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電影中的人工智能

電影特效技術的飛速發展,造就了許許多多的科幻影片,其中以人工智能為元素的影片也是圈粉無數,儘管有些影片歷時久遠,卻依然堪稱經典,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本期的《藝術課堂》,楊俊蕾老師將和我們重溫兩部經典的科幻類電影,就讓我們一同徜徉在那些充滿未來和科技感的鏡頭裡,開啟一段奇幻之旅。

藝術課堂|科幻電影中的人工智能

本期導視

嘉賓介紹

楊俊蕾,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電影學院未來影像高精尖創新中心研究員,專業領域:影視美學,西方經典文藝理論,視覺文化研究與文本批評。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專家庫成員,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評審專家,國家體育總局電影文化專家庫成員,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亞新獎選片人,上海影視評論協會理事,《文化產業》編委會委員,《南京社會科學》《上海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學術論壇》審稿專家等。


科幻影片《2001太空漫遊》

藝術課堂|科幻電影中的人工智能

《2001太空漫遊》海報

被稱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它用最寫實卻又炫目的視覺特效第一次將太空旅行搬上銀幕,可謂太空探險的開山之作。

影片《2001太空漫遊》由斯坦利·庫布里克執導,該影片改編自科幻小說家亞瑟·克拉克的小說,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里程碑”。

藝術課堂|科幻電影中的人工智能

斯坦利·庫布里克

影片講述了一塊黑色石板樹立在史前的猿人面前,在此巨石的指引下,他們學會將骨頭當作工具和武器,去獵食動物並收復了被同類槍佔的失地。同樣的黑色石板還多次出現在宇宙中,並帶著某種神秘的寓意。

2001年,為了尋找黑色石板的根源,人類開展一項木星登陸計劃。木星登陸計劃的飛船搭載著兩位飛行員,還有三名處在冬眠狀態的科學家,以及一臺掌控整個飛船的、具有人工智能的電腦“哈爾”。從而展開了一場有關於兩位飛行員與電腦哈爾之間的較量。當飛船飛抵木星,飛行員鮑勃終於關閉了電腦哈爾,而當他坐著太空艙駛離飛船之時,卻遇到了黑色石板。鮑勃迅速老去,在垂死之際,第四塊石板出現在床邊,石板將他變成透明光團中的胎兒——星孩,星孩凝視著浩瀚的宇宙,等待未知新生的到來,鮑勃迅速老去,在他垂死之際又被石板變成了星孩。

這個影片當中分為四個“樂章”。人類的黎明,月球任務、木星任務以及未來之後,指向一種無限的未來,帶著這些關鍵詞,我們可以在影片中尋找人類的命運在哪裡,人類的未來如何走向,以及等待著我們去探索的太空,可以用怎樣的影像語言,為我們展現出一番壯麗而恢弘的視覺景象。

在歷經了半個世紀之久,這部影片中的精彩畫面仍然讓人記憶猶新。有一個很著名的蒙太奇。猿人第一次拿到的一塊獸骨,這個獸骨是工具,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當猿到人的行進過程,以及進化的質的飛越,就是人不同於其它動物,我們可以使用工具。這個工具的到來,和一塊神秘的大黑石有關。這塊石頭在影片當中,被設定為有四百萬年的歷史,它可能是一種能源、是天外來客或者是一種外星的高級智慧等等,都是對於人類的歷史與未來的一種藝術的想象。  

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遊》,英文名是2001:A Space Odyssey,意思是太空當中的人類遠行。遠行往往有兩個方向,第一是探險,第二是回家返鄉,究竟是向外地探索,還是再一次回到家園。這在太空探險類的科幻影片當中,一直是我們永恆的主題。而對於斯坦利庫布里克來講,這部影片的開山之作的意義遠不止於此。

在之前蒙太奇接下去的畫面裡,這塊獸骨就變成了在太空當中,正在飛行的一個飛行器。獸骨的形狀和太空飛行器的形狀,非常奇妙地吻合了起來。這個被稱為歷史上最有想象力的一個蒙太奇畫面,從獸骨到飛行器。

當星空在人類的視野當中展現的時候,可以想象一下對於浩瀚的星河,在過去的鏡頭中都是難以逾越的界限。

在木星任務這個主題中非常有趣的是和機器人有關,和電腦系統有關,可以說這個“哈爾”是人工智能的最初模型,作為一個電腦控制系統。它控制著整個發現號的,這個飛船的運行,以及對於木星的探索任務。

庫布里克為Hal這個電腦機器人,他所採用的形象,是一面指示燈,是在紅色的背景中心,有一個永遠不熄滅的黃色的燈。是一個靜止的畫面,但同時我們能夠聽到Hal和宇航員之間的,一次又一次的對話。

“哈爾”甚至認為自己絕對不會出錯。但事實證明,哈爾是庫布里克筆下所有沒有同情心的最冷酷、最自戀、最邪惡的一個,這也是這部電影的主要標誌之一。


影片《銀翼殺手》

藝術課堂|科幻電影中的人工智能

影片《2001太空漫遊》引發了人們對於人與人工智能之間矛盾的討論,而在另一部經典的影片《銀翼殺手》中,關於基因技術和仿生人的話題,也同樣滿載了人們對於未來科技的種種猜想。

《銀翼殺手》是80年代最為優秀也是最有代表性的科幻電影,弱光下的攝影鏡頭和未來光怪陸離的場景都成為了該影片的經典。今天的《藝術課堂》中楊俊蕾老師和我們一同解讀這部電影作品。

《銀翼殺手》根據著名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在1968年所發表的小說《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所改編的。

影片《銀翼殺手》的故事發生在2019年美國洛杉磯為,一群與人類具有相同智能和感覺的複製人冒險劫持太空船回到地球,想在其機械能量即將耗盡之前尋求長存的方法。洛杉磯銀翼殺手警察派遣精英戴克追蹤並消滅這些複製人,但是當他與美麗的複製人瑞秋相遇時,兩人之間發生了感情,他開始左右為難。當戴克準備帶著瑞秋逃離自己副手的追捕時,卻發現自己其實也是一名複製人的真相。

在追殺複製人的過程中,人類逐漸失去了人性,而複製人卻越來越有人性,使得人們反思生命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影片中所呈現的未來社會的文明已經崩潰,一改往常科幻電影中未來世界給人一塵不染、秩序井然的印象。先進的仿生人技術與人類生活交織在一起,充滿了頹廢的美感、傷感憂鬱。在反烏托邦的世界裡,始終貫穿著對人和人的價值的思考,一方面人類試圖消滅由自己親手製造出強於自己的仿生人,而另一方面仿生人為了生存的權利與人類鬥爭,從而我們不得不透過仿生人的命運來反思自己關於生命和人性的哲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