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 馬耳他國慶節 走進馬耳他

馬耳他共和國(馬耳他語:Repubblika ta' Malta,英語:Republic of Malta),通稱“馬耳他”,位於南歐的共和制的一個微型國家,是一個位於地中海中心的島國,有“地中海心臟”之稱,被譽為“歐洲的鄉村”。官方語言為馬耳他語和英語,首都瓦萊塔(Valletta)。馬耳他亦是英聯邦和歐盟的成員國。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少數人信奉基督新教和東正教。

在迦太基、羅馬共和國時代,因地中海貿易而繁榮,而後阿拉伯帝國的勢力曾支配一時。今總部位於羅馬的特殊政治實體馬耳他騎士團因曾佔據馬耳他數世紀,故而得其名。馬耳他在公元前10至前8世紀,腓尼基人到此地定居。1523年,耶路撒冷聖約翰騎士團從羅得島移居此地,後來被法國逐出。19世紀成為英國的殖民地,1964年宣佈獨立,現為英聯邦成員國,1974年成為馬耳他共和國。2004年加入歐盟。

馬耳他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以服務業和金融業為主,旅遊業是馬耳他主要的外匯來源。馬耳他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關係,歐盟是馬耳他最重要的貿易伙伴。另外,馬耳他社會保障體系較為完備,實行免費教育,免費醫療及退休保險制。

國家歷史

3月31日 馬耳他國慶節 走進馬耳他

馬耳他共和國從公元前750年左右,腓尼基人挾著強大的文明敲開馬耳他的大門開始,滄桑的歷史從此展開。在腓尼基人之後,迦太基人、羅馬人、阿拉伯人、諾曼人、西班牙人、聖約翰騎士、法國人,以及最後的英國人,陸續地踏上馬耳他。雖然這些強權將馬耳他作為擴張勢力的跳板,卻使得馬耳他在歷經殖民統治之後,得以擁有融合各種文化、藝術、宗教和建築資產。

在布匿戰爭(Punic War)之後,羅馬共和國摧毀迦太基,成為勢力龐大的地中海新盟主。

公元217年羅馬帝國將馬耳他納入版圖,併為馬耳他帶來前所未有的文明與繁榮,當時所遺留下來的精緻馬賽克圖案、浴池、大理石柱廊,可為該時期的繁榮作見證。據傳聖保羅在公元60年曾因海難而滯留島上3個月,這可能是馬爾他接受基督教信仰的開端。

4、5世紀蠻族入侵歐洲時期,馬耳他一度落入汪達爾人和東哥特人手中,直到533年才重新由東羅馬帝國取得統治權。

870年,馬耳他落入來自突尼斯的阿拉伯人手中,並有大量的建築遭到劫掠與破壞,而馬耳他也因此而荒廢一段時間。

11世紀時,一群來自諾曼第的傭兵進入南意大利,並試圖建立一個新的王國,馬耳他的阿拉伯人因此同意向傭兵統領羅傑伯爵(Roger de Hauteville)上繳稅貢,其子羅傑二世繼承父志,於公元1127年將馬爾他納入版圖,這是馬爾他再次天主教化的開端。自從羅傑二世在島上建立天主教自治區之後,馬耳他的命運便與西西里島結合在一起,這樣的關係直到1815年才結束。中世紀的馬耳他,在歐洲天主教和北非回教之間擺動不定,除了海上的掠奪屢見不鮮之外,四處蔓延的瘟疫也不斷侵襲這個島國。

然而,決定馬耳他命運的大事,則非聖約翰騎士團的到來莫屬,公元1530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將馬爾他賜封給“聖約翰騎士團”,從此馬耳他便留在西方的宗教世界中。

公元1798年,拿破崙率遠征埃及的土倫艦隊在馬耳他靠岸,公然違反了馬耳他信守中立的原則,並誘使大統領拒絕他登陸,遂以此為藉口驅逐騎士團,強佔馬耳他。

1800年,英國應馬耳他人民的請求,繼法國之後進駐該地,而在1815年的巴黎條約,將馬爾他劃歸英國所有,從此馬爾他成為大英帝國通往印度的地中海要塞。

1947年,英國允許馬爾他成立自治政府,而仍然保留其殖民地位,但隨後在1958年撤銷自治政府。

1964年9月21日正式宣佈獨立,為英聯邦成員國。

1974年正式成立馬耳他共和國。[4]

