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在《長安十二時辰》裡的身影

《長安十二時辰》裡太子李璵沒有一點儲君的威風,處處被右相林九郎掣肘。關鍵是,既是父親又是君主的“聖人”對此聽之任之,甚至會有意無意地限制、打壓太子。十二時辰內長安城風雲變幻,不變的是太子的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以致於他能否最終繼位都成了觀眾心中的疑問。

玄武門之變在《長安十二時辰》裡的身影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太子李璵

歷史也確實如此,李璵的原型李肅在將近二十年的太子生涯中,兩次被牽扯進政治大案,危在旦夕,大案之下白骨累累,太子為求自保,不得不如壁虎斷尾逃生一般,兩度離婚。到四十來歲時,大唐帝國的儲君已是心力憔悴、滿頭白髮。因果循環,待到安史亂起,玄宗倉皇出逃,至此君父受難之際,太子卻趁機登基奪權,當年高高在上的父皇終成晚景淒涼的太上皇。

玄武門之變在《長安十二時辰》裡的身影

唐玄宗

何以這對大唐最有權力的父子彼此猜忌如此?

這恐怕不單純是玄宗和太子的相處問題,實際上,這正是百年之前的玄武門之變的身影。

玄武門之變

公元626年,大唐帝國開國後的第9年,太白金星兩次白天出現在天空,似乎在預示著這一年會有驚天劇變。

南犯的草原勁旅突厥,看起來就是天象所指,然而來勢洶洶的突厥鐵騎最終並未掀起多大的風浪,威嚴肅穆的宮城北門——玄武門卻出人意料地成了滔天巨浪的策源地。

玄武門之變在《長安十二時辰》裡的身影

農曆六月初四清晨,秦王李世民率兵於玄武門誅殺了自己的兩個兄弟——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作為父皇的唐高祖李淵下詔改立秦王為太子後,不久禪位。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勝利登上了九五之位。

玄武門之變在《長安十二時辰》裡的身影

玄武門之變在整部中國古代史中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事件,它的特殊在於它的尷尬。中國傳統的政治文化中一方面講究正統,一方面也推崇明君,而玄武門事變作為一樁與正統不合的武裝政變,卻造就了古代史上少有的一代賢主。

從某種角度上講,唐太宗有多賢明,玄武門事變就有多尷尬。

潘多拉魔盒

通過手足相殘、奪宮上位的武裝政變登上大位,也可以作為一代有為明君流芳百世,這對李唐皇室來說,無疑打開了潘多拉魔盒。這些有機會獲得最高權力的皇族子孫們,從此有了另外一條通往皇權的隱秘之路。

可以說,玄武門政變不僅影響了唐初的權力交接,更侵入到李唐皇室的血脈之中,有唐一朝,李唐皇室都生活在這一事件的陰影之下。

玄武門之變在《長安十二時辰》裡的身影

《貞觀長歌》劇照唐太宗

唐太宗似乎也想努力糾正玄武門事變的負面影響。

所以無論多麼寵愛兒子李泰,唐太宗還是因他與太子李承乾爭位而將其貶黜, 在詔書之中唐太宗特意申明皇位是不可以通過謀算得到的。

在繼承人選擇上,因為可以不殺自己的兄弟,性格軟弱的高宗李治也成了最好的選擇。

可見在唐太宗內心他是多麼希望能夠平息皇室的權力鬥爭對親情的絞殺。

玄武門之變在《長安十二時辰》裡的身影

唐太宗

然而言教不如身教,潘多拉魔盒一旦打開,就再也關不上了。

作為斧影燭聲的宮闈政治鬥爭,玄武門之變也許永遠沒有真相。我們從唐太宗治國的表現上,可以說他做了一件正確的事,但這件正確的事在程序上卻是錯誤的。

玄武門事變的成功開啟了皇族子孫對最高權力無所顧忌的慾望,允許它發生的李唐皇室就不得不付出子孫嗜血的代價。

三次玄武門之變

安史之亂之前,大唐皇權尚未被宦官支配,大唐皇室的武裝政變層出不窮。

繼公元626年的玄武門之變之後,滄桑的玄武門又見證了兩次政變:一次是公元705年,唐中宗李顯推翻母親武則天;另一次則是當時身為王爺的唐玄宗親自參與的,殺掉了妄圖模仿其祖母武則天的伯母韋后和堂姐安樂公主。

唐玄宗自己登上大位,則是依靠了公元712年的先天政變,幹掉了當時勢力大到“七任宰相,五出太平”的姑母太平公主。

這樣的家族歷史,這樣的親身經歷,讓唐玄宗如何不心驚,如何不忌憚自己的太子。有過這些故事,被壓制的太子何嘗不想一品報復父皇的痛快。

玄武門之變在《長安十二時辰》裡的身影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聖人”唐玄宗

《長安十二時辰》設定於天寶三年公元744年,離最初的玄武門政變已經百年有餘。也許玄宗會以壓制太子為當然,也許太子會傷感父皇不信任,他們大概都沒有意識到,他們只是生活在一個巨大陰影之下,百年前,當玄武門下的刀光劍影閃動時,已註定了百年後,他們父子的彼此猜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