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我們》:關於青春的窘迫和對愛情的追尋

《人類簡史》的作者曾說過:這是一個追求力量,放棄意義的時代,意義開始變得模糊。


關於本片的絕大多數討論其實跟電影本身沒什麼關係。


這是導演劉若英註定因其明星身份,在開拍之前就被賦予的一種屬性。也是我們大多數人進影院看奶茶情感、猜測八卦或多或少的某種期待的外延。


《後來的我們》:關於青春的窘迫和對愛情的追尋

最早的爆款


記憶裡青春愛情題材的電影,最早在內地的爆款,還要追溯到2011年的《失戀33天》,這部以失戀之名其實講“閨蜜終成眷屬”的電影一下子成為了當年的票房黑馬。到現在2020年,幾年過去了,觀眾整體來說還是有成長。


“爆款”往往出於觀眾對愛情題材強烈的共鳴需求,這是一個客觀現實。這個需求強烈到甚至無關是不是一個電影、是不是一個好電影,只要你滿足這個需求,觀眾就會去影院貢獻他的票房。


《後來的我們》:關於青春的窘迫和對愛情的追尋

一些影評人拼命想告訴觀眾該如何賞析電影,這未免要求過高。觀眾首先想要的是一種感動,這並不過分。而創作者要提供的就是首先讓觀眾覺得符合這個標準的產品,其他再談不遲。


國產類型片還在摸索的階段,太多藝術家拍電影是給未來的觀眾看的,當下的觀眾餓著。


一個成熟的市場,像《後來的我們》這樣題材和形式的作品,應該一兩年就有一個集體共鳴出現才對,可惜我們很罕見,因為認真拍的人不多。偶爾還有一些奇怪的走向,讓觀眾愛不起來,比如《擺渡人》。


《後來的我們》的低姿態


《後來的我們》在這個角度是成立的,乃至被吐槽的很多點,或多或少都是它衝著這一題材和類型所做的努力,只是導演的追求和風格或多或少也有其難以釐清的小文藝屬性,而偏難能可貴是這個無意於矯情,反而是一種低姿態。


聊到“低姿態”,不妨拿《前任3》來做個比較。後者是影評人普遍感覺不怎麼樣的電影,卻用吃芒果過敏和大話西遊的老哏以及朋友圈微信私密小技巧這種噱頭贏得了極高票房。


正是因為主創們在這個系列中相對沒什麼情感困擾,只是專注地研究都市男女的情愛套路,人們願意看到自己的生活,並且是經過美化和誇飾的。所以“前任”系列就成功了。然而,這種迎合觀眾的“低姿態”和《後來的我們》還是有所不同。


《後來的我們》:關於青春的窘迫和對愛情的追尋


不同之處在於“初心”二字。《前任3》這種電影先天解決不了它的虛假感。片中的男女主角,經濟來源成了一個完全無關的話題,只能操心某種相對空洞的悲傷。在這個飛速發展的世界,我們真的孤獨離不開人,迫切希望抓住親密的同時又不想被拖累。


我們如此矛盾,電影只需在某刻讓我們感覺到我們值得匹配這樣的悲傷就可打動人心。《前任2》通過嫻熟的技術滿足了觀眾,這大體只是一個不願意面對自我的過程,哭得再慘講的依舊是自身不曾改變之下,渴望下一次有一份好運氣罷了。


《後來的我們》完全不同,同樣是低姿態,導演還是試圖通過打亂時空、不斷交代細節來嘗試呈現男女主角分手的全過程。


不再加入外界的第三者衝突,而是單純地聊這麼一個角度:性格不合,無法理解真的會分手嗎?分手了以後真的會撕心裂肺地疼嗎?再見面的時候真的能做到互相和解,各走各路嗎?


《後來的我們》:關於青春的窘迫和對愛情的追尋


這其實是真實的戀愛中會反覆遇到的問題,深愛過的人會懂。每一個問題,拋開現實的計算,都需要你拼盡力氣面對自我才能答出一個艱難的答案。每一個都指涉著應對自己的不堪難捨糾結疼痛。所以導演其實還是在低姿態地講一個普世困境下的故事。


到此,同樣她被詬病的地方也在於“矯情,脫離現實,三觀不正”的各種指責,要麼過度嚴厲,要麼過度冰涼,要麼認為不夠純粹,總之很難符合人心真正的想象。


因為大體我們在應對這些實質問題的時候,面對自我見真章的時刻,每個人的困境也許相似,但情況則各有不同,痛苦的應對本身,特別希望電影是朝著自己相似的方向,得到答案,或者釋然。


《後來的我們》:關於青春的窘迫和對愛情的追尋


在這個角度,我不覺得劉若英一定是拍得不好,或多或少略顯尷尬的是她自己也有問題要問,她選擇用電影來回答,可能就相對兼顧得少了,也就少了更多套路。


她拍這個電影是在理解之下試圖來回答的,呈現也是通過男女主人公真正融洽真摯的表演來體現。她有她對自己對觀眾的初心在。初心是對創作人來說是特別珍貴的東西。看過《前任3》的人大概不會真的相信主創是相信愛情的人,劉若英信。


青春的窘迫和對愛情的追尋


華語電影寫情的“大魔王”,首推陳可辛,在穩定的類型基礎上精準的傳遞情感。能看出《後來的我們》在盡力靠近這個標準,主要是依託表演和細節。所以我們怎麼能說這是一個爛電影呢?要我說,它分明是一個好電影!


