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憑河,戰守之衝——山東為何在古代有如此重要的軍事地位

依山憑河,戰守之衝——山東為何在古代有如此重要的軍事地位

在中國地勢第三級階梯上,自太行山、伏牛山、大別山以東,幽燕以南,江淮以北,為一望無際的大平原,是為華北平原和黃淮平原。在這片大平原的東部,分佈著一片低山丘陵地帶,是為魯中南低山丘陵。這片低山丘陵的北,西、南三面都是平原,東面是山東半島,為渤海和黃海所環抱。魯中南低山丘陵由泰山、魯山、沂山、蒙山組成,構成山東地形的主體。黃河從這片低山丘陵的北側東流入海(黃河改道時則從其南側東流入海),泗水則從這片低山丘陵的西側南流入淮。山東的一些戰略要點,大多位於這片低山丘陵的四側,依山臨水,其形成即以這種山河形勢為基礎。

一、山東的山河形勢

在這片低山丘陵的西北側有濟南。濟南南依泰山,北阻黃河。前人論濟南地位,稱"齊州當四達之衝。南不得齊州,則無以問河濟;北不得齊州,則不敢窺淮泗;西不得齊州,則無從得志於臨淄;東不得齊州,則無爭衡於阿鄄。是故山東有難,齊州常為戰守之衝。"歷史上著名的歷下城即在濟南城西。戰國時,諸侯攻齊,每每戰於歷下。秦滅魏之後,揮師東進,屯兵歷下,兵壓齊境,齊王不戰而降。楚漢戰爭時,辯士酈食其遊說齊王田廣附漢,使齊罷歷下之戍,韓信遂得以透入齊境,略定三齊。南朝劉宋孝建年間,劉宋將青、冀二州州治移鎮歷城,垣護之為此解釋說:"每來寇掠,必由歷城。二州並鎮,此經遠之略也。(歷城)北又近河,歸順者易。近息民患,遠申主威。安邊上計也。"

依山憑河,戰守之衝——山東為何在古代有如此重要的軍事地位

在這片低山丘陵的西南側有兗州、濟寧,依山臨河,控守一方。濟寧城南即古之所謂亢父之險,蘇秦曾稱亢父之險"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比行,百人守險,千人不敢過也。"古代南北水運交通動脈大運河即處在其監控之下。自此外出四略,地勢便利。"七國之亂"時,周亞夫屯昌邑(今金鄉),遣輕騎擾略,絕叛軍淮泗水道。明初,徐達統軍北伐元朝,攻略山東,先以偏師攻下濟寧,切斷元軍自河南方向入援之路。"靖難之役"時,南北軍在山東形成對峙,朱棣一度派奇兵襲破濟寧,切斷屯駐德州的南軍運河餉道。

在這片低山丘陵的東南側是沂河和沭河二水沖積形成的河谷低地,夾在沂山、蒙山與琅琊山、五蓮山之間。這片河谷低地為山東腹地與江淮之間往來通道。春秋時,吳曾由此以侵齊、伐魯。越滅吳之後,稱雄中原,也曾由此出琅邪以覬覦山東。劉裕和徐達北伐,都由此路入攻山東。沂州位於這片河谷低地的南部,南連淮泗,北接三齊,為山東南面門戶。南北相爭,沂州為必爭之地。穆陵關在臨朐縣東南百里的沂山主嶺上,山勢高峻,路徑險惡,為齊南天險。穆陵關立關極早,管仲伐楚時即有"賜我先君履,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之語。

在這片低山丘陵的東北側有青州,附近即古臨淄,齊之國都。在山東諸要地中.論防護之固,無如臨淄。顧祖禹稱:"自太公建國以來,齊往往稱雄於天下,歷漢及晉,未始不以臨淄為三齊根本。"臨淄東北對海,西北阻河,背靠山地,瀕臨淄水,有山川之險,有魚鹽之利。蘇秦組織合縱時,在臨淄對齊宣王說:"齊,南有泰山,東有琅琊,西有清河(漳水),北有渤海,此所謂四塞之國也。

