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瓷掛紅價值連城,鈞不掛紅一世受窮—鈞窯玫瑰紫斑三足立耳爐

鈞窯是我國宋代五大名窯之一,與汝、官、哥、定諸窯並駕齊驅。鈞瓷造型端莊,窯變美妙,色彩豔麗,五彩繽紛,又為諸窯之冠。

鈞瓷掛紅價值連城,鈞不掛紅一世受窮—鈞窯玫瑰紫斑三足立耳爐



鈞窯創燒於唐,興盛於宋,復燒於金元,延至明清仍繼續仿製,歷經千年而盛燒不衰,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鈞窯系。 迄今為止,在禹州境內已發現北宋鈞窯遺址多達 40 處,尤以神垕鎮大劉山下最為集中。禹州現存最早的《鈞州志》中說: “ 瓷窯在州西大劉山下 ” 。在禹州市神垕鎮下白峪村和萇莊鄉等地,先後出土黑、褐釉高溫窯變花瓷,被陶瓷學家稱為 “ 唐鈞 ” ,它是宋代鈞瓷的先聲。宋 “ 靖康之變 ” ( 1126 年)後,宋室南遷,官鈞窯停燒,鈞瓷一時受挫。到金、元時代,鈞瓷有了新的發展,各地爭相仿製,風靡一時,鈞窯播火全國。元末明初,因戰亂和災荒,鈞窯生產漸衰。明、清時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諸名窯衰退,鈞窯也基本停燒。清朝晚期,鈞瓷復甦。到光緒三十年( 1904 年),神垕鎮燒製鈞瓷者已有 10 餘家。民國年間,因戰亂、災荒頻繁,鈞瓷生產舉步維艱。至民國三十一年( 1942 年)後,因大旱和政局混亂,藝人外流,鈞瓷生產趨於停產狀態。

鈞瓷掛紅價值連城,鈞不掛紅一世受窮—鈞窯玫瑰紫斑三足立耳爐



鈞瓷的釉色窯變藝術效果不是人為的,而是在窯內爐火的高溫下自然形成的。鈞瓷入窯的時候,是沒有任何色彩的,是一體素淨。那七彩輝映、讓人心旌動搖的絢麗色彩和自然逼真的畫面都是在燒製過程中在窯內形成的,這就是窯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鈞瓷掛紅價值連城,鈞不掛紅一世受窮—鈞窯玫瑰紫斑三足立耳爐



上設雙耳,爐身圓潤,底呈三足,器型典雅。器壁略施窯變釉,釉色由月白至藍再至紫紅,紅紫交融,藍白相掩,縱橫變化,無有窮盡,給人一種變幻莫測、撲朔迷離之感,自然唯美。此器釉色之美可謂窯變中上乘之作。口沿、轉折等稜角之處至腹部釉面逐漸流淌,因此造成釉色由淺及深的漸變,釉色如雨淋牆般變幻。



鈞瓷掛紅價值連城,鈞不掛紅一世受窮—鈞窯玫瑰紫斑三足立耳爐



溫馨說明:文章源自網絡 版權屬原作者我們敬重和感謝原創作者,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