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园建设,80%的庄主毁在“镜像模式”和“考古模式”

点击右上角,关注【文旅项目咨询实战派】,评论或私信领取项目咨询表,稻田策划为您出谋划策

庄园建设,80%的庄主毁在“镜像模式”和“考古模式”

一、定义


如果把庄园从无到有一点点呈现出来,那么常见的路径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镜像模式,一种是考古模式。


镜像模式,顾名思义,就是按照既定的图纸来建设,最后的呈现和最初的设计出入不大,如同镜子里的物体影像投射。


考古模式则不同,在挖掘(建设)之前,最终会呈现出来什么样子,没有人知道,最多就是想象和猜测。


庄园建设,80%的庄主毁在“镜像模式”和“考古模式”


对于镜像模式的建设思路而言,照着图纸执行就行,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最终一定会呈现出来。


对于考古模式的建设思路而言,没有图纸可以执行,需要多少时间,需要多少金钱,统统是未知数。


二、镜像模式


以我掌握的数据而言,镜像模式和考古模式都大有人在,而且,不分伯仲。


拿镜像模式来说,曾几何时,规划先行,几乎是业内公认的金科玉律。但随着大量的实践证明,按照规划设计图纸来建造一个新增的庄园空间,如同将一段原木雕刻成一个木头人。木头人的雕刻并不难,照着图纸去雕刻就是了,难得是如何让木头人运转起来。


在这里,出现了巨大的差异化。


庄园建设,80%的庄主毁在“镜像模式”和“考古模式”


有些木头人用的是诸如金丝楠木这类名贵稀有材质雕刻而成,不需要木头人运转,但凭其材质就能引起围观,雕刻只是锦上添花而已。

这就是那些自然资源斌赋极佳的庄园,他们可以打造类景区性质的园区。


有些木头人是普通木材甚至是朽木雕刻而成,只能化平凡、腐朽为神奇,以巧夺天工之能事,在木材上尽展圆雕、透雕、浮雕之工法,辅以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之图案,成就一个艺术神话。这就是那些庄主本人极具艺术天赋,或者庄主重金聘请了设计师来打造的园区,这些园区在移动互联网的加持下,成功的营造了网红效应。


有些木头人,无论是材质,还是雕工,都泛善可陈。但拥有木头人的主人本身就是公众人物,他们可以凭借个人IP引流,然后赋予木头人以故事(品牌),靠不断制造话题来让木头人不断曝光,进而神话木头人。这类园区是庄园界的“仙班”,基本上跳出了“五行之外”,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


不得不感慨,大多数的木头人,都是普通的材质、普通的雕刻、普通的主人,仅仅就是一段具备了人形的木头。这类庄园,就是俗称的那些千篇一律的园区。这类木头人(庄园),人模人样,看着特别像木头人(庄园),就是没有任何特质,淹没在了茫茫“木头人海”中。


庄园建设,80%的庄主毁在“镜像模式”和“考古模式”


这类木头人(庄园)要想火,或者说要想拥有类生命力(持续运营下去的推动力),必须具备特异功能。比如,让木头人会唱歌、会跳舞、会飞、会游泳等等。


“特异功能”就是为木头人(庄园)赋能。


只可惜,这类木头人(庄园)既然在规划设计的最初连材质、款式都没有充分考虑,那么就更别提赋予其类生命力,为其赋能了。


而类生命力,或者说庄园的独特禀赋、差异化卖点、市场引领等赋能,决定着木头人(庄园)存在的价值。


三、考古模式


再拿考古模式来说,此时此刻,我既佩服又担心的就是这部分群体。每每提及这部分群体,我的脑海就涌现出来一句话: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虽然都要面对未知,但镜像模式是提前把未知勾勒成已知,而考古模式是拿想象中的已知来憧憬未知。


很佩服以考古模式开发庄园的庄主!汶川地震后,为了救灾,空军空降兵15勇士冒着生命危险从5000米高空奋不顾身跳下,这是一次自杀式的伞降,在无气象资料、无地面标识、无指挥引导的三无条件下伞降,世界军事航空史上前所未有。


我们可爱的以考古模式开发庄园的庄主,就是庄园界的“空降勇士”。


庄园建设,80%的庄主毁在“镜像模式”和“考古模式”


