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點秋香》:文化語境轉變後,歷史和歷史劇的“分道揚鑣”

唐伯虎,名寅,小字子畏,號六如居士,蘇州吳縣人士,祖籍涼州晉昌郡,1470年3月6日生,1524年1月7日卒,享年五十四歲,是明朝非常著名的書法家、畫家、詩人。

少年唐寅記憶非凡,於1485年,考中蘇州府試第一名,進入府學讀書。1498年,考中應天府鄉試第一,入京參加會試。1499年,因為一樁科舉舞弊案,徹底葬送了仕途,出獄之後,被貶為浙藩小吏。從此,唐寅離開了官場,寄情于山水與書畫之間。晚年時期的唐寅,生活困頓,靠朋友接濟度日。

在繪畫上,唐寅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家”,在詩文上,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

《唐伯虎點秋香》:文化語境轉變後,歷史和歷史劇的“分道揚鑣”

如今,談起唐寅,就不得不說“唐伯虎點秋香”這段故事,這是一段被不斷加工的故事,經過話本、戲劇、曲藝、小說以及電影的演繹之後,李力持導演的《唐伯虎點秋香》於1993年上映,這部電影讓周星馳扮演的“唐伯虎”成為九十年代經典的銀幕形象。

李力持版的《唐伯虎點秋香》是一個披著歷史外衣的惡搞電影,周星馳飾演的唐伯虎在電影中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角色,他徘徊在官場邊緣,為了愛情進入華府當下人。經過一系列的偶然和陰謀,最終抱得美人歸。

李力持對唐伯虎這一歷史人物進行了極大的顛覆,周星馳將無厘頭的表演發揮到了極致,看似荒誕反傳統,整部電影卻發人深省,絲毫沒有維和之感。

一部電影的成功,往往也就是核心人物的成功,《唐伯虎點秋香》便是人物成功的典型。歷史上的唐伯虎作為別具一格的畫家,我們無需在此評價他的藝術造詣,因為在新的文化語境中,歷史和歷史劇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唐伯虎點秋香》:文化語境轉變後,歷史和歷史劇的“分道揚鑣”

歷史:備受爭議的才子。

關於唐伯虎的爭議由來已久,他不僅是一個頗有爭議的畫家,也是一個非議頗多的詩人。歷史上關於唐伯虎的評論不僅針對他作品的藝術性,還有對他生活方式的評價。

離開官場之後,唐伯虎在學術和藝術上進行了多方面的嘗試,創作過許多經典的詩文,比如《桃花庵歌》: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落花詩》:桃花淨盡杏花空,開落年年約略同。自是節臨三月暮,何須人恨五更風。《夜讀》:人言死後還三跳,我要生前做一場。名不顯時心不朽,再挑燈火看文章。這些詩文至今依然被人吟誦。

由於生活困頓,唐伯虎在自己的文藝創作中引入了商業機制,就是按照別人的要求作畫、寫作詩文或者出售自己的作品。這在當時引起了很多同僚的不滿,認為唐伯虎向世俗低下了自己高貴的頭顱。

《唐伯虎點秋香》:文化語境轉變後,歷史和歷史劇的“分道揚鑣”

歷史劇:風流倜儻的才子。

很多觀眾對唐伯虎的認識來源於銀幕形象,電影《三笑》中,凌波飾演的唐伯虎,《三笑因緣》中,龍劍笙飾演的唐伯虎,《唐伯虎點秋香》中,周星馳飾演的唐伯虎。這種多次創作一方面歸因於普通老百姓的情趣需求,另一方面則是唐伯虎風流倜儻這一形象深入人心的作證。

“唐伯虎點秋香”的不是並不是近代才有的故事,明朝中期,《蕉窗雜錄》、《涇林雜記》就記錄了相關故事,馮夢龍在《譚概》中也有記錄,直至後來《警世通言》的再度創作,才形成了完整的故事。

經過加工之後的唐伯虎依然成為一個藝術典型,風流倜儻、玩世不恭、才華橫溢。這種形象的形成和明末清初流行的世情小說也有關係。時至今日,唐伯虎已經成了一個非常特別的文化符號。

重溫李力持導演的《唐伯虎點秋香》之後,我首先感覺到的並不是撲面而來的喜劇感,而是對歷史和歷史劇之間的區別的思考。對於歷史劇,我的印象始終停留在《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王朝》、《走向共和》這類正劇上。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之後,由於“歷史”題材的電影和連續劇越來越多,這也使得“歷史正劇”不再居於歷史劇的核心地位,取而代之的是“歷史傳奇劇”。《紅高粱》、《活著》、《鬼子來了》等。這些藉助歷史背景講故事,成了新的創作模式,給觀眾帶來了更豐富的觀影體驗。

《唐伯虎點秋香》:文化語境轉變後,歷史和歷史劇的“分道揚鑣”

那麼,歷史和歷史劇之間的區別到底是什麼呢?

