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擬《定眩化濁湯》治療痰濁上擾性眩暈症

自擬《定眩化濁湯》治療痰濁上擾性眩暈症

頭暈眼花,如坐舟車,旋轉不定,稱為眩暈。眩暈《內經》稱“眩冒”《醫碥.眩暈》:“暈與運同,旋轉也,所見之物,皆旋轉如飛,世謂之頭旋是也。

經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又曰∶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洩,食減,甚則忽忽善怒,眩冒顛疾。此疾病因雖然錯綜複雜,概括之,不外虛實兩端,故前人有“無虛不作眩”,“無痰不作眩”之說。虛者,肝腎虧虛和脾肺氣虛而為病之本,實者,風、火、痰、瘀為病之標,二者常互為因果。 餘細研先賢葉天土在《臨證》眩暈門醫案中,痰濁為病的共有6則。以痰濁為病而致 , 主要與脾胃相關,如《素問·經脈別論:“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脾胃運化失司,水溼困於中土,則變生痰飲。《丹溪心法》雲:“無痰不作眩。”葉天士在“眩暈”吳四五案中亦言“治痰須健中,熄風可緩暈。”而痰常夾風、夾火為病,又見風痰上擾、痰火矇蔽之徵。故其用藥以法半夏(曲)、茯苓、白朮、陳皮(橘紅)等以健脾胃、化痰溼,兼用白蒺藜、鉤藤、天麻等以息風,羚羊角、山梔等清火。此外,葉天士還認為痰濁所致眩暈若合併內風,則預後易出現言語不利、雙下肢萎軟的“風痱”之症。

餘多年臨床經驗認為,眩暈症純虛純實證者少,本虛標實者多,其痰濁上擾而氣虛眩暈者在臨床中最為常見。現在大部分人多食生冷油膩之物,或晚上多食或時常夜宵,致脾胃升降失調,胃中之食物形成不了精華反成水飲痰溼,痰溼中阻則清陽不升且濁陰不降而發眩暈,此臨床主症可見,眩暈陣作,頭重如蒙而動則眩甚,胸悶皖痞,脈多以滑或弦數為主。 故治本疾眩暈者,餘多以燥溼化痰,健脾和胃,益氣健中為主。 自擬有一方《定眩化濁湯》,治療痰濁上擾而氣虛眩暈者,屢試屢效者也。處方組成;蘇葉15g生薑25g清半夏30g茯苓30g白朮30g澤瀉60g黨參30g龍骨20g牡蠣20g炙甘草10g。 加減方,痰濁上湧而嘔吐頻者, 加生赭石竹茹以鎮逆化痰 ; 以痰火動風而眩暈欲僕耳鳴者,加天麻鈎藤白蒺藜以潛陽熄風。 清 . 黃元御語;《金匱》澤瀉湯以飲在心下,阻隔陽氣下降之路,陽不跟陰,使神氣昏冒而眩暈。此緣土溼不能制水,故支飲上泛,澤瀉瀉其水,白朮燥其土也。《金匱要略》關於痰飲病人的病機,病因,症狀的描述,與現代內耳眩暈十分契合,澤瀉湯之澤瀉利水排飲,使水飲從小便而去,白朮補中燥溼,以杜生痰之源,使痰飲不再復聚。小半夏加茯苓湯降逆止嘔,利水化飲。百病之生,悉由土溼,土溼則中氣衰弱,而中氣之治,崇陽補火,則宜黨參等加姜類。蘇葉之性,善破凝寒而下衝逆,擴胸腹而消脹滿,不論有無表症,均可用於胸悶,嘔惡之症。而龍骨牡蠣相配用斂心神而止驚,除煩躁而定魂魄。以上諸藥合用,神魂可寧,中氣升清,痰飲眩暈可除也!

餘取一老年眩暈例,以觀其效。

楊某,女,85歲,豐城白土人,患者18年8月1日白天吃了冰西瓜晚上9點突然頭暈似天旋地轉,噁心,吐得嚴重,送往醫院住院西醫診斷美尼爾眩暈症,點滴泮托拉唑川芎嗪天麻素一週無明顯的效果,醫生叫其回家自行休養,家屬不忍8月9號送老人家來服中藥治療。身瘦形脫,面色痿黃,疲軟不能坐力,動則噁心,嘔吐,心下覺得有氣上攻頭痛眩暈,房屋如旋轉不停,閉目寧神無濟於事,微惡風寒怕冷,飲食不進,不便似通不通,小便經常少而餘瀝尿在身上,脈微細似浮而沉滑,舌體微厚舌尖淡紅舌根苔厚白膩。方藥用《定眩化濁湯》原方,蘇葉15克生薑25克清半夏30克茯苓30克白朮30克澤瀉60克黨參30克龍骨15克牡蠣30克炙甘草10克。二診眩暈悉除。隨訪半年,諸症皆無,疾病告愈。

餘總結,臨床痰濁上擾而中氣虧虛眩暈者常見,以腎精不足致諸家氣逆奔上而致眩暈者,或以肝陽上亢而致眩暈者也可見,故臨症切須詳審,慎弗忽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