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人抗疫記(三):操心、擔心與全球齊心

【澳洲網31日北京報道】“為了戰勝病毒,我們應該保持必要的社交距離,而不應制造人心的隔閡”,中國駐墨爾本總領館本月在評論中這樣寫道。海外華人華僑和留學生與在住國的當地人共同經歷著這場席捲全球的疫情,卻彷彿在處理問題的態度上存在著“時差”。中國國內打完的“上半場”或許讓華人華僑和留學生提前獲得了抗疫經驗,但這份操心造成的卻不一定都是正面效果。疫情在發展,華人華僑和留學生與當地人的交流也在發展,理解和信任還有多遠呢?

海外華人抗疫記(三):操心、擔心與全球齊心

近日,在意大利米蘭,一名女子佩戴口罩出行。(圖/新華社)

“在勸外國人戴口罩這件事上,我們都太理想化了”

“你知道,澳洲是一個相對安全的國家。”這是留學生小林在向當地人“安利”戴口罩時當地人的回答。小林試圖說明現在疫情在全球蔓延,不提高警惕就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倖免,卻被直接打斷,“哦,是的,儘管現在情況不是很好,但是也不是特別嚴重,不是嗎?”小林一時語塞,不知道該怎麼接。“我覺得他似乎並不太想聽我說這個。”小林無奈的說。

口罩可以保護自己,也可以保護共處的他人,這一觀點在國內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然而在英國留學的洋洋卻深知這很難被英國人接受:“我覺得勸外國人戴口罩這種做法太理想化了。在英國留學生差不多有20多萬,但跟當地人比起來這個比例太小了,我們的聲音很弱。”宣傳口徑的差異更讓操心身邊當地人的洋洋為難,她說:“我們學校在給我們發的郵件上說,戴口罩這個行為在某些文化裡是一種很正常現象,但最後註明‘大部分情況下,戴口罩對於公眾衛生是沒有幫助的,只在醫院有效。’所以他們都認為戴口罩是無效的,甚至還可能會因此嘲笑你。”

在美國弗吉尼亞州的華人U女士也有著與洋洋相同的困擾,在被問到會不會勸身邊人戴口罩時,她說:“美國大環境仍然認為戴口罩等於生病,生病出門不道德。何況美國沒人科普口罩的正確佩戴方式,有人覺得戴了口罩等於防護一切,所以有人會摸臉、手亂碰,戴了也沒用。”話雖如此,U女士還是給自己搶到了兩盒50片裝的口罩,兩週後才能送到手上,她說:“所以我也不太勸當地人,主要是因為他們也買不到口罩,而且可能出行條件和紐約這類大城市不同,我們這兒出門也都是自己開車,沒什麼密集空間。”

隨著疫情的逐漸發展,除了“究竟該不該戴口罩”這看似無解的難題,海外華人華僑和留學生與部分當地人在疫情防控的其他問題上正逐漸達成共識,U女士的室友兼同事R.P是個理智的美國人,或者用她的話說是個“怕死的美國人”。U女士說:“R.P對疫情比較理性看待,覺得該隔離就隔離,我們倆現在排好了順序,都是幾天一出門囤貨。”兩個有點宅的姑娘都享受著居家辦公生活,也同樣珍惜每3天出門一趟的自由。

聽勸的當地人只是一部分,永遠還有“頭鐵”的當地人,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海外華僑華人和留學生操碎了心。在U女士供職的能源公司,雖然她所在的部門上週開始就強制在家辦公,但至今仍有部分當地同事“心大”地每天前往辦公室。“公司自上而下的不覺得疫情情況很重要,還在準備僱傭短期臨時工工作,甚至有人準備靠這個時期撈一筆。”

不管是出於對社會的責任心,還是對周圍環境的關注,即使不一定能得到正面反饋,海外華人還是停不下地操著心,在墨爾本居家工作的會計K女士最近最掛心的是鄰居。“鄰居家的老兩口應該快90歲了,老奶奶似乎生活有點不能自理,老爺爺則是每天早上都要開車出門。”k女士說起這事兒來就難掩擔心,“老人家老出門不是讓人擔心嘛,試著問過但是他說話也不太清楚的,我這乾著急沒辦法。”說到最後,k女士終於下定了決心,說得聯繫一下地方議會,“聯繫地方議會是個好主意,我得問問有沒有社工。”

海外華人抗疫記(三):操心、擔心與全球齊心

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埃塞薩國際機場,戴口罩的工作人員為乘客行李打包。(新華社/資料圖)

“從關心我的家庭到擔心我的存在造成威脅,一切都很快”

“學校的教授們在疫情剛開始的時候買了很多口罩、消毒液之類的物資發給有需要的同學,這其中就有很多的當地教授。”在美國的文森特說,在中國疫情發展的初期,一些熱情的外國人曾向當地華人華僑和留學生們伸出援手。

最初大部分但敵人似乎都覺得疫情離自己很遠,因此第一時間對海外華僑華人表達的都是關心和幫助。今年2月左右,U女士身邊的當地人也同樣得到了大量來自同事的問候,問她尚在國內的親屬是否還好,中國的疫情發展是否兇險,“沒有人覺得事情會波及到美國”。而疫情在全球擴散後,這種狀況則飛快地改變了。U女士說:“從關心我的家庭,到擔心我的存在造成威脅,一切都很快。”

