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沒有可能是漢化的鮮卑族?

白囟


南方不確定,就北方人來說,我們很難或者說不能知道北方人血統裡究竟有多少是漢族人的。

北方在古代,一直征戰不休,很大原因是直面遊牧民族。

自秦開始,經歷了匈奴南下,五胡亂華,鮮卑統一北方,後面還有契丹統治燕雲十六州,金朝統治北方,元朝一統中國,清朝一統中國。如此多的少數民族在北方掠奪、遊蕩、駐紮、定居,到現在有多少北方人是漢族血統呢?可能更多的是遊牧民族的血統吧。

哪怕是南方,甚至是客家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保留了純粹的漢族血統也是很難確定的事。


糊塗橙


鮮卑族的漢化其實從北魏孝文帝開始,所謂的鮮卑族已不存在,孝文帝改革是一次徹底的、完全的漢化行為,甚至於還給自己找了個漢人祖先(自稱為顓頊的弟弟悃在被風封為北土之王后的後裔)。為什麼到後來北朝最後的北周時鮮卑族又捲土重來呢?這又要提到一個北魏割據政權——西魏。孝文帝如此改革當然不可能一帆風順,令人惋惜的是改革僅僅30年後割據政權西魏就反客為主,顛覆了北魏政權,成立北周。儘管如此宇文氏的北周鮮卑依然是經歷了完全漢化的“鮮卑族”的,甚至於宇文氏的來歷都是改胡姓成的,而北周儘管是鮮卑族文化部分復甦甚至於宇文氏還改了部分漢姓為胡姓,但也終究是明日黃花(例如鮮卑語就在北周從未再出現過)。所以如果說的是僅僅是“完全被漢化”的話就是北魏孝文帝時候。

李唐皇室在北周確實是所謂“大野氏”貴族,但是還有一件事要知道,我前面說了,宇文氏改漢姓為胡姓,但隋朝建立前後楊堅這麼幹的:"已前賜姓,皆復其舊",而李家當時的描述是"復高祖姓李氏",且應陳寅恪先生的說法離家有可能都不是隴西李氏而是趙郡李氏(隴西在甘肅,屬邊疆。後者是邯鄲,屬中原。史學界通常認為李唐出隴西)。把話說回來,大隋建立後鮮卑族徹底從歷史舞臺上讓還了位子,可以說從隋文帝起鮮卑族就“徹底完成了漢化”。短命而輝煌過的楊隋王朝亦如嬴秦一般,之後造就了中國歷史中“漢”以外另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超級國家的巔峰——李唐。作為漢人擁有的版圖最為龐大的國家,同時還和皇室有那麼一點瓜葛,鮮卑族怎麼都會有那麼一點吧,但是這個有著悠久歷史也曾風光一時的民族也只剩下史書中的零星半點、隻言片語,乃至於唐的中後期開始,任何實時的史書文獻中都不曾出現過一個字的描述,從此鮮卑族終於完完全全地消弭於歷史風雲之中。

