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的“高光時刻”之春秋戰國:學術發展的黃金年代

春秋戰國時期,斷代於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一直到秦滅六國。在我們心目中,春秋戰國是諸侯割據、烽火連天的戰亂時代,其實就中國歷史而言,春秋戰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動盪不安的政治局勢,經濟階層的重新分化、變革,造成各種思想意識激烈碰撞,因此產生的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和璀璨豐富的學術成果在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中國歷史的“高光時刻”之春秋戰國:學術發展的黃金年代

春秋戰國局勢


根據《漢書· 藝文志》的記載,當時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著作多達4324篇。其後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較為著

名的最終被歸納為儒、墨、道、法、陰陽、名、縱橫、雜、農、小說十家。湧現了孔子、墨子、老子、韓非子、孫武、蘇秦、鄒衍等重要代表人物。這些人與著作,基本上奠定了綿延千年的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意識形態,有很多科學的思想至今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構成中華民族文明的重要組成和珍貴的文化遺產。


中國歷史的“高光時刻”之春秋戰國:學術發展的黃金年代

諸子百家代表人物


所有的社會現象都必然歸結於人。有兩個現象很完美的詮釋了春秋戰國期間各種思想激烈碰撞、知識人才自由流動的特點。

一、中國大學的雛形:稷下學宮

稷下學宮,是戰國時期的一個學術文化中心兼政治諮詢中心,相當於現在的國家科學院、國家工程院以及中央政策研究室。稷下學宮大約創始於齊國田氏政權齊桓公田午期間(公元前374年-公元前357年),終結於秦國滅亡齊國(公元前221年)。在齊威王和齊宣王時期,稷下學宮進入興盛時期。據《史記》記載,在齊宣王時期:"是以稷下學士復盛, 且數百千人。"稷下學士多達幾百上千人。

稷下學宮的位置在戰國時齊國的都城臨淄,今天山東的淄博市, "稷"是當時臨淄城一處城門的名稱,"稷下"即齊都臨淄城的稷門附近,故得名"稷下學宮"。


中國歷史的“高光時刻”之春秋戰國:學術發展的黃金年代

畫作中稷下學宮的盛況


興盛時期的稷下學宮,幾乎容納了當時"諸子百家"中的各個學派,其中主要的如道、儒、法、名、兵、農、陰陽、輕重諸家,彙集了天下賢士多達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學者如孟子、淳于髡、鄒子、田駢、慎子、申子、接子、季真、涓子、彭蒙、尹文子、田巴、兒說、魯連子、騶子、荀子等。其中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曾經三次擔任過學宮的"祭酒",也就是學宮之長。

當時,凡到稷下學宮的文人學者,無論其國別、年齡、資歷以及思想觀點、政治傾向,學術派別如何,都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學術見解,這就是一種很寬鬆的學術氛圍和政治自由了,從而使稷下學宮成為當時各學派薈萃之地。這些學者們互相爭辯、詰難、吸收、著書立說,開創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可喜局面。


中國歷史的“高光時刻”之春秋戰國:學術發展的黃金年代

稷下學宮遺址


在此期間,學術著作相繼問世。有《宋子》、《田子》、《蝸子》、《捷子》等,今已亡佚。另《管子》、《晏子春秋》、《司馬法》、《周官》等書之編撰,亦有稷下之士的參與。並且這些稷下之士善於把學術運用於政治活動之中,遊說君王,深受齊國統治者青睞,給與他們十分優越的待遇。齊宣王時封"上大夫"稱號的就多達七十六人,這些人"受上大夫之祿",即擁有相應的爵位和俸養,被允許"不治而議論"(《史記•田敬仲完列傳》),"不任職而論國事"(《鹽鐵論•論儒》)。因此,稷下學宮是具有學術和政治的雙重性質,它既是一個官辦的學術機構,又是一個官辦的政治顧問團體。

稷下學宮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舉辦、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學府。有學者認為"稷下學宮塑造了中國大學的模因"。稷下學宮的學術地位和歷史作用無疑是至關重要的,中國學術思想史上那場不可多見、蔚為壯觀的"百家爭鳴",就是以齊國稷下學宮為中心而展開的,它作為當時百家學術爭鳴的中心,有力地促成了當時天下學術爭鳴局面的形成。

二、士人的興盛:活躍自由的人才流動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正處於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之中,已經形成了鮮明的階級和等級,分為貴族、平民和奴隸三個階級,而貴族中又分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和士四個等級。士是貴族之中最低級的,自己沒有不動產,只有依靠身上的本領,依附於天子、諸侯或者大夫才能生存並實現自己的抱負。


中國歷史的“高光時刻”之春秋戰國:學術發展的黃金年代

士人常常坐而論道


但是士的這種經濟狀況有利的一面。士們沒有財產的束縛,像飛鳥一樣自由,可以"擇木而棲",就像今天的白領階層一樣,那些有很大名氣與才華的士待遇可能堪比"金領"。士可以根據個人喜好找工作上班,也可以跳槽。春秋戰國諸侯對"士"的政策很是寬容大度,允許其"合著留不合則去",這樣就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當時人才的流動,實現了社會人力資源的最佳配置。


中國歷史的“高光時刻”之春秋戰國:學術發展的黃金年代

春秋戰國的士人參與政治活動


春秋戰國時的"士"們,人才迥異,五花八門。有著書立說的學士,有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陰陽曆算的方士,有為人出謀劃策的策士,等等不一而足。其實這背後的原因很簡單,春秋戰國已經不是在周天子的統一王權之下的政治局面,大爭之世的局面已經形成,諸侯們開始發展國力,爭霸天下各有野望,於是乎當時的統治者們對知識分子、能人異士求賢若渴,以至於有了"千金買骨"的佳話出現。

這樣招賢納士的事例很多。戰國中期,齊威王、宣王之時,在都城臨淄西門外設謖下學宮,招探天下文人學士,在那裡講學和著書立說.議論朝政。後來的戰國四公子即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他們"養士"多達幾千人,甚至於不乏雞鳴狗盜之徒。戰國後期秦國的呂不韋,也有"食客三千",多為有一技之長者,士中許多優秀人物受到重用,出為卿相,如商鞅、吳起等,甚至出現了同時擔任六國CEO的合縱家蘇秦。


中國歷史的“高光時刻”之春秋戰國:學術發展的黃金年代

戰國四公子以養士聞名


在那個時局動盪卻又充滿變化和機遇的時代裡,無數的"士"們用他們才華、熱血和洞徹的目光與思維書寫了中國歷史上獨屬於他們的傳奇,讓那個時代不僅僅是冷酷與血腥,也充滿著溫情和人性的光輝;不僅僅是暴力和征戰,也閃現著風雲變幻的謀略和智慧的風采。

那段歷史,誕生了無數流傳百世的思想經典,演繹了無數驚心動魄的故事傳奇,在中華文明發展的歷程中,是每個炎黃子孫都應該瞭解和感受的"高光時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