不論是給病毒扣上國籍,亦或是製造中國人買空物資的謠言,有些媒體和政客的不良言論都都給海外華僑華人和留學生帶來了巨大的威脅。U女士笑稱居家辦公的更安全有多重含義,她說:“公司大部分人都有自己支持的特定政客,所以他們對他(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言論非常買賬,這些人其實不在乎病毒發展到什麼情況,反而認為病毒被造出來是為了拉低這位的得票率。”所以政客汙名化華裔時,他們全盤接受,現在輿論有變,他們也並不深究。

曾在疫情的“震中”工作的韓國駐中國武漢總領事館的韓國人崔珉說也表示,她的大學同學說,首爾林蔭道附近的商店曾在新冠病毒蔓延初期禁止中國人入內。另一名韓國人裴先生補充到,在疫情剛開始時,很多韓國人同情、關心、幫助中國人,後來態度就變成了“戒備”。之所以發生這樣的轉變,是因為當時不良言論盛行,所以韓國人認為中國人很危險,“在這樣一種社會環境下,當時一些在韓國的中國人都不太敢出門。”

中國發生疫情後澳洲是最先提出“旅行禁令”的幾個國家之一,澳洲總理莫里森還呼籲澳洲人民不要前往中國旅行,媒體的輪番宣傳更是侵蝕著當地人的態度,在澳洲工作的Zoe也從當地男友那裡聽說了一些“背後的話”,她說:“我男友告訴我說很多話當地人不會當著華人的面說,但背地裡其實都對中國很有意見,也相信一些關於中國的謠言。”

幸而並非所有中國人與當地人的私人交往都蒙上了這樣一層陰影,得到了當地教授幫助的文森特說:“我跟其中一個聲樂教授私人關係比較好,在美國疫情沒有蔓延的時候,我就提醒過他要買一些口罩,消毒液什麼的屯著。他一開始覺得這沒什麼,沒買,但架不住我天天說,最後他買了一些。直到美國疫情暴發後,他跟我說多虧了我讓他買,因為現在哪裡都買不到了。”

海外華人抗疫記(三):操心、擔心與全球齊心

在意大利米蘭馬爾奔薩機場,中國第三批赴意大利抗疫醫療專家組成員與意方人員合影。(圖/新華社)

“理解,疫情中最好的特效藥”

“不該無腦地把疫情問題政治化”,U女士的當地室友R.P女士說,在疫情的發展中,還是有越來越多的當地人開始重新審視現有情況,R.P認為,現在最重要的是控制疫情,美國已經成為海外疫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這時候不管病毒而熱衷抹黑是對公眾極不負責的行為。

只是統一使用非汙名化的病毒名字就可能改變很多事情,韓國人崔珉說最近和朋友去了趟華人較多的首爾市大林洞,她表示,“疫情暴發後,發現確診案例中無一人為在韓居住中國人後才開始放心出門。自從世界衛生組織將病毒命名為COVID-19後,韓國政府也多次向人們糾正該病毒的名稱,韓國人對中國人的態度也逐漸好轉起來。”

為了增進和當地人的彼此理解,海外華僑華人和他們身邊的當地人也在進行著不懈努力。Zoe說:“現在看來,即使沒有中國人入境,澳洲的確診人數也沒有下降,反而在不斷上升。我希望華人有餘力的話,能夠多把中國的真實情況傳遞給當地人,讓他們瞭解更多客觀真實的中國。”仍在不斷和身邊人科普防疫辦法的洋洋也說:“理解,其實就是疫情中最好的特效藥。”

韓國人裴先生也表示:“我太太也是中國人,所以有些偏見問題,我有和周圍的韓國人說明,因此我周圍的人都是相對了解中國的。在這裡我還想對中國說,不用很在意一些流言蜚語,如果你是對的,最終總會真相大白。”

事實上,“理解是疫情中最好的特效藥”並非一句空話,信任有的時候真的能拯救患者的生命,在法國做陳列師的張女士就講述了自己聽說的一名馬賽醫生的故事,她說:“其實當時在法國還不知道對新型冠狀病病毒用什麼藥比較好,中國當時已經開始說一種藥好用,但很多法國的醫生不信,也不敢用。這個馬賽的法國醫生用了,治癒了好多病人,他說自己治療的患者中,死於其他病的反而比這個病更多。”

結語:

在一個共同的海外大環境中相處,我們和當地人之間有過不被理解的操心,有過毫無意義的擔心,也嚐到了齊心和信任帶來的好處。一些抹黑和中傷總會隨著信息的透明化而真相大白,但誤解和歧視帶來的傷害不會被輕易抹平。當前,疫情給各國都帶來了不小的衝擊,失業、閉店、物資短缺帶來的負面影響困擾著所有人,疫情之下,我們會不會失業?會不會停課?會不會無家可歸?這都是我們即將或已經面臨的困境,下一節,就來說說“打滿全場”的我們,究竟有多難……

(應採訪者要求,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本網特約記者:王丹、曹雨潛、王羽卿、諾伊、陽子辰、趙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