依山憑河,戰守之衝——山東為何在古代有如此重要的軍事地位


山東低山丘陵以泰山為最高,其下有泰安。《讀史方輿紀要》稱"山東形勝,莫若泰山;泰山之形勝,萃於泰安。"泰安北阻泰山,南臨汶水,介齊魯之間,為中樞之地,由此縱橫四出,掃定三齊,均成高屋建瓴之勢。

以山東為交點,有兩條河道,分別呈東西和南北向流過。它們在古代分別是東西部之間和南北方之間的交通大動脈,也是山東地位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 渭河自隴山下流,流經關中,匯入黃河;黃河向東,穿越河南,經山東低山丘陵的邊緣東流入海。渭河-黃河在古代起著溝通東西的作用。在政治重心位於關中的時代,轉輸關中的漕運系統必須憑藉這條線路,為東西部之間的一條大動脈。山東和關中分處這條大動脈的東西兩端。關中山川環抱,誠為形勝之地;自關中東出,歷崤函、嵩山之險,便可下臨東部平原地帶,無關山之阻;若再往東,便是山東低山丘陵,這是東部平原地帶少有的可以憑恃的地利。古代稱關中為"百二之地",山東為"十二之地",當有這方面的原因。

大運河在中國東部的大平原上南北縱貫,連接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為南北交通的一條大動脈。在運河開鑿以前,淮河支流泗水本來就發揮著溝通南北的作用。泗水在黃河改道以前自山東南流,匯入淮河,稍加開鑿,便能起到溝通南北的作用。西晉時,杜預曾鼓勵王濬直搗建康,一舉滅吳,然後率大軍"自江入淮,逾於泗汴,溯河而上,振旅還都,亦曠世一事也。"。

依山憑河,戰守之衝——山東為何在古代有如此重要的軍事地位


另外,膠東半島為古代海上運輸的一大中轉地。三國時,孫吳聯絡遼東的公孫淵,便經由此地。劉宋時,被北魏俘虜的朱修之取道遼東,泛海經東萊而逃回扛南。隋、唐伐高麗,從海路發起的進攻都是以這裡為前進基地。元代經營海運,轉輸東南財賦供給京師,這裡又是其一大中轉地。明代統制東北的遼東都指揮使司隸屬於山東布政司,海路是其往來的重要通道。

二、山東在東西關係中的地位--楚漢戰爭時期的齊地

秦兼併六國統一天下,卻以統治暴虐而很快敗亡。項羽以西楚霸王的名義主持分封。項羽分封堵侯,留下了許多矛盾。分封剛定,齊地即首先發難。最先在山東起兵反秦的齊王田儋之弟田榮因未得封地,起兵反楚。 項羽北征齊地,給了劉邦以東出的機會。這年八月,劉邦出陳倉,還定三秦。次年春,項羽在陽城(今山東鄄城北)大破齊軍,田榮敗死。但楚軍燒殺擄掠,引起齊民群起反抗。

項羽陷入齊人長期抗戰不能自拔之際,劉邦又乘機自關中殺出,擴張勢力。這年四月,劉邦率諸侯聯軍五十六萬襲據彭城。項羽獲悉彭城失陷,親率三萬精銳騎兵疾馳南下。聯軍措不及防,大敗。但此時項羽主力尚被牽制在齊地,未能將這次戰役性勝利擴展成戰略性勝利。

依山憑河,戰守之衝——山東為何在古代有如此重要的軍事地位


彭城之戰後,彭越退兵河上,活動於定陶、陽城一帶為遊兵,襲擾楚軍後方,截楚軍輜重。漢王劉邦二年(公元前205年)五月,韓信率軍北上,滅魏、平代、破趙、降燕;南方的九江王英布則在隨何的勸誘下,背楚歸漢。 劉邦遂遣酈食其往齊地遊說。齊王田廣聽信酈食其之言,遣使與漢連和,放鬆守備。韓信本已兵臨齊境,聞酈食其已說齊歸漢,打算停止進兵。辯士蒯徹對韓信說,將軍身經百戰才下趙地五十城,酈食其只是搖搖舌頭便下齊七十餘城,為將數年,功勞不及一儒生。韓信遂引兵渡河,襲破齊歷下(今濟南歷城)之軍,進至臨淄;齊向楚求援,項羽派龍且率軍援齊。韓信在濰水(今濰坊)擊破齊楚聯軍,乘勝追擊殘敵,虜齊王田廣,盡定齊地。