所以我們很有可能是漢化的鮮卑族

獻帝以兄為紇骨氏,後改為胡氏。

次兄為普氏,後改為周氏。

次兄為拓拔氏,後改為長孫氏。

弟為達奚氏,後改為奚氏。

次弟為伊婁氏,後改為伊氏。

次弟為丘敦氏,後改為丘氏。

次弟為侯氏,後改為亥氏。

七族之興,自此始也。

又命叔父之胤曰乙旃氏,後改為叔孫氏。

又命疏屬曰車焜氏,後改為車氏。

凡與帝室為十姓,百世不通婚。太和以前,國之喪葬祠禮,非十族不得與也。高祖革之,各以職司從事。

神元皇帝時,餘部諸姓內入者。

丘穆陵氏,後改為穆氏。

步六孤氏,後改為陸氏。

賀賴氏,後改為賀氏。

獨孤氏,後改為劉氏。

賀樓氏,後改為樓氏。

勿忸於氏,後改為於氏。

是連氏,後改為連氏。

僕蘭氏,後改為僕氏。

若干氏,後改為苟氏。

拔列氏,後改為梁氏。

撥略氏,後改變為略氏。

若口引氏,後改為寇氏。

叱羅氏,後改為羅氏。

普陋茹氏,後改為茹氏。

賀葛氏,後改為葛氏。

是賁氏,後改為封氏。

阿伏於氏,後改為阿氏。

可地延氏,後改為延氏。

阿鹿桓氏,後改為鹿氏。

他駱拔氏,後改為駱氏。

薄奚氏,後改為薄氏。

烏丸氏,後改為桓氏。

素和氏,後改為和氏。

吐谷渾氏,依舊吐谷渾氏。

胡古口引氏,後改為侯氏。

賀若氏,依舊賀若氏。

谷渾氏,後改為渾氏。

匹婁氏,後改為婁氏。

俟力伐氏,後改為鮑氏。

吐伏盧氏,後改為盧氏。

牒雲氏,後改為雲氏。

是雲氏,後改為是氏。

叱利氏,後改為利氏。

副呂氏,後改為副氏。

那氏,依舊那氏。

如羅氏,後改為如氏。

乞扶氏,後改為扶氏。

阿單氏,後改為單氏。

俟幾氏,後改為幾氏。

賀兒氏,後改為兒氏。

吐奚氏,後改為古氏。

出連氏,後改為畢氏。

庾氏,依舊庾氏。

賀拔氏,後改為何氏。

叱呂氏,後改為呂氏。

莫那婁氏,後改為莫氏。

奚鬥盧氏,後改為索盧氏。

莫蘆氏,後改為蘆氏。

出大汗氏,後改為韓氏。

沒路真氏,後改為路氏。

扈地於氏,後改為扈氏。

莫輿氏,後改為輿氏。

紇幹氏,後改為幹氏。

俟伏斤氏,後改為伏氏。

是樓氏,後改為高氏。

屍突氏,後改為屈氏。

沓盧氏,後改為沓氏。

嗢石蘭氏,後改為石氏。

解枇氏,後改為解氏。

奇斤氏,後改為奇氏。

須卜氏,後改為卜氏。

丘林氏,後改為林氏。

大莫幹氏,後改為合氏。

爾綿氏,後改為綿氏。

蓋樓氏,後改為蓋氏。

素黎氏,後改為黎氏。

渴單氏,後改為單氏。

壹鬥眷氏,後改為明氏。

叱門氏,後改為門氏。

宿六斤氏,後改為宿氏。

馥邗氏,後改為邗氏。

土難氏,後改為山氏。

屋引氏,後改為房氏。

樹洛於氏,後改為樹氏。

乙弗氏,後改為乙氏。

東方宇文、慕容氏,即宣帝時東部,此二部最為強盛,別自有傳。

南方有茂眷氏,後改為茂氏。

宥連氏,後改為雲氏。

次南有紇豆陵氏,後改為竇氏。

侯莫陳氏,後改為陳氏。

庫狄氏,後改為狄氏。

太洛稽氏,後改為稽氏。

柯拔氏,後改為柯氏。

西方尉遲氏,後改為尉氏。

步鹿根氏,後改為步氏。

破多羅氏,後改為潘氏。

叱幹氏,後改為薛氏。

俟奴氏,後改為俟氏。

輾遲氏,後改為展氏。

費連氏,後改為費氏。

其連氏,後改為綦氏。

去斤氏,後改為艾氏。

渴侯氏,後改為緱氏。

叱盧氏,後改為祝氏。

和稽氏,後改為緩氏。

冤賴氏,後改為就氏。

嗢盆氏,後改為溫氏。

達勃氏,後改為褒氏。

獨孤渾氏,後改為杜氏。

凡此諸部,其渠長皆自統眾,而尉遲已下不及賀蘭諸部氏。

北方賀蘭,後改為賀氏。

鬱都甄氏,後改為甄氏。

紇奚氏,後改為嵇氏。

越勒氏,後改為越氏。

叱奴氏,後改為狼氏。

渴燭渾氏,後改為味氏。

庫褥官氏,後改為庫氏。

烏洛蘭氏,後為蘭氏。

一那蔞氏,後改為蔞氏。

羽弗氏,後改為羽氏。





朝花夕拾算不算晚


北魏是由鮮卑族建立起來的,鮮卑族的拓跋氏族曾經是北魏的王族,在中國歷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大概在3世紀末的時候,鮮卑族佔領平城(大同),並在此建都。當時,北方諸民族入侵中原時,都經過大同,但只有鮮卑族是成功佔領大同的。中原民族(炎黃帝民族)對待北方來犯的民族是花過很大力量的,爭奪的焦點就是大同。有時大同在中原民族手裡,有時大同在北方民族手裡。遠古時,以河南為中心的區域稱為中國,四周是四方國,東邊是東夷,南邊是南蠻,西邊是西戎,北邊是北狄,居住在中間的炎黃民族對四方國是一個力求同化的過程,大同的意思就是同化。