導演其實拍的是情緒的脈絡,是試圖和解的路徑,又隱隱有著犯錯的年輕活力。有評論說片中主人公三觀不正……這個真心讓人無語。從頭到尾兩個人重逢沒有做過任何對不起彼此和家人的事……


《後來的我們》:關於青春的窘迫和對愛情的追尋


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對背叛義正言辭的指責,殊不知兩性關係在暗處比想象得要瘋狂。既然已經是一種客觀存在,倒不如用電影這種關注方式做一個示範。愛過,不再繼續,是要對得起這份愛,過好自己的生活。


《後來的我們》:關於青春的窘迫和對愛情的追尋


我也不覺得本片的細節太假,主創們有考慮到貧困本身的壓力,大概真的窮過的人的確隱含著某種對愛意和詩意的追求。片中那份窘迫而無法處置自己的自尊心;那個想把事情做好同時又搞砸、自暴自棄的脈絡清晰可見。


導演呈現的這段情感關係,帶著悲劇的必然性。因為男女主角並非真的互相理解,從頭到尾都沒有。有緣無分大概講的就是這麼一個版本。男生未曾理解女生需要大房子之餘更要陪伴與鼓勵,更要所愛的人健康成長彼此維繫誰都不換的幸福。


男生再重逢相遇女生的時候,縱然因為回憶有過激烈地想不管不顧的奔跑和好,可女生此時想要的卻是既然你如此愛我,我要好好守候這份心意,所以不能複合也不能被小三。只能做告別。


《後來的我們》:關於青春的窘迫和對愛情的追尋


告別是為了更好的接納,迎接自己孤單的破碎但卻做了對的事。所以她回答男生的問題,逐一給了他想知道的如果,如果後面的不可能。以及某刻需要他勇敢的肯定“如果你衝上來,我這輩子跟定你”,以及用“I MISS YOU”說出自己背上的“錯過”。


這種錯過是一種必然,是一種她都知道答案,但也不得不如此的過程,這個過程她無需別人理解,而是在做的過程中把該說的告別做掉。因為這樣回憶才能更為純粹。


也同時回答了為什麼男生有了房子再追求她的時候她不能接受,因為愛過就是不一樣的,不再只是要房子,而是要你理解我。理解了以後你才有力量和我一起建設家園。


這一系列的脈絡可能是導演試圖想表達的內容,她抗拒用太複雜的情節,用了一種閃回互文的方式;她在乎的是傳達堅守的意義。堅守某種破碎也有留住純淨的部分,在這一刻又有一點隱隱之間不再只是講情,而是講理解與怎麼樣試著去理解。只是人架不住會產生感情,因情深而來的痛苦。


《後來的我們》:關於青春的窘迫和對愛情的追尋


男生角度,在不斷追求女生的過程,其實是應對自己一個做夢的過程。對未來沒有那麼清晰,這種不清晰被夢幻的語句包裹成了一種易碎的莽撞。


當他開始幻滅的時候,他負荷太重所爆發的自我厭棄其實依舊是我們時常經歷的純真,只不過當下有太多娛樂項目掩蓋掉了這些負面能量。通常負面能量是親密的人在承受,但如果沒有陣痛,男生無法覺醒。


這就是這段關係,必然種下的悲劇。整個調性通過情緒我覺得是真實成立的,也具備普遍性。我們都從青澀而來,不見得都得茹毛飲血,但也需應對所想不如現實時該如何自處。


導演試著想給溫柔的答案,她盡力溫柔盡力低姿態,雖然薄弱,其實還是隱隱點破了理解的重要性。理解自身才能對這世界依舊保留熱情。


我對這部電影在隱含講述成長這個題旨之間有所收穫,表示感激。至於情感和父親的言語,則相對無感,包括導演盡力美化了貧困本身的壓力,和隱含的幽默。我都理解為是一種處置,只要人物的表演始終維持即可。


而難能可貴是男女演員如此契合,試試看去靠近深層的內心。其實我們都還是始終生活在空洞膚淺的年代,只是繁複,但真正應對自身,並不容易。


《後來的我們》:關於青春的窘迫和對愛情的追尋


《後來的我們》其實倒真沒有那麼講分手,而是講即便低姿態,也可以有那麼一點點體面和堅持。只不過它不再是那麼迎合時代迫切娛樂的需求。但本身對它的討論又構成了一種強烈的娛樂性。


大概意見不同本身也是基於理解門檻的變高,大家都變得聰明而厲害,不那麼容易感動。


爭議激發了更強的討論空間,幾乎朋友圈都在聊這些話題,那麼其實我是覺得,至少這樣的討論,這個作品本身還算值得。


它是好的電影,展現了情感脈絡的真實,只是凝視沒有冒犯,是生命中某種存在的客觀。


用一種正面面對的方式去講究一種情感,同時比其他優質文藝片因為契合了更多的熱點而站在了一個角落,讓更多的人看到。也許熱度過後,還是回到最初,我們還是要解決的是自己的問題。這是一輩子的事。



聊聊影視文娛,談談武俠小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