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的瞬間與永恆

《感動中國2018年度任務頒獎盛典》於2月18日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如期而至,從2003年2月至今,每一年的春節過後,感動一直陪伴你我,從未缺席。感動中國,是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更是時代進步的旗幟和模範,帶來內心瞬間的感動,永恆的發展。每一年的感動中國人物都讓人敬佩,他們的故事也總是讓人動容,在感動與眼淚交織的背後,我們的內心總是充滿著無法言喻的那份震撼與動容。

2018年,武漢一位退休老人向家鄉木蘭縣教育局捐贈1000萬元,這筆鉅款是馬旭與丈夫一分一毫幾十年積累而來,他們至今生活簡樸,住在一個不起眼的小院裡。回看2018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的馬旭,為這位老軍人幾十年的堅持而感動,為她的無私而感動,為她的節儉而感動。作為觀眾的我們,馬旭老人的經歷觸動了很多人的內心,尤其是她樸素的話語,老人用最樸實的話語表達了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情懷,“我們不能說老了,等著國家養活我們,要老有所為,老了也要做貢獻。一個人能力有大小,我要是能力大點,我就多貢獻一點,因為我能力就這麼大,我就少貢獻一點,總是要想著國家,想著人民呢。這些樸素的話語,讓我們這些奮鬥中的年輕人都有點汗顏,“老有所為,老了也要做貢獻”,再加上感恩的心,時刻掛念家鄉的情懷,內心的那一份鄉愁。

感動過後,我們更多的要向先進看齊,向模範靠攏,從點滴做起,從生活做起,不忘初心。感動,無用,感動不能改變什麼,行動才有用。很多像《感動中國》一樣優秀的電視作品,都在傳遞著先進和模範。每一年,《感動中國》的那些年度人物,都帶來一種啟示、一種力量。感動中國的典範,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行動起來才能凝聚力量,向上,更好,創造未來!馬旭老人的身上,那麼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奉獻精神,報恩精神和勇敢拼搏的精神,都是當今社會所缺失的。

民族精神和思想是國家復興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是奮力實現民族復興的持久動力。只有務實重行,把曾經“丟失”或者“遺忘”的精神和感動重拾,用自己的行動去向榜樣看齊,去收穫感動,才能讓內心凝聚更多的力量去實現真正屬於我們的中國夢。崇高的信仰、堅定的理想、不屈的意志、忘我的奮鬥、集體主義、忠誠奉獻、國家觀念等等,都是重要的精神內容和經典符號,淬鍊、凝聚著民族精神和不懈努力,體現了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民族傳統,彰顯民族獨特思想與精神風貌。

感動中國,每年都在感動你我,務實重行,才能真正收貨感動,才能讓感動永恆,才能將感動傳遞,才能讓感動在中國的長河上彙集更多的力量,實現更大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