鮮卑族本來發源於大興安嶺北麓的石洞中,在嘎仙洞附近現在還有遺址。其中,拓跋部落就居住在黑龍江嫩江流域。鮮卑族的人馬多了以後,就佔領了滿洲里的呼倫貝爾草原。草原上牧草肥美,這個民族在呼倫貝爾草原上發展很快,不到七代的時間,這個地域就不能滿足鮮卑族發展的需要了,於是鮮卑族的一支就向南走,通過熱河(承德一帶)進入現在的延慶,進而突取張家口和大同。在大同待了幾十年。剛開始的時候,軍馬中無文武官之分,都是武將。

後來,大統領到了大同後,注意吸收先進文化,善待“異族”的中原文化,任用了一些中原有才識的人,並鼓勵同族人與漢族的婦女結婚。到了文成帝的時候,他自己就跟漢族姓馮的大戶女子結婚,也就是後來的馮太后,她是北魏第一個在中原的漢族皇后。馮皇后是信佛教的,所以文成帝也開始相信佛教,從此原先受到重視的道教開始退到後臺,而原先受到輕視的佛教解除禁令得以迅速發展。

你看看你是不是這些地區的人,如果是,那就是了!


胡亂看一點東西


最多隻能算是有鮮卑血統

漢化鮮卑族,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天龍八部中的南慕容,姑蘇慕容氏。

中國有很多複姓,其實來自以往的少數民族,包括一些單姓的一部分也是有少數民族起源的。

而且融入漢族中的少數民族也遠遠不只鮮卑一家。

不過經過如此多代,不分彼此,以及混血,最多能說是有鮮卑的血統,血脈已經很混雜了。

真正所謂的漢化鮮卑族,最多隻是鮮卑族的第一、第二代才能算上。


葉飄刀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到處都能看到鮮卑族的身影,可如今中國的56個民族裡,卻沒有鮮卑族,他們就這樣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鮮卑族起於匈奴,是東胡的一個分支。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胡人。

《後漢書.烏恆鮮卑列傳》中說“鮮卑者,亦東胡之支也,別依鮮卑山,故因號焉”。

看來,鮮卑族之所以叫鮮卑,是因為他們居住在鮮卑山附近而得名。但鮮卑山到底在哪裡,至今還是個謎。

在鮮卑人早期歷史上,他們很長一段時間都被匈奴人奴役。直到漢朝時,大漢趕走了匈奴人,鮮卑人才迎來了自己的發展機會,走進了中國歷史。

西晉時期,皇后賈南風乾政弄權引發“八王之亂”北方各少數民族紛紛南下,鮮卑人也在其列。

在這亂世中鮮卑人迅速發展壯大,在倆晉,南北朝這一段時間中,鮮卑人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

其中,拓跋氏建立了北魏,慕容氏建立了諸燕,宇文氏建立了北周。這都是鮮卑人顯赫的姓氏,他們所建立的國家不同程度的促進了中華各民族之間的融合。尤其是北魏,推行漢化改革,使很多鮮卑人融入漢族。

從隋朝建立後,鮮卑人作為一個民族的歷史漸漸暗淡下來,都說李唐王朝有鮮卑血統,李家那麼多皇帝,沒一個承認的。這實際體現出漢人對胡人,骨子裡的一種歧視。大家都要做漢人,不想當胡人。可能也是鮮卑人消失在歷史上的原因之一咯?

鮮卑族雖然消失了上千年,但也不難說完全找不到點蛛絲馬跡,我國的一些少數民族很可能是鮮卑人的後裔比如說錫伯族。

學界認為,錫伯族的祖先可能就是鮮卑人,錫伯族有一個重要的民族圖騰-看起來是長著翅膀的馬,被稱作“鮮卑獸”。錫伯族深入骨髓的弓箭文化,似乎印證著他們是鮮卑遊牧民族的後裔。還有一個土族很有可能是鮮卑人後裔(是土族,不是土家族)。但土族的鮮卑血統沒錫伯族純正,因為吐蕃攻佔吐谷渾後,鮮卑移民與蒙古族融合,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土族人總認為自己是蒙古人後裔的原因。

所以,如果我們說鮮卑族湮滅在歷史中,可能也未必正確。至少還有錫伯族和土族。


肉肉的肉丸子


別人不知道,我們家族應該是從鮮卑族漢化而來的,而且還是鮮卑八大姓中的一姓。這些年中,家裡還曾經多次去鮮卑族的發源地嘎仙洞,去祭拜遙遠而陌生的祖先們,最近的一次還是二零一九年的五一去的。看著嘎仙洞由最初的荒涼和原生態,到現在逐步變成商業化的景區,心中也是頗有幾分感慨的。


戲言成真一君翔


什麼都有可能!


大松神采採


我是正宗漢族!


貴桂永恆


今天晚上白囟直播,大家趕緊去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