地理位置

位置境域

3月31日 馬耳他國慶節 走進馬耳他

馬耳他

馬耳他位於南歐,意大利西西里島南方90公里的地中海上中部。面積316平方公里。有“地中海心臟”之稱,是聞名世界的旅遊勝地,被譽為“歐洲的鄉村”。全國由馬耳他島、戈佐、科米諾(即凱穆納島,面積約3平方公里)、科米諾託和菲爾夫拉島五個小島組成,海岸線長180公里。 其中馬耳他島最大,面積245.73平方公里,多天然良港;第二大島為戈佐島,面積67.08平方公里。[1]

地形

馬耳他島地勢西高東低,丘陵起伏,間有小塊盆地,無森林、河流或湖泊,缺淡水。

氣候

馬耳他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夏季平均溫度為25℃,冬季平均氣溫為15℃,平均氣溫21.3℃,最高氣溫40℃,最低氣溫5℃。年平均降水量560毫米。11月至次年的3月為冬雨季。

資源

馬耳他自然資源缺乏,除生產建築用石灰岩外,無礦產資源,石油、天然氣完全依賴進口。太陽能、風能資源豐富,但開發不足,可替代能源使用率僅為0.36%。

行政區劃

政區

全國共有68個地方市政委員會,其中馬耳他島54個,戈佐島14個。馬耳他分為六個統計區:南港:面積26平方公里,人口83234。北部:面積74平方公里,人口44852。北港:面積24平方公里,人口118409。東南:面積50平方公里,人口50650。西部:面積73平方公里,人口51961。戈佐-科米諾:面積69平方公里,人口29026。

首都

3月31日 馬耳他國慶節 走進馬耳他

馬耳他首都瓦萊塔瓦萊塔(Valletta)面積達0.8平方公里,是一座歐洲文化名城,以聖約翰騎士團第六任首領拉·瓦萊特的名字命名,是全國政治、文化和商業中心。它有許多有趣的別名,諸如“聖約翰騎士團之城”、“巴洛克的偉大傑作”、“歐洲藝術之城”等。面積0.8平方公里,人口約7000人(2014年)。

馬耳他最大的天然良港――大港位於首都瓦萊塔與比爾古、聖格萊亞和考斯皮卡三座古城之間,港區海岸線長15.56公里,萬噸貨輪可進港裝卸貨物,年吞吐量為160萬噸。港內有多處深水碼頭以及裝卸、加油和儲糧等設施。

其他城市

斯利馬(Sliema),位於馬耳他島東北部,面積1.3平方公里,市內有海邊渡假村,面積1.3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高度35米,該地區自史前時代就有人類居住。

三姐妹城

維洛里奧薩與科斯皮誇(Cospicua)和森格萊阿(Senglea)組成中世紀馬耳他著名的三鎮。

維洛里奧薩,原名比爾古,馬耳他東部的一個古城,位於瓦萊塔南面的小半島上,瀕臨大港),是三姐妹城中最有名的一個,也是“聖約翰騎士團”在馬耳他最早的棲息地。1565年因築堡抵禦土耳其人的圍攻,得勝後改今名。城中有公元870年的武士古堡,還有許多十六世紀的古旅社。

科斯皮誇城是三座城市中最大的一座。早期名為Bormla,因在1565年的大圍攻中當地人民的“英雄”行為而被聖約翰騎士團賜予現在這個名字,意指“勇敢”。如今城裡的海岸線邊上都是舊船廠,城中的地標是在二戰中倖存的Margherita海防線和藏有豐富珍寶的教堂(ImmaculateConceptionParishChurch)。

森格萊阿位於一個狹窄的岬角,正對上瓦萊塔的大碼頭。其原名是L-Isla,在馬耳他語中為半島的意思。二戰期間,這裡的75%的建築被毀。如今,這座城市最有名的地方是與瓦萊塔隔水相望的Gardjola花園。花園中設有一個碉堡形狀的崗哨點,寓意這裡正守衛著港口的安全。在這個突出來的哨點上,你可以找到著名的“荷魯斯之眼”。

國家象徵

國名

正式名稱馬耳他語為Repubblika ta' Malta,通稱Malta。英語為Republic of Malta,通稱Malta。中文表記為馬耳他共和國,通稱馬耳他。“馬耳他”一詞的起源無從考究。通常的詞源學說認為其來自希臘語μέλι(音meli),意為“蜜”。希臘人稱此島為Μελίτη(音Melite),指“蜜”或“甘甜”,或因馬耳他出產一種品味獨特的蜂蜜,故得暱稱“蜜地”。希臘在前700年即對馬耳他島富有影響,使用希臘語的東羅馬帝國在公元395年至公元870年間亦統治馬耳他。另一說“馬耳他”來自腓尼基語“Maleth”,意為“避風港”。

