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主要心理學流派

心理學流派是教師招聘考試中考生們需要重點了解的知識點,需要考生掌握各類流派的概念,代表人物及意義等。主要以選擇題的形式考查。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心理學的主要流派方便大家備考學習。

自心理學誕生以來(誕生標誌是1879年馮特在德國的萊比錫大學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標誌著科學心理學的誕生。馮特也被稱之為“心理學之父”。),心理學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也越來越得到了人們的對心理學的重視,湧現出了許多具有重大影響的心理學流派。接下來介紹幾種心理學流派:

一、構造主義心理學派是心理學誕生以來第一個產生的心理學派。代表人物有馮特、鐵欽納等。馮特等人認為心理學是研究人的直接經驗即意識的科學,用內省的方法分析人的意識內容,並找出意識的組成部分,把人的經驗(意識)分為感覺、意象和感情三種元素;內省指的是依靠被試對自己經驗的觀察和描述,瞭解人們的直接經驗。簡而言之,心理學研究的是被分成基本元素的意識,研究的不是意識整體。

二、機能主義心理學派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杜威和安吉爾等人創立,該主義是作為構造主義的對立面提出來的。它也主張研究意識,但反對把意識看成個別心理元素的集合,不把意識分析為感覺、情感等元素,主張意識是一個連續的整體,是一種持續不斷的過程,即研究的是“意識流”,主張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具有適應性的心理活動,重視心理學的實際應用,意識的作用是使有機體適應環境。

三、行為主義心理學派的代表人物是華生和斯金納,該學派自成立之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處於統治地位。行為主義心理學主張心理學研究的對象不是意識,應直接研究外顯的行為,因為意識看不見、摸不到,具有主觀性。把刺激——反應作為解釋人行為的工具,通過人對刺激做出的外顯行為,研究人的心理。研究方法主張採用客觀的實驗法,而不使用內省法。該主義也有不足之處,過分強調用“刺激——反應”來解釋人的外顯行為,通過控制外界環境去塑造人的行為。“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無論他的祖先如何,我會把他塑造成任何我想要的人”華生的這句話能夠很好地表明他的觀點,忽略了遺傳對人身心發展的影響,同時也屬於外鑠論(環境決定論)的觀點。華生對小阿爾伯特的實驗也違背了實驗的倫理性原則。行為主義的興起被稱為心理學發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也被稱為西方心理學的第一勢力或第一力量。

四、格式塔心理學派也叫完形心理學,創始人是韋特海默、苛勒、考夫卡,“格式塔”是德語“Gestalt”的音譯,意思是“整體、完形”,該學派研究的也是意識,但反對構造主義將意識分析成各個元素,而是主張從整體上研究意識,認為整體不是部分之和,意識不等於感覺和情感元素的集合,整體是先於部分而存在並制約著部分的性質和意義。苛勒通過“大猩猩摘香蕉實驗”,從而提出了完形——頓悟說的學習理論;苛勒用“小雞啄米實驗”證明了關係轉換的學習遷移理論。

五、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是精神病學家弗洛伊德,榮格和阿德勒也是代表人物。該主義研究的也是意識,他們將人的心理分為潛意識(無意識)、前意識和意識三部分。意識指個人目前意識到的一切,能夠被覺察到的心理活動;潛意識(無意識)包含人的本能衝動,以及出生以後被壓抑的人的慾望,即指被壓抑而不能通過回憶再召喚到意識中的一切,這通常是不為社會規範所容的慾望,無意識是精神分析學派重點研究的對象;前意識是介於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的一種中間心理狀態,指雖非目前意識到的但可以通過回憶而變為意識內容的一切。人的心理就好比是一座冰山,意識只是浮於表面的冰山一角,而冰山的大部分都是隱藏在水裡的“無意識”。

