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某天,有人向我強烈推薦了一本書,東野圭吾著作的《解憂雜貨店》,我無可無不可的翻開,2小時左右就看完了。

隨手點個五星贊,評論一句:真的好好看。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句話一直記憶深刻,工作幾年後卻忘了該如何讀書,特別是在看到讀完同一本書的人有條理、清晰的梳理整本書的內容,而自己卻想不起來具體看了些什麼,連簡略的概括本書內容,推薦給其他小夥伴都做不到!

書評 |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書評 |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以上截圖皆來自網絡]

我想讓自己在閱讀完一本書後,能記得讓自己深受感動的內容,在向別人推書的時候,不至於說的乾巴巴、毫無吸引力。

為此,我特地去搜索如何讀書的相關書籍,市面上很多諸如《如何閱讀一本書》、《如何高效閱讀一本書》,最後我選了奧野宣之的暢銷書《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後簡稱《筆記讀書法》)。

書評 |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以上截圖皆來自網絡]

從這本書開始,我學著做了讀書筆記,最開始很煩躁,一方面是好多年沒動筆寫過字,另一方面是摘抄文字很費時間,純閱讀半小時大概能看30p左右,邊看邊抄半小時看5p左右,全書一共384p,記錄到筆記本上的卻只有6p內容。堅持到閱讀完整本書,很多內容還是一樣的忘記,但是對我來說重要的內容都記錄到筆記本上了。

01

筆記的使用方法

1、隨想筆記:記下平時的感悟,按時間順序排列在筆記本上;

2、購書清單:找到真正想讀的書;

3、各種報道的剪報:收錄感興趣的書;

4、讀書筆記:將讀後感轉為文字保存下來。

隨想筆記就像初高中語文老師佈置的家庭作業——寫日記,筆記本第一行寫下:某年某月某日/星期幾/天氣:晴/雨;各種報道的剪報以及讀後感,老師也佈置過不少作業,可惜當年的我並沒深究這麼做有什麼意義,原來這些讀書方法早就學過並使用了好多年。

購書清單在閱讀的同時書目就在不停的增加。最開始,我收藏了很多書單,百年北大推薦的60種書目,那些年我們追過的200個書單......收藏即看過,我也不知道感不感興趣。閱讀至今也有一年多了,看完的書沒幾本,我自己的個人書架書本數量卻過百,而這些確實是我想看一看的,沒有再出現不知道看什麼書好的狀態,閱讀的書多,就容易發現自己喜歡什麼類型的書。

02

寫讀書筆記的三個竅門

1、養成習慣;

2、放大讀書筆記的作用:無須重讀整本書;

3、創造別具一格的記錄方式。

養成一個好習慣說不好需要多少天,至少連續堅持一個月以上吧。剛開始一天看5p都覺得特別煎熬,畢竟這不是什麼有趣的小說,而現在一天看一個小時都心平氣淡。當閱讀成為一種習慣,越覺得時間不夠用,閱讀的書太少,越謙虛,更深刻的體會到自己的無知。

假設一週一次、三天一次重讀,也不再是艱難的任務,我只需要花幾分鐘的時間,翻6p筆記本內容就足以。簡單、普通的摘抄,覺得枯燥的話也可以嘗試製作手賬,好看又好玩,就是很費時間。

03

蔥鮪火鍋式筆記

1、寫讀書筆記的日期

2、書名

3、作者名

4、對自己來說重要的內容(摘抄)

5、自己對這篇文章的感想(輸出)

我的筆記本第一頁記錄閱讀書目,第二頁開始,第一行記錄書名、作者名以及寫讀書筆記的日期,每本書摘抄的開始貼上便利貼或在筆記本側面簡單上色區分,方便重讀或查找內容。一開始整段文字全摘抄,筆記本越抄越厚,後來,開始學著化繁為簡,用符號簡略概括、總結歸納段落文字、先閱讀半小時,再回頭摘抄,第二次閱讀同一段文字可能就沒有摘抄的衝動,又省了不少功夫......

書評 |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閱讀是輸入;

思考是內化,整合零散的知識,反過來促進閱讀;

寫作是輸出,將碎片化的思考系統化、邏輯化,分享心得,傳播內容。

最後截取本書一句話:

浪費時間不算什麼,但請不要浪費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