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岳飛為什麼又被稱為“嶽武穆”?怎麼看?

天香雲外飄


岳飛是在宋孝宗趙昚(shèn)當皇帝后被平反的,併為岳飛追贈諡號“武穆”,所以岳飛也稱“嶽武穆”(“武”和“穆”都是中國古代諡法常用字。“武穆”曾用於多位帝王將相的諡號)。

岳飛是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北宋末年岳飛在二十歲的時候就投軍了,先後一共四次從軍。

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宋高宗趙括即位皇帝,改元建炎,南宋就此建立。岳飛也是在這一年的八月第四次投軍並遇到了宗澤,宗澤是當時的抗金名將,看重岳飛的才幹,這也算是岳飛的貴人。

從建炎元年(1127年)至紹興十一年(1141年)止的十幾年期間,岳飛先後參與、指揮大小戰鬥數百餘次,所向披靡,位至將相。在金軍攻打江南時,岳飛力主抗金,並收復建康。紹興四年(1134年),收復襄陽六郡。紹興六年(1136年),率師北伐,順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紹興十年(1140年),完顏宗弼毀盟攻宋,岳飛再次揮師北伐,各地義軍也紛紛響應,夾擊金軍。岳飛率領岳家軍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在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而宋高宗趙構和宰相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誣陷入獄。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以“莫須有”的罪名,在大理寺獄中被殺害,時年39歲。

岳飛被冤害後,一個叫隗順獄卒冒險將岳飛遺體背出杭州城,埋在錢塘門外九曲叢祠(杭州十大古城門之一)旁,在隗順臨終前,將這件事告訴了自己的孩子。到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趙昚即位當了皇帝,岳飛冤死終於平反,隗順的孩子也把這件事告訴了朝廷,朝廷依照禮制又將岳飛遷葬到西湖棲霞嶺(今杭州西湖畔)。淳熙五年(1178年),宋孝宗為岳飛追贈諡號“武穆”,宋寧宗趙擴時追封為鄂王,宋理宗趙昀時改諡“忠武”。


古史今鑑


岳飛被稱為嶽武穆是人們尊敬他,愛戴他,古代人們特別重視死後名聲,所以,皇帝和大臣等有地位的人死後都要給一諡號,文官諡號最高是文忠,武將諡號最高是武穆。

孝宗皇帝繼位後,立即為岳飛父子平反,封岳飛為鄂國公加武穆,封岳飛長子岳雲為左武大夫安邊將軍忠烈侯。並在臨安西湖邊為岳飛建廟供人們祭祀。


用戶清風細雨


“武穆”是岳飛的諡號,所以也被稱為嶽武穆。古代帝王諸侯及有名望、地位較高的人死了之後,就會用諡號來概括其生前的所作所為。比如曾國藩的諡號是“文正”,所以也被稱為“曾文正公”;李鴻章的諡號是“文忠”,所以也被稱為“李文忠公”


梅江夜話


是古代諡號,


埋藏在霧霾下的人


岳飛為南宋傑出將領,他的名聲和事蹟為世人所熟悉。嶽武穆王廟所祀之神,便是岳飛,史稱嶽武穆。

岳飛從二十歲起,曾先後四次從軍。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澤至紹興十一年(1141年)止,先後參與、指揮大小戰鬥數百次。

岳飛因為是抗金名將,死後被祀為神。在宋代,他僅被祀為土地神,直到寧宗嘉定四年(公元1212年〕才被追封為鄂王。理宗寶慶元年(公元1225年〕改諡忠武。明代代宗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皇室賜廟額為"精忠"。在宋、元、明三朝,備受尊崇。

岳飛是南宋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結了“聯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以收復失地;岳飛精韜略,善運籌,博採眾謀,團結民眾。行師用兵善謀機變,作戰指揮機智靈活,不拘常法,強調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嚴於治軍,重視選將,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金軍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評語,以示對岳家軍的由衷敬佩。

岳飛的文才同樣卓越,其代表詞作《滿江紅·寫懷》是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後人將岳飛的文章、詩詞編成《嶽武穆遺文》,又名《嶽忠武王文集》。


時光隧道2019


武穆是民族英雄岳飛的諡號(又稱諡號)。

諡號是古人死後依其生前行跡而為之所立的稱號。

帝王的諡號一般由禮官議上;臣下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

而一般文人學士或隱士的諡號,則由其親友、門生或故吏所加,稱為私諡,與朝廷頒賜的不同。

然而岳飛的諡號決定過程,卻是一波三折的。南宋孝宗淳熙四年(公元1177),太常寺禮官上奏要求為岳飛定諡,初步意見為“忠愍”。

但是宋孝宗過目後感到很為難,下旨“令別擬定”;於是淳熙五年又上了第二議,擬定為“武穆”;

到歲末十二月二十日,經過覆議,最後決定定諡為“武穆”;

可是漫長的定諡之路還沒完——南宋寧宗嘉泰四年(公元1204),宋寧宗開禧北伐前夕決定追封岳飛為鄂王;寶慶元年,宋理宗決定為岳飛改諡,擬定為武將最高諡號:“忠武”。

前後歷經五十年,先後三個諡號至此方塵埃落定,此時距岳飛被害已有八十四年。

從此,岳飛的官方正式稱謂才最終定為“嶽忠武王”。

一《忠愍諡議》:按諡法:。。。“危身奉上曰忠,使民悲傷曰愍”。公其有焉。請諡以忠愍,謹議。有旨,令別擬定。

二《武穆諡議》:。。。按諡法“折衝禦侮曰‘武’,佈德執義曰‘穆’。”公內平群盜,外捍強兵,宗社再安,逺邇率服,猛虎在山,藜藿不採,可謂“折衝禦侮”矣;治軍甚嚴,撫下有恩,定亂安民,秋毫無犯,危身奉上,確然不移,可謂“佈德執義”矣。合茲二美。以武穆諡公,於是為稱。