此時的韓信已居舉足輕重的地位。當時形勢,東有齊,西有漢,楚居中間,三方大致勢均力敵,所以韓信的去就完全可以左右天下局勢。項羽派人遊說韓信與楚連和,三分天下,韓信以劉邦對自己信重而婉辭之。 楚漢相約以鴻溝為界後,項羽引兵東歸,劉邦則從張良、陳平之計,引兵東擊楚。韓信、彭越等都引軍合擊項羽,圍項羽於垓下。項羽兵敗自殺。

依山憑河,戰守之衝——山東為何在古代有如此重要的軍事地位

楚漢相爭之際,山東的局勢劉楚漢戰爭的進程和結局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由於山東靠近楚都城彭城,那裡的任何變故都可能影響西楚,所以項羽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對山東用兵,而這為劉邦還定三秦、出關東向以爭天下創造了機會。項羽擊田榮,劉邦乘機還定三秦;項羽擊田橫,劉邦得以出關中襲彭城;楚漢相持階段,彭越背靠山東,襲擾楚軍後方;決戰前夕,韓信定齊地,從北翼完成對項羽戰略包圍。項羽面對關中和齊地,一直處於兩線作戰,來回奔走,漸至困弱,終至滅亡。

三、山東在南北之爭中的地位--劉裕北伐與宋魏對峙

山東在南北之間具有樞紐性地位。這一方面是因為山東低山丘陵在中國東部大平原上可以作為憑恃,另一方面是山東處在監控南北之間水路運輸線的位置上,因而南北對峙之際,山東常是爭奪的焦點。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如能佔據山東,便取得了很有利的態勢。對於南方而言,得山東,進可以問鼎中原,北臨幽燕,退可以翼蔽淮泗,鞏固江淮;對於北方而言,得山東,進可以南逼江淮,退可以翼蔽河北。山東和湖北猶如東南的兩翼。以南方而進取北方,出江淮正面,不如出兩翼。從江淮正面北出,出淮河一線太遠,其攻守便失去依託:而出兩翼則有比較有利的山河形勢可以憑恃。在南北對峙的形勢下,荊襄上游對於東南的意義,自孫吳時起便為建康方面所重視,而經營山東以固東南、並藉以進取中原,則自劉裕始。

依山憑河,戰守之衝——山東為何在古代有如此重要的軍事地位


東晉末年,山東為後燕滅亡後慕容鮮卑殘餘勢力建立的南燕所佔據。南燕建都廣固(今山東青州)。桓玄篡晉之時,南燕國頻頻侵擾淮北之地。 劉裕在消滅桓玄之後,東晉義熙五年(409年),上表北伐南燕。這年四月,劉裕率軍北伐,大軍自淮入泗,至下邳(今江蘇邳縣)後,留艦船、輜重,率軍徒步取道琅琊(今臨沂北)北進。

南燕主慕容超聞晉軍來攻,召群臣計議。南燕徵虜將軍公孫五樓提出禦敵三策:"吳兵輕果,利在速戰,不可爭鋒。宜據大峴,使不得入,曠日延時,沮其銳氣,然後,徐簡精騎二千,循海而南,絕其糧道;別敕段暉帥兗州之眾,緣山東下,腹背擊之,此上策也。各命守宰依險自固,校其資儲之外,餘悉焚蕩,芟除禾苗,使敵無所資,彼僑軍無食,求戰不得,旬日之間,可以坐制,此中策也。縱敵入峴,出城逆戰,此下策也。"

