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戰“疫”和復工,這5場發佈會串起一張“路線圖”

非常時期,快遞業成為經濟流通、社會流動、生活保障不可或缺的基礎依賴,承受著巨大的考驗。兩個月裡,5場與郵政快遞有關的國家級新聞發佈會,從作為大交通領域到郵政業專場再到國際供應鏈,從行業管理部門到郵政企業再到快遞小哥,從武漢來的快遞能不能收、讓快遞小哥健康進小區、末端基礎設施建設、快遞業全面復工再到國際供應鏈體系建設,串起了郵政業抗疫復工路線圖,表達了郵政業疫情防控的決心、全面復工的信心和達產提效底氣及行動。

快遞戰“疫”和復工,這5場發佈會串起一張“路線圖”

第一場發佈會

關鍵詞:保障 武漢 收快遞

時間:1月30日15:00

現場: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佈會

主題:疫情防控中的交通保障

郵政業發言嘉賓:國家郵政局市場監管司副司長侯延波

“疫情發生之後,很多人都在網購生活必需品,目前快遞的能力能否滿足大規模需求?如何保障快遞高效暢通?武漢地區現在快遞服務是否在繼續?從武漢寄出的快遞能接收嗎?”發佈會現場,一位記者一口氣問了侯延波4個問題,足見人們在非常時期對快遞服務的關注。

侯延波在隨後的回覆中一一作答。為了抗擊疫情,國家郵政局組織郵政快遞企業,統籌全網資源,迅速開通了國際和國內的航線,暢通陸路運輸,全力保障對武漢等重點地區應急救援物資和人民群眾日常基本生活物資的運輸和寄遞。郵政、順豐、京東等企業發揮各自的優勢,有效保障了春節期間各地群眾的基本需求,13家企業開通了救援物資的綠色通道。同時為科學有序做好節後恢復生產,國家郵政局亦發出通知,進行專門安排部署。其中特別強調,武漢等重點地區的節後恢復生產工作要服從地方黨委政府的統一安排,切實做到科學、安全、穩妥、有序。

全國郵政快遞服務的整體組織保障以及重點地區的重點部署,從具體數據中也可微觀體現。據統計,1月24日至29日,全國郵政業攬收包裹8125萬件,同比增長76.6%,投遞包裹7817萬件,同比增長110.34%;1月23日至29日,武漢市攬收包裹83.7萬件,投遞包裹102.7萬件。

疫情防控前期,公眾對武漢來的快遞能否接收心存疑慮。為了釋疑,侯延波介紹了郵政快遞企業對快件消毒通風的過程以及配送方式的變化,還援引專家介紹釋疑稱:“病毒通過快件傳播的風險極低。因此,不必過度擔心,正常的快遞不用拒收。”

他呼籲消費者在疫情防控期間,除了基本的必需的生活用品,儘可能減少進出武漢的快遞需求,讓更多的寄遞資源能夠服務於疫情防控。同時倡議設置智能快件箱的小區,或有條件的小區,為快遞小哥打開方便之門,以提高投遞效率,讓快遞小哥能夠有時間休息。

第二場發佈會

關鍵詞:返崗 智能快件箱 關愛快遞員

時間:2月6日15:00

現場: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

主題:介紹春運錯峰返程疫情防控、交通運輸服務保障等情況

郵政業發言嘉賓:國家郵政局市場監管司副司長侯延波

越來越多的快遞小哥開始重返工作崗位,封村封路沒關係,開了證明繼續前行。“這份工作是份責任,我不去送誰送?很多快件都是人們的必需品!”“就算我不去,也總有人要去的。”“孩子們的奶粉和紙尿褲還在等我送,返崗是必須的!”在“快遞雜誌”微信公眾號的留言中,記者看到了無數的“責任心”。

但隨著防控措施的強化,一些社區、單位、寫字樓等區域實施了封閉管理,不允許快遞員進入,大大降低了投遞的時效,有的快遞員甚至寒風中等了一個小時。也有人質疑,快遞小哥經過那麼多地方、接觸那麼多人,如何保證疫情防控期間快件遞送安全?

對此,侯延波表示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和快遞從業人員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是國家郵政局非常重視的問題。全國的快遞基層營業網點都正在按照國家郵政局印發的《疫情防控期間營業網點操作規範》,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營業場所消毒、通風,營業人員上崗、歸崗都需測量體溫,快遞員派送時需正確佩戴醫用口罩,並對各類用品用具消毒,推廣定點收寄定點投遞、預約投遞、智能箱投遞等模式。同時,對到站點、門店取件的客戶進行測量體溫。

侯延波再次呼籲,設有智能快件箱的小區都能夠為快遞小哥打開方便之門,其他沒有智能快件箱的社區、單位、寫字樓,也建議能夠劃定出特定區域用來收投快件。

第三場發佈會

關鍵詞:進門難 “擺地攤” 智能末端 基礎建設

時間:3月6日 10:00

現場: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

主題:支持交通運輸業和物流、快遞領域發展

郵政業發言嘉賓:國家郵政局副局長劉君

“打通大動脈、暢通微循環”郵政業在行動。這一時期,“一手抓疫情防控不放鬆,一手抓復工復產不動搖“成為生產成為郵政業的主要任務之一。根據當時的數據:截至2月末,根據國家郵政局數據,全國郵政業復工人員達246萬人,快件日攬收量和投遞量分別達1.62億件和1.6億件,復產率分別達81%和80%。

