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因伍子胥一人亡,又因申包胥一人興:誰說忠義不能兩全

楚國因伍子胥一人亡,又因申包胥一人興:誰說忠義不能兩全

在春秋戰國那個血與火的年代裡,有這樣的一個人,利益的誘惑下沒有出賣朋友,卻能在祖國危難存亡時挺身而出。他完美地闡釋了什麼叫做忠義雙全和公私分明,自始至終保持著他的忠貞和執著。他的故事猶如長夜中的一盞明燈,照亮了那個時代,更照亮了中國歷史。

他的名字是申包胥。


楚國因伍子胥一人亡,又因申包胥一人興:誰說忠義不能兩全

楚國大夫申包胥


1

申包胥在楚平王時官居大夫。楚平王早年也是一位有作為的君王,息民五年,國力日強。後來卻重用佞臣,貪戀女色,以致於骨肉相殘,濫殺忠臣,把楚國引向歧途。

佞臣費無忌是這一場禍亂的根源。他作為少傅因不受太子建重用,轉而去博楚平王的歡心。他利用為太子建迎娶秦公主的機會,偷樑換柱,挑唆平王將公主孟嬴據為己有,事後又陰謀陷害太子建與太傅伍奢。

費無忌先是勸說平王把太子建發配到成父守邊,再讒言說太子建心生怨恨同太傅伍奢謀反,並企圖將伍奢的兩個兒子伍尚、伍子胥一併殺害。

伍尚死忠與伍奢赴死,伍子胥卻出逃並立志為父兄報仇。他輾轉多國,歷經16載,終在吳王闔閭的支持下,攻破楚國,得報父兄大仇。

世人只知道伍子胥的執著和堅毅,卻不清楚申包胥在事件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如果在伍子胥逃亡途中,遇到的不是申包胥,可能那一段歷史就要改寫了。

費無忌謀害伍奢父子之後,忌怕伍子胥報復,重金著人捉拿他。伍子胥在逃往睢陽的途中,遇到了他的好友申包胥。

申包胥知道伍子胥一家的悲慘遭遇,最開始還是勸慰道:"平王雖無道,畢竟是君主,做臣子的,怎麼能怨恨君主呢?"伍子胥說:"父母之仇,不共戴天,我定要投奔別國,借兵滅楚,才能解我心頭之恨!"


楚國因伍子胥一人亡,又因申包胥一人興:誰說忠義不能兩全

伍子胥鞭屍報仇


申包胥非常同情和理解伍子胥的心情,於是說:"我要是勸你向楚國報仇,就是對國不忠。要是規勸你放棄仇恨不報,又是害你不孝,你走吧。望你好自為之。"

申包胥在分手時說:"為了我們朋友的交情,我決不會把你的行蹤告訴任何人。可是我也要告訴你,你既然能滅亡楚國,我就一定能保存楚國。"於是,本為摯友的兩個人帶著各自的信念分道揚鑣,開始演繹了他們精彩的歷史傳奇。

2

昭王十年,隱忍16年的伍子胥終於等來了復仇那一刻。吳國聯合唐、蔡兩國共同出兵,以伍子胥、孫武等為將,連戰連勝,攻破了楚國的首都郢,伍子胥對已故楚平王"鞭屍"洩憤,楚國處於危難之中。

申包胥好言勸說伍子胥收兵,但是伍子胥卻仍然沒有收斂,吳兵仍在楚國肆虐。見勸誡不成,申包胥只好以實際行動來踐行"興楚"的誓言。經過一番審時度勢,他選擇了去秦國求助。於是在秦都有了那場史上著名的"哭秦庭"。

史書記載,申包胥"跋涉谷行,上峭山,赴深溪,遊川水,犯津關,躐蒙籠,蹶沙石,蹠達膝曾繭重胝,七日七夜,至於秦庭。"


楚國因伍子胥一人亡,又因申包胥一人興:誰說忠義不能兩全

申包胥哭秦庭


一開始秦哀公沒有答應出兵,只是把他安排在賓館安歇,申包胥便在秦宮牆外慟哭,一連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進,人近乎奄奄一息。

最終申包胥的忠誠與堅毅打動了秦哀公,哀公親賦《無衣》派兵救楚, 就是《詩經》中那首非常著名的詩,描寫的是秦國軍隊準備投入戰鬥的情形,表示我們即將同仇敵愾,並肩作戰。

申包胥帶著秦國戰車五百乘回國,吳國因受秦楚夾擊,加之國家內亂而退兵,楚國終於成功復興。

3

申包胥以實際行動踐行了"興楚"的誓言。楚昭王論功行賞,認為申包胥忠勇可嘉,準備"封之以荊五千戶"。

即使立下了這樣顯赫的功績,申包胥卻認為自己的作為只是盡一個臣子的本分,他以"非為身、非為名、非賣勇"婉拒了昭王的賞賜,帶著家人不知所蹤。昭王使人求之不得,只好用旌表其閭為"忠臣之門"。


楚國因伍子胥一人亡,又因申包胥一人興:誰說忠義不能兩全

戰國諸侯形勢


最後還必須要提的是,申包胥雖然"逃賞"而去,但是並沒有忘記自己對楚國的忠誠,在近三十年之後,年邁的他仍然為了國家再度復出。他不辭辛勞出使越國,使越王勾踐堅定了伐吳的決心,並教給勾踐了智、仁、勇三策,為越國滅吳做出了貢獻。

當好友伍子胥言"我必覆楚"時,申包胥則謂"勉之!子能覆之,我必能興之。"他沒有阻止伍子胥實現他的"義",而是去踐行一個他自己的"義"——對國家的忠誠。

在那個"禮樂崩壞"時代,申包胥耽於情而忠於國,為國家竭忠盡智卻又淡泊名利,為後人千古傳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