我之所以担心这类庄主,是因为他们大多数人就像一只猫,在墙角老鼠洞口看到一段细小的尾巴,他们以为是发现了一只老鼠,可以大餐一顿,不料,拉出来的是一条毒蛇。


以考古模式开发庄园的庄主,一部分人可以理解成摸石头过河、探索、试错,一部分人完全是原动力开发。


所谓原动力开发,就是不以市场为主导,而是以自身的感知为主导,凭着内心的感觉,任性决策,随意改变,糊涂执行。


四、攻城模式


老实说,镜像模式和考古模式我都不赞成,我比较认可攻城模式。


攻城模式,首先这是一个隐喻。


站在城市的视角下,庄园存在的价值是解决城市消费外溢对户外空间的开拓,是体现消费升级下新兴消费群体对场景消费、体验消费、健康消费、休闲消费的追求,是个性消费、多元消费下消费者对基于乡村田园所营造的生活美学、生活仪式和田园艺术的追捧。


站在庄园的视角下,就是要满足城市人群的消费需求,将城市人引导到庄园来消费,这无疑就是“攻城”,让城里人“沦陷”。


庄园建设,80%的庄主毁在“镜像模式”和“考古模式”

都江堰青城湾湿地庄园,成为城里人打卡的网红地


攻城模式,其次是战争语境。


面对一座需要攻破的城,首先要了解城里的情况,越具体越好;


其次要在城外做好布防,做好兵力、武器、粮草的调运和储备,甚至做好围城打持久战的准备;


然后要寻找攻城的时机,至于水淹、放火就不要用了(对于庄园来说要的是城里的人),要琢磨诸如离间计、美人计、声东击西、暗度陈仓等可能采取的战术;


再然后,要派人城墙下叫阵,要想办法扰乱对方的军心、瓦解对方的实力。


当然,对于攻城而言,最好就是不攻自破,迫使对方开门投降。


庄园建设,80%的庄主毁在“镜像模式”和“考古模式”


我们如果把战争语境换成商业语境,那就是:


在建设一个庄园吸引城里人来消费的时候,首先要做好市场分析,要充分了解所依托的城市;


其次是做好资源分析,要充分挖掘在地资源以及可能整合的资源;


然后要做好商业定位和内容匹配,采取有效的营销策略,要琢磨打绿色健康(养胃养心养肺)牌、晴耕雨读(自然教育)牌、田园诗画(康养)牌、男耕女织(朋友圈晒图)牌;


再然后,要会讲归耕田园的故事,要会拍李子柒风格的视频,要懂得营造口碑和IP,进而彻底瓦解城里人坚守城市消费阵地的意志。


庄园建设,80%的庄主毁在“镜像模式”和“考古模式”

溱源洞穴民宿,洞主北斗和YOYO


攻城模式兼具了镜像模式和考古模式的特点,攻城模式需要镜像模式下的提前规划设计,也可以理解成必须的提前制定的攻城计划;需要考古模式下的情怀、摸索和坚守,也可以理解成当失去情报、指挥和粮草后的独立判断和对战机的抢夺。


攻城模式不是照葫芦画瓢,也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动态的机变。


在攻城模式下,为了了解敌情(城里消费者的需求),时不时需要派出无人侦察机飞到城市上空去搜集情报,然后根据掌握的实时城市数据,及时对城外驻扎的兵营(庄园)做出调整。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外的兵营(庄园)不是提前规划出来的,而是为了攻城而不断调试出来的。


有时候,怕城里人忘记你的存在,还需要到城墙下叫阵(做广告)。


这是一个交互的过程,也是自然进化的过程。


庄园建设,80%的庄主毁在“镜像模式”和“考古模式”


现实中,诸葛亮这样的指挥很罕见,他可以在出征前给将领三个锦囊妙计,提前预知战事的过程,在关键时刻给将领以扭转乾坤般的帮助。


现实中,诸葛亮联系不上,身边缺兵少粮,面对敌人偷营,或突然蹦出来的战机,孤立无援的将领还不得不打。


城外的兵营(庄园),就是在攻城(吸引城里人到庄园消费)这一精准目标的推动下,不断调试,最终演变成了一个新城。


在中国的版图上,多的是带“营”的城市,这里面,很多都是在古时攻城的时候,由城外的兵营最终演变成了城市。


庄园,亦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