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樅白楊張與鰲山張拔茅張的關係

水有源頭,樹有根本,人有祖宗。樅陽過去屬於桐城,桐樅一帶,有很多張姓,像宰相張,連城張等等,基本都是發源於婺源甲道。和我們關係最近的是鰲山張和拔茅張,白楊張是鰲山張的一個分支。南宋末年,池州象山南社貴一公有三個兒子,福一公、福二公和福三公。福二公一直在池州象山,福一和福三因為避公田法遷居江北。福一公選擇了白蕩湖東北的鰲山頭定居下來,他就是鰲山張和白楊張共同的祖先。福三公選在拔茅山居住,後來又回到了江南,到了福三的孫子興三公才正式遷往拔茅山,興三公就是拔茅張的一世祖。

福一公生通一,通一生德一德二德三德四德五,德三生均善,均善生時豐,時豐公是元朝的貢士,生顏乙。顏乙生全五即乾五,全五娶妻賈氏,元朝末年因為避亂世,攜妻和子仕安奔浙江隱居故人家。後亂平,明太祖時仕安公任杭州府仁和知縣。政成解組(辭官)回故鄉鰲山,復遷白楊裡即今天白蕩湖邊的項鋪。這裡背靠柳峰山,前臨白蕩湖,依山傍水,交通便捷。過去白蕩湖和長江通航,上可達廬江,西可往桐城,下通江達海,臨水有碼頭,商賈雲集,一派繁榮的景象。白楊張氏後代就在這裡繁衍生息,後來開枝散葉分佈各處,奉仕安公為白楊張一世祖。

桐樅白楊張與鰲山張拔茅張的關係


到了清朝光緒五年,鰲山、象山、拔茅山三山張氏行派同歸於一,光緒三十二年白楊張五修族譜時也將行派和三山合一。所以,如果您家的輩分有維嘉令德,那肯定就是白楊張。但是從道宗伊洛開始,還要看上一代的祖譜才能分清你到底是三山張氏的哪一支了。因為白楊張屬於分支系,人數比鰲山、拔茅山相對要少,族譜失修時間久,作為後人,我們的責任真是不輕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