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的“產業工人”從哪兒來?專家這麼看……

新基建的“產業工人”從哪兒來?專家這麼看……

四川在線記者 熊筱偉 唐澤文

新基建,無疑是近期最熱門的詞彙之一。今年以來,中央一系列會議密集部署“新基建”。該如何認識新基建?推動新基建又該從何著手?3月31日,在蓉舉行的成都高新區“四派人才”沙龍暨新基建專場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分享了他們的觀點。

怎麼看

可以把新基建理解為“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化”

中軟國際IIG西南區域總經理李垣認為,可以把新基建理解為“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化”。

對於認知新基建和傳統基建的差異,中國移動(成都)產業研究院副院長趙立君提供了一個認知思路:傳統基建主要解決衣食住行等“溫飽”問題,而新基建則是為了推動數字經濟發展,解決社會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他舉例說:比如火車、飛機等傳統基建,能把人從成都送到北京。但這個過程是不是足夠舒適?出門是否就有車等著送到機場?下了飛機是不是立刻就有接駁車,以最不堵車的方式直接送到酒店?到了酒店,是不是有準備好的晚餐?……“這就需要通過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基建來統籌數據,為個人建立最佳的出行方案。”

趙立君進一步從5G基礎設施建設切入,闡釋了新基建的意義。“5G網絡建設,是一種新型IT基礎設施建設,它不僅是更快、時延更低,還能通過讓通訊基礎設施變成社會化資源方式,從根本上解決‘信息孤島’問題,並降低相關應用的成本,加快其推廣落地的速度。”

怎麼建

推動新基建要有一定的“容錯機制”,在“產業工人”方面也要做好準備

具體到建設層面,趙立君給政府給了三點建議:一是政府要在新型產業的應用領域給予機會;二是要有一定的“容錯機制”,成長為新基建時代的“基建狂魔”需要時間;三是引導形成產業協同,建立產業生態。

華為雲川藏區域總經理王昆則談到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因素:勞動力。他表示傳統基建是以大量建築工人為支撐的。而新基建需要的也不僅僅是高端人才,也包括大批的“產業工人”,比如大數據領域的數據標註員。這方面從政府到企業都要做好相應準備。華為已就此在和當地院校開展合作。

王昆特別提到,成都高新區在機器視覺、音頻自動識別和遊戲AI方面具有相應基礎和優勢,當地可從這些領域發力新基建。

成都高新區科技和人才工作局鄧智文副處長認為,新基建為大批中小企業發展提供了更大機遇。“傳統基建更多是等巨頭搭建好大平臺、建好大基礎設施,中小企業再給平臺賦能或參與到實際應用中去;而新基建不同,早在基礎設施規劃佈局的時候,就需要中小創新科技企業賦能,包括算法和數據採集等。”

鄧智文表示成都高新區將積極充當排頭兵,主動謀劃佈局新基建,同時引導帶動科技創新企業參與新基建研究、建設、運用,形成共同推動新基建的強大合力。

新聞鏈接:

新基建包括這七個方向

綜合公開材料,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七大領域。

專家認為,新基建具有兼顧穩增長和促創新的雙重功能,同時還有助於推動經濟新舊動能轉換,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在傳統基建趨於飽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新基建有望成為國內新的經濟增長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