歷史記錄的是真實發生過的事件。

歷史劇是對歷史事件的加工創作。

歷史,是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記錄的是過去存在過的事實。今天,我們看歷史,看的不單單是過去存在過的種種事件,而是通過對過去事件的發現和解讀,將某些特殊的精神、思想提煉傳承。

從狹義的概念上來看,“歷史僅指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從廣義上來看,“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繫。簡單來說,歷史就是過去發生過、存在過的事件。

而歷史劇是以歷史事實為依據而創作出來的作品,是歷史的藝術性再現。在《唐伯虎點秋香》這部電影中,導演李力持借用了唐伯虎這個真實存在過的人物來進行故事的表達和講述。將唐伯虎這個人物拿掉之後,電影講述的就是一個歷盡千帆抱得美人歸的故事。

對於《唐伯虎點秋香》這樣的電影,觀眾往往秉持著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改編可以不考慮具體事實,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改變必須基於歷史事實。其實,歷史劇的核心是藝術,歷史只是歷史劇的創作素材。創作者在進行歷史劇的創作時,可以進行一定的虛構,以此來完成影像敘事的需要。

歷史以時間為標籤。

歷史劇以人物和事件為標籤。

從古至今,歷史都呈現出線性記錄狀態,比如,原始社會是從約4000多年前的黃帝、堯、舜、禹時期開始的,奴隸社會是從公元前2070的夏朝開始的,封建時期是從公元前221的秦朝開始的,民主時期是從公元1912年開始的。

任何歷史階段都是從時間進入的,我們在回顧歷史的時候,也就是再回顧,那些時間段中發生過的那些事。

歷史劇是以人物和事件為核心的,《唐伯虎點秋香》中,唐伯虎和秋香決定了故事的走向,而兩個人之間關係的親疏則是通過大大小小的事件來表現的。

在歷史劇中,時間只是歷史的一種證明,它代表著電影的時代背景。

實際上,在很多歷史劇中,時間都是非常模糊的。創作者在進行創作的時候,會將某個歷史時期的諸多歷史事件融合在一起,然後藉助現代化的敘事語言進行創作。觀眾看見的,是整個時代的故事。比如,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等等。

具體的時間對歷史劇而言是一種限制,如果弱化具體的時間,歷史劇的容量會更大。而且用人物和事件來推動敘事,更容易凸顯出時代特點。

歷史強調的是歷朝歷代的衝突。

歷史劇強調的是過去和現在的融合。

回到歷史中,我們可以發現,歷史大多是關於衝突的。因為衝突會帶來變革,變革會帶來時代更迭,時代更迭會產生新的文明。

比如1206-1324年間的蒙古戰爭,成吉思汗發動的這場戰爭擴大了蒙古國的疆域,引入人新的語言體系和文化系統。1850-1864年間的太平天國運動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削弱了封建統治的根基,打擊了外國侵略者。1939-1945年間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促使了聯合國的成立,殖民地體系逐漸瓦解,民族獨立運動開始。

歷史劇則不然,歷史劇在這些衝突中汲取創作素材,並根據當下的市場需求以及娛樂需求對素材進行加工創作,可以是戲說,可以是惡搞,也可以儘可能真實的再現歷史。《唐伯虎點秋香》中同樣涉及到了一些衝突,比如“寧王想唐伯虎幫忙圖謀作反”,在歷史上這樣的事件比比皆是。

導演李力持並沒有在電影中過分的強調某個歷史事件,只是藉助唐伯虎這樣一個人物,對歷史進行了戲說和改編,使其更符合娛樂時代的創作需求。在任何創作中,歷史和現實都是相互滲透和影響的。歷史通過歷史劇得到回溯,歷史劇通過歷史得到更多養分。

《唐伯虎點秋香》:文化語境轉變後,歷史和歷史劇的“分道揚鑣”

丹納在《藝術哲學》中說,每個形式產生一種精神狀態,接著產生一批與精神狀態相適應的藝術品。從這個角度來看,今天曆史劇的誇張、惡搞是一種時代的必然。因為客觀形式的更新和精神狀態的更新會引起藝術形式、內容、風格的更新。

《唐伯虎點秋香》可以說是新的文化語境中的一次關於“歷史劇”的創新。現實語境制約著歷史劇的創作,同樣也會給歷史劇提供更多的機會。對歷史素材注入現代意識已經成了一種創作層面的共識。

這種古為今用的創作路數,通過對歷史素材的選擇、分析、加工、融合、創作,讓歷史劇具有更多的可解讀性,同時,也可以讓歷史劇本身帶有更加鮮明的時代烙印。

《唐伯虎點秋香》:文化語境轉變後,歷史和歷史劇的“分道揚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