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眼”詩畫世界

有趣的“中國之眼”


20世紀30年代,英國颳起了一股“中國之眼”的旋風。

英國西北部有個湖畔地區,不僅風格秀美,寧靜怡人,更是孕育英國浪漫主義藝術的聖地,甚至被英國人視為“心靈之鄉”。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稱它為“痛苦世界裡安寧的中心。”

“中國之眼”詩畫世界

德溫特湖照片

曾有英國浪漫主義畫家無名氏為它繪製石版畫《德溫特湖:面朝博羅德爾的景色》。旅英中國畫家蔣彝在深入遊歷過這片英國人心靈的聖地之後,同樣留下了他的筆墨《德溫特湖畔之牛》。

“中國之眼”詩畫世界

無名氏:《德溫特湖:面朝博羅德爾的景色》

不過他的這幅水墨《德溫特湖畔之牛》讓中國的觀眾看到了熟悉之感。對於此,他說道:“我無法隨意在大自然中找到驚喜,不論在中國還是英國,即便是表面的形貌不同,但都留給了我類似的印象,在湖區我會感到回到了故鄉。”

“中國之眼”詩畫世界

蔣彝:《德溫特湖畔之牛》

他以獨特的

“中國之眼”將中國的水墨技法與這異國山水相結合,但他認為:“藝術家永遠不能期望畫出大自然的真貌,只能描繪個人眼中領悟到的某一面。中國藝術家揮灑的山水並不是真正自然的山水,而是源於對大自然的印象,畫作是對這種印象的描摹。”

這才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同樣是德溫特湖畔,同樣是一個視角的風景,但是中國畫家與英國畫家所呈現出的畫作卻完全不同。

“中國之眼”詩畫世界

德溫特湖照片

英國畫家的畫作採用焦點透視,中國畫家的畫作採用了水墨山水一貫的散點透視。表現手法與效果雖不同,但同樣令人賞心悅目。

赫伯特 裡德

對於這個有趣的現象,英國藝術理論家赫伯特 裡德看到了不同的民族在心靈之間的共通性,和對這種共通性不同表達的差異性。他曾以蔣彝的口吻說:“我的藝術不受地理空間所束縛。這是全人類都共通的,可以表現中國的山水,也可以詮釋英國的景緻。”以此來讚揚蔣彝在溝通中英兩國的藝術方面所做出的突出成就。

貢布里希

多年之後,英國藝術史家貢布里希對這個有趣的現象給出了新的解釋,他認為這種中英繪畫差異的根源在於中國人獨一無二的“中國之眼”的作用,這種獨一無二來源於中國傳統、中國圖式、中國美學元素……

並且對“中國之眼”也給出了更詳細的解釋,之前所提到的“中國之眼”並非是生理上的,而是文化傳統和藝術傳統在長時間薰染之下所造成的獨特性,形成的獨特“心理定式”。蔣彝長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所以塑造了他特有的“中國之眼”。

貢布里希藉助這個有趣的現象,提出“繪畫是一種獨特的活動,所以藝術家的傾向是看到他要畫的東西,而不是畫他所看到的東西。”

這便能很好地解釋,為什麼相同的景緻在中英兩國畫家的手中有了不同的表達。

“中國之眼”詩畫世界

《聖詹姆士公園的鴨子》(《倫敦雜碎》封面圖)

蔣彝:用中國文化詩畫世界

“我出生於中國名山廬山的山麓,自幼年起,就在堅石、山坡、峰巒、溪澗、飛瀑、松柏和各種各樣的綠樹的陪伴下長大。置身自然間,我常常渾然忘卻城鎮都市的存在。涓涓的細流、樹葉上雨點的嘀嗒、雨後悅目的翠綠、山河中輕盈騰昇的白雲、隱約的遠村和樹梢的霧靄——這所有的一切,引發我無盡的遊興,培養了我心靈中的安寧;每次面對這山水彎曲,我能感覺,自己的呼吸,變得更深更長。”

出生於清朝末年的蔣彝在國外擁有很高的文化地位,他因出版《湖區畫記》而一舉成名,此後便開始了“啞行者”的系列畫記。“啞行者”是他的筆名,旅居異國他鄉,語言不通,更是“異文化”者。他在書寫之中不斷強調自己“中國人”的身份。獨特的中國文化聯想,構成了他獨具特色的西方觀察視野。

很多人到了國外,創作的作品會慢慢帶有異域風情,但蔣彝的作品卻始終迴歸到中國傳統風格,這可能也是他的畫記為什麼會在國外如此暢銷的原因。

他的作品用英文記述,所以對於國外讀者來說能夠看懂,而圖畫是全人類共通的“語言”,至於說中國的書法,無論從字形字體還是本身的表現形式都有種圖像的韻味,具有與眾不同的美感,加上文化的隔閡,反而讓這種毛筆藝術增添了一種神秘的氣息。

“中國之眼”詩畫世界

在蔣彝這裡,“中國之眼”彷彿就像是一層天生的濾鏡,透過這層“濾鏡”,所視之處皆是家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