三《賜諡忠武告詞》:。。。昔孔明之志興漢室,若子儀之光復唐都。雖計效以或殊,在秉心而弗異。垂之典冊,何嫌今古之同符;賴及子孫,將與山河而並久。英靈如在,茂渥其承。可依前故太師追封鄂王,特與賜諡忠武。

武穆,是南宋孝宗時期為岳飛上的諡號,最終岳飛的諡號是忠武,武將的最高榮譽。



狼行千里aa1970


跟我沒啥關係


用戶4142624680667


岳飛,字鵬舉。冤死後20年,也就是1162年,宋孝宗為用史浩議為岳飛平反,詔復其官爵,祿其子孫。諡武穆,寧宗時追封為鄂王,改諡忠武,所以史稱嶽武穆。

岳飛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七月十三日“追復指揮”,同年十月十六日“追復少保、武勝定國軍節度使、武昌郡開國公、食邑六千一百戶、 食實封二千六百戶” 。

淳熙五年(1178)十二月十二日,孝宗受江東轉運使顏度為岳飛定諡的上奏,賜岳飛武穆,孝宗皇帝的聖旨曰:“武穆。折衝禦侮曰武,佈德執義曰穆。合茲二美以武穆諡公。”

嘉泰四年(1204)五月二十日,宋寧宗皇帝頒佈岳飛追封鄂王告,封岳飛為鄂王,寧宗皇帝的聖旨曰:“岳飛忠義殉國,風烈如存,雖巳追復原官,未盡褒嘉之典,可特與追封王爵”。五月二十一日,三省同奉聖旨:“追封鄂王、左札付故迫封鄂王本家”。

宋理宗皇帝於寶慶元年(1225)二月三日,賜岳飛忠武、太師。理宗皇帝的聖旨曰:“特與賜諡忠武,右札付故追付少保、武胂定國軍節建使、贈太師追封嶽鄂王本家”。

宋景定二年(1261),宋理宗皇帝趙昀賜岳飛忠文。理宗皇帝的詔書曰:“岳飛改稱忠文”。

可見岳飛被追諡武穆是在宋孝宗淳熙五年,“武穆”的取意便是“折衝禦侮,佈德執義”。

到了宋理宗時改諡“忠武”,然後又“改稱忠文”。

因為武穆的諡號已經讓人民比較接受,所以史稱“嶽武穆”,而岳飛的文集自然就叫《嶽武穆集》。


晚安佳佳


岳飛作為中國歷史名將,深受人民的讚歎和喜愛,他崇高的民族氣節,在危難時刻的挺身而出,使其精忠報國的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家國情懷的象徵。

在經歷風波亭後岳飛被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後被追諡武穆,所以岳飛也可以稱為嶽武穆,岳飛作為一代名將由於其精忠報國的精神使南宋明君宋孝宗即位後下令將岳飛封為鄂王諡號武穆。

後人為尊敬岳飛所以不直呼其姓名,所以稱呼岳飛為嶽武穆。

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更是嶽武穆最好的寫照。





大妮談古今


岳飛是家愈戶曉得民族英雄,他一生便是恢復中原,直搗黃龍,"笑淡渴飲匈奴血“,迎回二聖"收拾舊山河”。然而前兩個宋高宗還沒得話說,而皇帝趙構他嘴裡講,心中實不願意。於是,一心想此事的岳飛,便成了他鞏固皇位的犧牲品,時在西元1142年,十二道金牌冤死在風波亭岳飛時年39歲。

二十年後,宋孝宗趙昚即位,岳飛獲得平反。

平反,當然不會一蹴而就,而是曲曲折折,哪怕皇帝死了,說不定都還有各種阻撓,何況,皇帝還活著的時候,要他承認自己做錯,比上天摘星還難。秦檜1155年死後,即有人提議恢復岳飛的官爵,未獲首肯,再後來,到了宋高宗紹興末年,又有太學生程宏圖上書為岳飛鳴冤,皇上說"飛家自便"。啥意思?看看岳飛的孫子岳珂做的事就知道了。他蒐集了很多資料,編成了一本《金佗稡編》,作為有朝一日重新評價他爺爺的資料。再之後,汪澈到荊州地區做官,岳飛的故舊部屬齊集鳴冤,哭聲震天。儘管如此,在高宗一朝,仍是未能平反。

待到孝宗即位,他有志收復中原。首先要做的事,自然就是替岳飛正名,以聚民心。於是,他下詔恢復岳飛的官職,以禮葬之,賜錢百萬,他的後代,都找回來做官。至此,岳飛之冤屈,是被洗雪了,歷時二十年。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一一重要的是,高宗錯了,他自己不承認,或者說,不願不能不敢明著承認,他的養子,替他做了。

如果當年岳飛只是下獄而未死,平反之後,或還能有一翻作為,畢竟,還不到六十歲,可惜,被肉體消滅,就再也無法復生了。因而,趙家的歉意,們夫只能在不斷追封中體現。十七年後,給他上溢號武穆,現在流傳最廣的嶽武穆便源於此。此時,岳飛已被害三十七年,三十二年後的宋寧宗嘉定四年,再追封為鄂王,此時,岳飛已被害六十九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