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位父親從小對孩子就有家暴傾向,孩子長大後會成為怎樣一個人呢?

鄭育青733


我認識的一位父親(先已經去世了),他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打孩子,尤其是喝酒之後打孩子,罵孩子,不順心就打孩子,打老婆。有一次,他兒子去學校和學生打架,把同學打成鼻子出血,學校老師來找他,要讓他賠醫療費,這可激怒了這位暴躁的父親,他拿起棍子往兒子頭上打,一棍把兒子打暈了,來說事的老師,嚇得臉都青了,後來他兒子也住院,他自己被帶到派出所拘留幾天……他因為長期酗酒,五十多歲就去世了,他的兒子,後來成家,也一樣的喝酒,打架,也打自己的孩子,老婆,……甚至還超過他父親。


安克爾


已為人父,也想和大家探討下這個問題。做父母的都知道家暴肯定不對,但有時真是很難忍住!作為孩子,從小沒被父母打過,這是我的幸運;作為父母,目前還沒動手打過孩子, 這也是我的幸運。

回到這個問題,父親從小對孩子家暴。如果孩子對父親的家暴行為不認同,可能會反向形成對暴力的厭惡,極力壓抑自己,不引發矛盾。可能會變成外人看來溫文爾雅,好說話老好人,也就是所謂的討好型人格。但畢竟是在這種家庭氛圍下成長的,情緒波動可能會比較大,自己過得很苦很壓抑。

如果孩子對父親暴力傾向認同,並覺得這是獲得一定話語權的方式,就會在被施暴的時候可能會對別人產生暴力傾向,長大後可能會一言不合,訴諸暴力。

整體來說對孩子的情緒方面會有些影響,處於這種氛圍中孩子不安感會較重,對於生活的掌握感會受影響。但事情不是絕對的,同一種環境下也會培育出不同的人,所以環境的影響很大,但有更多是未知的,沒法因一個因素推測出確切的影響。



寧二可


1

家暴其實是分很多種的,肢體暴力是一種家暴,語言暴力也是家暴沒跑啊。 先說語言暴力。 我朋友的父親,從來都是當領導的,真的是超級超級能說。 印象比較深是有一次去他們家玩,飯桌上他父親嘴沒有停歇說到我走。 中間還在飯席上,正在吃飯的時間,和一個人打電話,這個電話打了半小時。 吃飯的時間啊,這也太不體貼等他吃飯的人和被他打電話的人了吧。 我這個朋友,經常被他老父親訓斥。 然後養成了非常非常沉默寡言的個性。 從來不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對很多問題也是點到為止。 另外一個朋友,也是個男生,是被媽媽語言暴力的。 發生了任何一點點小事,他媽媽都會不停停的數落他,一直到他不再反抗。 他就變成了那種特別會言語攻擊別人的性格。 不要被他懟到,真的是能被精準到位地攻擊到無力招架,每一句話都是扎著心窩子去的,就那麼可怕。 但是,這兩個人,在職場上,都混得非常愉快。 畢竟沉默也是一種樹立威信的能力,懟人狠,也是相當能立威的本事,配合上兩人都是業務大牛,職場上真的特別順風順水。

2

他們有沒有把這種語言暴力傳給自己的孩子呢? 其實是有的。 更明顯的是那種直接的方式。 “你別哭,再哭就把你的玩具丟了!” “你這個小廢物,怎麼可以這麼做!” 孩子想吃糖,但是因為孩子是哭著要求的,爸爸就開始數數,1、2、3,然後,把糖丟到垃圾桶裡了。 我相信這位爸爸小時候也是被這麼對待的,所以他就直接複製了。 除了這些以外,還有一種父母貌似關愛的諄諄教誨。 我見過最讓我煩躁的父母,是在孩子有一個非常小的動作的情況下,教訓了孩子十多分鐘,兜兜轉轉都是那些話,簡直讓我煩躁無比。 且不說孩子並不見得能聽懂,更重要的是,這些語言垃圾會積存到孩子的心裡,總有一天火山爆發。 父母說得開心,因為他們是發洩的人,根本就是發洩得不管不顧。 對孩子,重話輕說,輕話不說,能示範的,儘量示範,這樣才能讓孩子真正理解你說了什麼。

3

肉體家暴其實也會把孩子往兩方面培養。 我媽媽不算家暴我,但是她有時候的確會帶情緒打我、懲罰我。 所以我生了孩子以後,沒有因為自己情緒不好打過我的孩子。 只有一次,因為孩子逃課,我用戒尺很正式的敲了她的手掌心。 但是,我媽媽本人,是被我外公打的,她就極力認同“棍棒之下出孝子”這句話,這也是我童年被打的源頭。 我們認為家暴能可能會讓一個孩子很暴力。 這部分是有的,但是我見過更大的一部分是被