弗洛伊德主張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個層次構成;本我遵循的是快樂原則,是人格結構中最原始部分,與生俱來。構成本我的的成分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如飢、渴、性三者均屬之。例如嬰兒每感飢餓時即要求立刻餵奶。自我遵循的是現實原則,是個體出生後,在現實環境中由本我中分化發展而產生,學習到如何在現實中獲得需求的滿足。此外,自我介於本我與超我之間,對本我的衝動與超我的管制具有緩衝與調節的功能。超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則,是人格結構中居於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於個體在生活中,接受社會文化道德規範的教養而逐漸形成的。因此,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從支配人性的原則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則。人格結構中的三個層次相互交織,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通常情況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處於協調和平衡狀態的,從而保證了人格的正常發展。如果三者失調乃至破壞,就會產生心理障礙,危及人格的發展。

弗洛伊德主張性慾論,把人格發展劃分為五個階段,他認為這五個階段的順序是不變的。

第一階段:口唇期(0一1歲)也稱口欲期、口腔期。該階段原始欲力(力比多)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吮、咀嚼、吞嚥等活動獲得滿足,並因此感到快樂。如果未得到滿足,成人階段可能形成相應的人格特徵。(如貪吃、酗酒、吸菸等行為表現及悲觀、依賴、苛求等性格。)

第二階段:肛門期(1一3歲)也稱肛欲期。該階段原始欲力的滿足,主要靠大小便排洩時所生的刺激快感獲得滿足。此時培養孩子對排便的控制,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對孩子是至關重要的。

第三階段:性器期(3一6歲)也叫生殖器期、俄狄浦斯期。該階段原始欲力的需求,主要靠性器官的部位獲得滿足。認識到兩性之間解剖學上的差異和自己的性別,喜歡觸摸自己的性器官,出現“戀父”“戀母”情結,也因此是性別認同的重要階段。

弗洛伊德認為,前三個階段是人格發展的最重要的階段,為成年後的人格模式奠定了基礎。他主張,人格的最初形成應是在5歲左右。

第四階段:潛伏期(6歲一青春期)。該階段因道德感、美感、羞恥心等心理力量的發展,和兒童興趣的拓展,原始欲力呈現停滯或退化的現象,處於潛伏狀態。對性缺乏興趣,男女兒童情感上較疏遠。性的衝動轉向自然、體育、歌舞、藝術等方面。

第五階段:生殖期(青春期一成年)也叫兩性期。此時期個體性器官成熟生理上與心理上所顯示的特徵,兩性差異開始顯著。性的需求轉向相似年齡的異性,開始有了兩性生活的理想,有了婚姻家庭的意識,至此,性心理的發展達到成熟。精神分析學派是心理學的第二勢力,或第二大力量。

六、現代認知學派,也稱為信息加工心理,代表人物是奈瑟、皮亞傑。美國心理學家奈瑟《認知心理學》一書的出版,標誌著認知心理學已成為一個獨立的流派。認知心理學的研究範圍十分廣泛,涉及注意、知覺、學習、記憶和遺忘、思維語言等各方面。認知心理學把人看做一個類似於計算機的信息加工系統,並以信息加工的觀點,即從信息的輸入、編碼、轉換、儲存、和提取等加工過程來研究人的認知活動。發展了自己特有的一些研究方法,如計算機模擬。認知心理學強調意識在行為上的重要作用,強調意識的能動性和人的主觀能動性;主張以信息加工觀點為核心,重視各心理過程的聯繫和相互制約。認知心理學的興起被稱為心理學發展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七、人本主義心理學,代表人物是羅傑斯、馬斯洛。人本主義反對行為主義機械的環境決定論,又反對精神分析本能的生物決定論,強調的是“以人為本”,認為心理學應著重研究人的價值和人格發展,研究對人類進步富有意義的現實問題,關心人的本性、潛能、尊嚴和價值。人本主義者認為,人的本質是好的、善良的,他們不是受無意識慾望的驅使。重視人自身的價值,提倡充分發揮人的潛能。人本主義心理學是獨立於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理論的“第三勢力”,或第三大力量。

構造主義、機能主義、格式塔主義、精神分析主義、現代認知主義研究的都是意識,但研究的是意識的不同部分。構造主義研究意識元素;機能主義研究意識流;格式塔主義研究意識整體;精神分析主義研究無意識;現代認知主義研究意識的主觀能動性。

今天有關教師招聘心理學主要流派知識點就介紹到這裡,希望同學們認真備考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