晉軍進軍途中,有人對劉裕說:"燕人若塞大峴之險,或堅壁清野,大軍深入,不惟無功,將不能自歸,奈何?"劉裕料定燕軍"不過進據臨朐,退守廣固,必不能守險清野。"正如劉裕所斷言的,慕容超未聽取公孫五樓的建議。南燕太尉慕容鎮也對慕容超說:"陛下必以騎兵利平地者,宜出峴逆戰,戰而不勝,就可退守;不宜縱敵入峴,自棄險固也。"慕容超仍不聽。劉裕軍過大峴,大喜道:"兵已過險,士有必死之志;餘糧棲畝,人無匱乏之虞,虜已入吾掌中矣。"

依山憑河,戰守之衝——山東為何在古代有如此重要的軍事地位

劉裕取道琅琊進軍廣固的捷徑須越大峴山險。大峴山即沂山。山勢險要,為齊南天險;大峴以南,處處狹隘,車不得並軌。因此,對於劉裕而言,突破大峴是其關鍵。南燕覆亡的種子也就由此而埋下。劉裕率晉軍越過大峴以後,在臨朐擊破南燕主力,佔領臨朐,乘勝進圍廣固,盡銳攻城。次年二月,廣固城破,南燕滅亡。山東遂納入東晉版圖。

義熙十二年(416年)八月,劉裕北伐後秦。其進攻部署大致分三個方向:淮河正面,王鎮惡、檀道濟率步軍自壽陽向許、洛方向進攻,沈林子、劉遵考率水軍溯汴水西進,作為後繼;荊襄方面,朱超石、胡藩率軍從南側進攻洛陽,沈田子、傅弘之率軍一部趨武關,作牽制性作戰;山東方面,王仲德督前鋒諸軍由彭城溯泗水,開鉅野澤入黃河,劉裕自統大軍,待水路開通後,由泗水入黃河,再沿黃河西進。

依山憑河,戰守之衝——山東為何在古代有如此重要的軍事地位


這次作戰,佈局宏大,幾個方向的進攻,配合起來,足以撐開全局。山東方向,王仲德開鉅野澤,打通由泗水入黃河的交通路線,是為晉軍主力通行之路,也是晉軍糧草補給的運輸線路;另外,劉裕主力入河後,針對北魏在黃河北岸屯兵十萬的嚴峻形勢,在山東置立北青州,以向彌為北青刺史,鎮守碻磝(今山東東阿西北),掩護由泗入河之路,且監視魏軍行動,保證後方的安全。由於劉裕處置得當,攻後秦之戰得以順利展開。

劉裕從北伐南燕到滅後秦,收復了整個黃河以南地區,是為東晉南朝時期南方歷次北伐中最成功的一次。劉裕一戰而平南燕,收山東之地,改變了江南政權面向中原的態勢。攻取山東,開創了恢復中原、進取關中、河北的有利局面。開山東鉅野澤,將泗水與黃河連結起來,使江南的人力、物力能夠便利地投送到北方地區,故山東一路對於此次北伐的意義尤其重大。 劉裕滅後秦後,急回南方,代晉建宋。劉裕南歸後不久,關中便被赫連勃勃奪佔。這樣,劉宋與北魏在東部大致以黃河為界形成對峙之局。

依山憑河,戰守之衝——山東為何在古代有如此重要的軍事地位

綜上所述,關於山東地形的戰略意義,顧祖禹曾作過中肯的評價:"山東以自守則易弱以亡,以攻人則足以自強而集事"這一說法是有道理的。山東低山丘陵的四周都是平原,不利於守,卻利於四出以攻人。以此為根據地,縱橫四出,足以有所作為山東既然處在監控南北之間的水路運輸線上,其地形地勢在東部大平原上又足以作為憑恃,因而在南北之間具有樞紐性地位。河北南面門戶須依託山東,東南淮泗上游也須藉山東為屏蔽。南北對峙之際,山東常是爭奪的焦點。

參考文獻:

饒勝文:《佈局天下:中國古代軍事地理大勢》,中國人民解放軍出版社,2006年5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