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襄兩地”關於“躬耕地”糾紛的歷史論述鏈出現了什麼問題?

★“襄陽說”學者關於“躬耕地”論述的歷史鏈:

“襄陽說”的歷史本原證據起自《漢晉春秋》“襄陽有孔明故宅”“此號曰隆中”“亮家於襄陽城西二十里鄧縣隆中”論述——☞《三國志》註釋“裴注”錄存《漢晉春秋》論述——☞《資治通鑑》錄存《漢晉春秋》論述——☞《水經注》錄存《漢晉春秋》論述——☞《荊州圖幅》錄存“裴注”論述(即《漢晉春秋》論述)——☞襄陽地方府志、縣誌錄存《漢晉春秋》論述——☞《新野縣誌》《鄧縣縣誌》錄存《漢晉春秋》論述——☞南陽地方風物雜誌、故事及文革混亂文化遺留錄存《漢晉春秋》論述。

從“襄陽說”學者的歷史證據鏈看,“襄陽說”學者研究“躬耕地”的歷史記載是基於一條主線的歷史鏈,歷史證據的根源是《漢晉春秋》記載論述。

★“南陽說”草民的歷史主證論述:

♥主證:《三國志》諸葛武侯本人說:“躬耕於南陽”“草廬”“卑鄙”,“惟徐庶崔州平友善”~地理座標明確,生活環境明確,人家關係環境明確。

主證之物證:黃陵廟古碑記載,諸葛武侯本人撰書鑿開:“僕躬耕南陽之畝,遂蒙劉氏顧草廬”。地理座標明確,印證《三國志》裡的諸葛武侯本人說。

主證:諸葛武侯本人前後出師表奏章,及黃陵廟古碑記載,提到三次“南陽”,諸葛武侯的南陽,是確認一個地方,地理座標明確。諸葛武侯本人說“荊州北拒漢沔”,他明白時襄陽北界漢水,也表明他了解“南襄兩地”的歷史邊界。

♥印證:晉史學家、博學家王隱《蜀記》錄存的《諸葛故宅銘》,記載:西晉劉弘將軍、李興於晉永興中公元305年,“於沔之陽”前去祭拜孔明先哲的祭拜活動。

王隱把“於沔之陽”“諸葛之故鄉”地區命名隆中,隆中是宛盆地貌特徵,是“宛中,隆”~“隆”在“宛中”的盆地特色。臥龍崗“此亦隆中”,是臥龍崗居隆中地區之故,也是臥龍崗之隆中置名最早記載。

印證:秦置及兩漢至三國 ,“南襄兩地”歷史邊界清楚。歷史論述證據來自《史記》《漢書》《後漢書地理》《三國志》《蜀記》《晉書》《漢晉春秋》《水經注》《襄陽府志》《襄陽縣誌》《南陽府志》及張衡《南都賦》等等。歷史邊界清楚,時三國諸葛亮自當分辯清楚南陽和襄陽。

♥旁證:唐朝詩人們去臥龍崗諸葛廬(諸葛祠)遊記詩篇文章。歷代詩人對南陽諸葛廬留下的詩篇、遊記、文章。

臥龍崗諸葛祠古碑記載:元代以前古碑被南陽衛戍長拉走築防,元代以後臥龍崗遺存古碑五百多塊,自皇帝及官宦、社會名流拜祭所留。

臥龍崗陰碑記載,《中州雜俎》記載,平頂山博物館古碑記載,張良廟古碑記載,山東諸城《諸葛族譜》記載,《葉縣縣誌》記載,張良廟古碑記載,晉代石畫大師鑿開的晉代石畫記載,南陽地方關於諸葛亮擔保劉備藉資南陽晁氏錢財的記載,方城諸葛亮躬耕歌古碑記載 ……諸葛亮兄弟在南陽一帶生活足跡種種描述。

♥反證:《漢晉春秋》論述“諸葛故宅”的前後不一的對立性及矛盾性。習鑿齒先生“號曰隆中”位置在襄陽周邊“東西南北”位置座標的不確定性。

明代中徐學謨遊記襄陽古隆中的遊記描述。

宋朝詩人蘇軾遊古隆中道出它的不確定性“傳雲古隆中,萬樹桑柘美”。

諸葛玄叔侄依附劉表的短暫時間,劉表襄陽古城在歐廟鄒灣古城遺址,而今天的襄陽古城在漢水南岸始建於東晉,從而無法認定“襄陽城西二十里古隆中”是在什麼位置?

襄陽古隆中復建於1893年,距今237年。

襄陽古隆中為因應沔之陰“號曰隆中”記載,改山名、改水名、改鎮名、改市名,使得無從下手去印證考察並研究它的歷史記載的可靠性。

國家認定:襄陽古隆中風景區~5a。從逆向思維判斷:它是文化風景區,不是真實歷史真相記載,這也是國家判定。

從以上南襄兩地關於“躬耕地”糾紛的歷史論述分析,“襄陽說”學者的歷史證據存下單一性,從一條證據鏈下來貫穿的所有錄存記載論述,不能成為印證、旁證、反證。而在“襄陽說”證據鏈的源頭,存在明顯的論述對立矛盾性。是以“襄陽說”學者需要更多的“發現”“發掘”來補充自己證據的可靠性。斷史如治獄,論述證據的對立矛盾是不能成為證據使用,這些都是基本常識。

反觀“南陽說”的歷史記載證據,在主證、印證的來源上都基於國家認定的正史。歷史記載可靠,當事人論述清晰。在旁證的論述上,體現大量古蹟古碑記載;而在反證的論述上,“襄陽說”學者無法給出確切的回答。

以上是本人對“躬耕地”糾紛歷史記載證據的一點探討,歡迎“南陽說”和“襄陽說”學者、老師一起共同研究“躬耕地”歷史真相。

“南襄兩地”關於“躬耕地”糾紛的歷史論述鏈出現了什麼問題?


“南襄兩地”關於“躬耕地”糾紛的歷史論述鏈出現了什麼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