但一部分民眾反映網購快遞包裹不能及時收到,對此劉君回覆稱原因主要有3方面:一是郵政快遞企業屬於網絡型的企業,受疫情管控政策的影響,產能恢復區域不夠平衡;二是疫情防控期間,部分社區和農村地區管控比較嚴格,快遞小哥無法正常投遞,尤其一些智能快件箱不能有效使用,直接影響了投遞效率;三是部分電商的上游中小企業產能恢復不平衡,消費者雖已下單,但卻不能及時生成包裹。

對於快遞員投遞過程中面臨的進門難,以致在小區門口出現的“擺地攤”現象,劉君回應稱:“目前這個問題已在逐步解決,已經有超過一半的省份出臺政策,允許快遞員在測量體溫正常後進入小區進行投遞服務。”國家郵政局已部署各地郵政管理部門主動協調地方政府,加快落實國務院常務會議決策要求,努力排除最後一百米的障礙和堵點,集中解決好進小區的現實問題。

上海、杭州、長沙、合肥等多地已採取相關措施,為快遞員打開方便之門,允許他們進入小區內進行投遞。劉君舉例稱,在上海浦東新區,快遞員提供個人信息、企業提供隔離證明和承諾書後發放出入證;在浙江杭州,快遞員憑“城市生活綠色通道”標識、杭州健康碼綠碼可進入小區。一些小區物業提供必要的措施,如貨架、桌子等為快遞企業提供投送方便。

劉君表示:“從長遠來看,郵件快件智能末端服務設施是發展的大趨勢,將推動出臺一些具體措施,積極推動將郵件快件智能末端設施、末端公共服務站納入城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範疇。”

第四場發佈會

關鍵詞:“緊張哥” 接地氣 復工率92.5%

時間:3月9日15:00

現場: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

主題:郵政快遞業服務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

郵政業發言嘉賓:國家郵政局市場監管司副司長侯延波、中國快遞協會秘書長韓瑞林、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郵政業務部總經理王志奇、中通快遞北京廠窪路網點快遞員李傑

這是一場郵政業的專場發佈會,因為快遞小哥李傑的到來被人們稱為最接地氣的國家級新聞發佈會,這也創造了快遞小哥受邀出席國家級新聞發佈會的歷史。

因為是第一次,剛開始面對《快遞》雜誌記者提問時的李傑難免緊張。但他仍然給出了讓人暖心的回答:“最初的想法是我們多走動,客戶少出門。”

樸素的願望,樸素的行動。在他看來,自己在疫情防控中所能做的就是儘自己的力把快件快速、安全地送到客戶手中。

而郵政業中正是有千千萬萬個李傑,才能在當時復工率就達到92.5%。根據侯延波在發佈會上的介紹,截至3月8日,郵政業復工人數近300萬人,日處理郵件快件穩定在1.6億件以上,復產率超過80%,順利完成了前兩個階段的階段性目標。

回顧2月7日到3月9日郵政快遞業的復工復產工作情況,侯延波表示:“國家郵政局在全面落實中央疫情防控的有關要求前提下,自2月7日就有序啟動了,按照‘四確保’‘三優先’‘梯度推進’的原則分階段組織開展行業的復工復產工作,目標是到3月中旬除湖北地區外,行業的產能基本恢復到正常。”

郵政快遞業的能力已經具備了達產基礎,受電商上游製造業中小企業的復工復產影響,短期內還不能完全恢復到平時的正常水平。下一步將會同商務部門進一步加強對快遞企業電商平臺協調對接相關工作指導,推動電商上游企業加快復工復產,通過協同發展能夠實現產能的儘快恢復。

第五場發佈會

關鍵詞:航空貨運 “快遞空軍” 國際供應鏈

時間:3月29日15:00

現場: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

主題:提升國際航空貨運能力穩定供應鏈

郵政業發言嘉賓:國家郵政局政策法規司司長金京華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郵政業的運力體量和服務水平一直在提升,相應地運輸快件的工具也在持續進化。從三輪車到大飛機,業內企業的服務半徑一擴再擴。

100多架自有全貨機、30餘條國際航線,郵政航空、順豐航空、圓通航空、菜鳥網絡等諸多業內企業在此次疫情防控中,除了保障國內防疫物資、生活必需品、郵件快件運輸,也積極支援國際疫情防控工作。

國家郵政局政策法規司司長金京華在發佈會上細數業內企業在統一決策部署和指揮調度下完成的成績單,但也不迴避問題、不掩飾短板。

受疫情衝擊,目前我國國際航空客運萎縮,導致客機腹艙貨運大幅下降,對相關產業的國際供應鏈帶來較大影響。

金京華坦言,從總體情況來看,我國快遞企業的國際化發展確確實實還處於一個起步階段,存在著國際網絡不健全、服務能力不適應、產品體系不完善等突出問題。相對於國際上的先進快遞企業,我國快遞企業的國際業務份額佔比低,在海外運營規模小。

如何加快發展快遞空中網絡、提高國際航空貨運能力、促進國際物流供應鏈體系建設?

金京華也給予了回應,國家郵政局將進行四方面的工作:一是聯合民航局開展國際郵件快件航空網絡佈局的研究,推動將有關內容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和相關重點專項規劃。二是配合有關部門,推進以貨運為主的機場建設,完善快遞分揀設施,建設一批輻射國內外的航空快遞貨運樞紐。三是推動快遞企業和境內外民航企業加強合作,強化標準銜接,促進技術裝備、作業處理的規範化、信息化和一體化。四是推動完善政策環境,加強貨運航線、航班時刻等資源保障,加大國際運力投入,提升郵件、快件通關效率,破解快遞空中網絡建設中的困難和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