二戰詳解 山雨欲來1 巴黎和會

1918年冬,一戰塵埃落定。

這場戰爭席捲了亞歐非三大洲,其中歐洲為主戰場。戰火波及15億人,佔當時總人口7成以上。同盟國和協約國動員了889個師,共計約7400萬人,其中約有840萬人陣亡,約有2100萬人受傷。戰爭歷時四年,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場大浩劫。

二戰詳解   山雨欲來1    巴黎和會

德國代表簽訂投降協議的福煦車廂

一戰結束後的1919年,協約國為了解決一戰造成的問題,建立新的世界秩序,並且遏制同盟國與蘇聯,召開了巴黎和平會議。

巴黎和會是勝利國之間的和平會議,也是大國操縱的會議,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里孟梭主導了和會的進行。有英國,美國,法國,意大利,日本等32國參加,但是和會卻將戰敗國和新興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即蘇聯)。和會上簽訂了處置德國的《凡爾賽和約》。

在會議中,列強雖然是昔日的盟友,卻各自心懷鬼胎。

法國希望對德國簽訂嚴苛的條例,最好達到肢解德國的目的,以緩解法國東面的壓力,達到稱霸歐洲的目的。

英國自然不希望看到法國一家獨大的局面,所以希望對德國簽訂相對寬鬆的條例,希望讓德國來制衡法國,便於自己稱霸歐洲。

美國在一戰前期販賣軍火,不僅是賣給協約國,還賣給同盟國(就是這麼不要臉),發了一筆橫財,後期派兵參戰,起到了重要作用。戰後美國民眾不希望戰爭再次爆發,於是主張不對德國採取過於嚴苛的懲罰,以避免德國仇恨,並且希望戰後建立以美國為核心的國際格局。主張建立國際聯盟(簡稱國聯)

日本對歐洲的興趣相對就沒有這麼強烈,那個時候日本所謂的“大東亞共榮”的想法開始萌芽,便要求將德國在中國的殖民地劃歸日本。

中國在一戰中派出了數十萬勞工參與一戰,為同盟國挖掘戰壕,支持作戰,也發揮了作用。中國要求歸還1898年被德國強佔的膠州灣,並且要求撤銷列強在中國的勢力範圍。但是當時的中國是一個孱弱的國家,列強對中國的要求不予理會。部分親日派官員竟然主張在條例上前者,結果引發了舉世矚目的五四事件,最終中國拒絕在《凡爾賽條約》上簽字。表達了對於列強憤恨的抗議。

二戰詳解   山雨欲來1    巴黎和會

五四運動

經過反覆的外交拉鋸戰,最終簽訂了《凡爾賽條約》。

條約要求建立國聯(類似現在聯合國的組織),制訂了國際聯盟盟約。

並且要求德國歸還在普法戰爭中佔領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法國成功羞辱德國)

。德國在各大洲的殖民地全部充公,被戰勝國重新瓜分。要求德國在1921年5月1日前賠償200億金馬克。

嚴格限制德國軍備的數量,陸、海、空軍總數分別不準超過10萬人、1.5萬人和1000人;禁止生產和輸入坦克、裝甲車等重型武器裝備;禁止擁有飛機和潛艇;海軍艦隻最高限額為戰列艦、輕型巡洋艦各6艘,驅逐艦、魚雷艦各12艘。

二戰詳解   山雨欲來1    巴黎和會

巴黎和會現場照片

從後人看來,戰勝國簽訂的條約有很大的隱患。制定的國聯過於軟弱無力,在後來日本和德國發動的小規模侵略戰爭基本沒有起到作用。

賠款割地成功地羞辱了德國,也成功地引起了德國的憤怒,為後來德國的報復埋下了禍根。

戰勝國也肯定沒有意識到德國的智慧。裁軍那就裁唄,大不了最低軍銜是士官,到時候照樣可以快速擴軍,禁止造飛機,潛艇不代表德國不能派工程師為別國設計,得到了技術和圖紙自己製造不是很簡單?

當然也有傳言說美國扶植了像克虜伯兵工廠這樣的德國軍工企業,以求德國發動戰爭自己獲得利益。我們自然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只能當做茶餘飯後的談資。

當時有人說世界和平只能維持20年,當時的人們自然嗤之以鼻,這些只能交給歷史檢驗。歷史告訴我們,他說的沒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