打的源頭。 我們認為家暴能可能會讓一個孩子很暴力。 這部分是有的,但是我見過更大的一部分是被打得太慘,然後完全沒有能力去應對這個社會。 對待社會的態度更多是討好和退讓。 在他的生長環境中,無論做什麼都是錯的,無論怎麼樣都有問題,所以他們很懼怕這個社會。 我見過最極端的一個姑娘,從小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打,打到才小學就離家出走。 她爸爸和媽媽離婚,為了報復媽媽,把她送去一個寄宿制的小學,並且不告訴媽媽她在哪個學校。 結果,等她媽媽一年以後找到她的時候,她已經又髒又臭,穿著髒破的衣服。 所有的老師都曾嫌棄過她,就這麼悲催。 這一連串的經歷,按說其實是改變了她的,但是更深刻的影響是,她在感情中,也是一個一直被暴力的人。 體會一下曾有人拿菜刀架她脖子上問她愛不愛自己是什麼場景。 她還沒有結婚,不知道會如何對待自己的孩子,希望所有的善良都能被善意回饋吧。 4 暴力可以說是一種溝通方式。 父母使用暴力,是為了能簡單快速的達到目的。 很多小時候被暴力的人,成年以後,更多會選用簡單直接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這是暴力對成年後的人最大的影響。 這種簡單直接的溝通方式,也會明顯的反映在親子關係中。 除非被暴力的人對自己有足夠的反思,不然就會直接去學習上一輩對自己的養育方式。 忍不住吼自己的孩子,為什麼? 因為在自己小時候,發生同樣場景的時候,父母也是這麼吼的。 這種記憶就像函數,達成條件,後續事件就會順理成章的發生。 5 總之,從小被家暴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不去深入反思並理解自己的被家暴

二、父母加持於孩子的家庭暴力影響

1、自卑心理中國很多父母還保持著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傳統觀念,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行為,很多事實證明虎爸虎媽的行為,更多情況下只會養出虎子。孩子經常在家庭暴力下,首先會產生很嚴重的自卑心理,因為害怕犯錯誤,而非常沒有自信,自尊心也在一次次的家庭暴力下遭受摧殘,這樣長大的孩子,在走出社會後會很難立足,因為自卑往往工作能力上沒有突出的表現。

2、性格懦弱因為遭受到家庭暴力的小孩,長期處於緊張恐懼之中,所以對精神上的傷害是非常大的。長期出於家庭暴力下的孩子,會對虎爸虎媽的暴力印象留下陰影,一想到便會不自覺的產生害怕情緒,很容易在今後表現為性格懦弱,膽小如鼠。導致長大工作後面對比自己強大的對手時,很容易出現退縮心理,無法在工作中有突出表現。而在與人相處時,因為性格懦弱,而常常受到欺負卻不敢反抗

3、性格叛逆家庭暴力下除了易產生性格落弱的孩子外,另一個極端現象就是性格叛逆。孩子在一次次的暴力傷害下,會漸漸失去對父母的愛,繼而對父母產生牴觸情緒,在心理上產生扭曲,初期表現為叛逆,但隨著長大成人,性格上發生嚴重扭曲,就容易用輕生、犯罪、甚至弒父殺母的極端行為來發洩心中的不滿


小小小勇哥


我簡潔明瞭地來回答吧:

1、自卑。

長期經歷家暴的孩子一定會產生自卑心理,我自己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2、內心敏感脆弱。

長期經歷家暴的孩子外表看起來也許很堅強,甚至是乖巧懂事的,但實際上內心是無比脆弱的,也許一點小事也能令他情緒崩潰。

3、叛逆。

小時候經歷家暴無力反抗,只能忍著,但慢慢長大後他會極度渴望自由,喜歡跟家長對著幹,嚐嚐“復仇”的快感。

4、麻木。

在沒有能力保護自己的情況下,只有令自己麻木才能不那麼痛苦,所以對於傷害只能選擇麻木。與此同時,對於其他情緒情感的體察能力也會退化,真正的變得麻木。

5、暴力。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在家暴中成長的孩子,你還想讓他性格多麼溫順嗎?脾氣暴躁是輕度的,暴力甚至犯罪都是極有可能的。

以上就是五種大概率會出現的情況,其他情況也會有,比如抑鬱、孤僻、自閉等,就不一一細談了。


何琦有幸


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惡?善惡從何而來?可能有極小部分是天生而來,這個極小是否正確且不去論他。適當的懲戒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記住是適當。可是長期、持續的暴力是在傳遞惡的果,這樣的父親不會帶給孩子任何的正面信息。這樣的父親的人格是不健全的,這樣的父親把自己的失敗、自卑、懦弱、恐懼、憤怒帶回家,完全的讓渡給了孩子。這對孩子的心靈的破壞力堪比核爆,我不敢常想處在這種狀態下的孩子靈魂的煎熬。哀莫過於心死!!!什麼是最大的痛?心疼。如果你覺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心裡的魔鬼,那麼請你放棄自己的生育權!因為你有原罪,你沒有資格做一個哪怕父親。如果你要生育權,請你去治病。哪怕你覺得自己沒有病。最後我要提醒女性朋友們,選擇配偶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幾件事之一。擦亮你的眼睛,這關係到你以後的孩子。再次請你擦亮雙眼,一定! 極度內向的人,極度外向的人,通常不是好的人選。


已渡天劫a


一.兩個極端:

1.更狂躁暴戾!

2.更膽怯自卑!

二.有“因”必有“果”,“因果報應”自然法則無時、無刻、無處不在!!!


丁香88577228


大概率的情況是,他也會這麼對待自己的孩子和家人。兒童時代正是習慣性格和行為模式養成的關鍵時刻。他們就像一張白紙,不論好壞來記錄對他影響至深的父母親人的行為模式,用來作為他今後處事的模板。

所以,大人的所作所為別以為小孩會忘記,他長大了會變本加厲的重現在你面前。


紅石大人


不同人情況不同,比如很內向等等


專注學歷提升全日制


不自信,自卑,懦弱!


老虎不吃肉84577974


具有嚴重暴力傾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