國旗

馬耳他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兩個相等的豎長方形構成,左側為白色,右側為紅色;左上角有一鑲著紅邊的銀灰色喬治十字勳章圖案。白色象徵純潔,紅色象徵勇士的鮮血。喬治十字勳章圖案的來歷:馬耳他人民在二戰期間英勇作戰,配合盟軍粉碎了德、意法西斯的進攻,於1942年被英王喬治六世授予十字勳章。後來,勳章圖案被繪製在國旗上,1964年馬耳他獨立時,又在勳章圖案四周加上紅邊。

3月31日 馬耳他國慶節 走進馬耳他

馬耳他國徽

國徽

馬耳他國徽啟用於1988年,為盾徽,圖案與國旗相同。上有五垛並帶緩衝閘的璧形冠。左右分別飾以橄欖和棕櫚枝條,下方的綬帶書寫著“馬耳他共和國”。[2]

國花

矢車菊是馬耳他的國花。象徵幸福的矢車菊的故鄉在歐洲。它原是一種野生花卉,經過人們多年的培育,它的“野”性少了,花變大了色澤變多了,有紫、藍、淺紅、白色等品種,其中紫、藍色最為名貴。

國歌

《馬耳他頌》

歌詞大意:一帝賜保佑,你一貫保護這塊土地,祖國的親愛的名字,我們永遠銘記!是你把我們的祖國造得這麼美麗。[5]

行政體系

政體

馬耳他實行共和國制,奉行中立政策。1998年9月,馬耳他國民黨上臺執政後對馬耳他內外政策作了較大調整,在財政、金融、稅收、司法、教育和醫療等領域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對外重新恢復加入歐盟的申請,重開入盟談判並取得重大進展,於2002年底與歐盟結束關於馬耳他加入歐盟的談判。2003年3月,舉行全民公決,53%的民眾支持加入歐盟。對外於4月16日與歐盟正式簽署加入歐盟條約。2004年5月1日馬加入歐盟。2003年4月國民黨蟬聯執政。近年來,進一步加強同地中海南北兩岸國家的關係,繼續在歐洲—地中海合作中發揮橋樑作用。

憲法

1964年9月21日頒佈的獨立憲法規定,馬耳他為君主立憲制政體,英國女王為馬耳他國家元首。1974年12月13日修改憲法,馬耳他成為共和國,但仍保留在英聯邦內。總統為國家元首,由總理提名經議會投票同意產生,任期5年。

議會

一院制,稱眾議院。由普選產生,任期5年,為立法機構。本屆議會於2013年3月選舉產生,共69席,其中工黨(執政黨)佔39席,國民黨(反對黨)佔30席。

政要

喬治·維拉:總統。1942年4月生,馬耳他大學醫學博士。1978年當選議員開始從政,繫馬政

3月31日 馬耳他國慶節 走進馬耳他

總統喬治·維拉壇資深人物。歷任馬耳他工黨副領袖、議會議事程序委員會和外交事務委員會委員等職務。1996-1998年擔任工黨政府副總理兼外交和環境部長。1998年後作為反對派議員期間,長期擔任影閣外交事務發言人。2013年工黨贏得大選上臺執政,再度出任外長。2017年議會提前大選後未連任。2019年4月就任馬總統。已婚,有一子二女。 [6]

羅伯特·阿貝拉:總理,1977年生,為前總統喬治·阿貝拉之子,從2017年起任馬耳他眾議院議員,是一名律師。2020年1月當選工黨領袖和馬耳他總理。[7]

司法

高等法院為最高司法機構,由1名首席大法官和16名大法官組成,由總統根據總理推薦任命,任職到65歲退休。現任首席大法官為西爾維奧·卡米萊裡(Dr. Silvio Camilleri),2010年就任。檢察長彼得·格萊克(Dr. Peter Grech),2010年就任。

政黨

(1)馬耳他工黨(Malta Labour Party,簡稱MLP):執政黨,1921年成立,黨員以工人居多。對內主張“公民第一”,權利一律平等,逐步削弱宗教勢力,建立自主經濟,工會參與企業管理,出售部分國有企業股份。對外主張中立和不結盟,不參加任何軍事集團,反對馬加入歐盟,但在馬入盟後表示尊重馬人民的選擇;重視同地中海國家關係。現任領袖約瑟夫·穆斯卡特(Joseph Muscat),2008年6月就職,2013年3月大選獲勝成為執政黨。

(2)國民黨(Nationalist Party,簡稱NP):主要反對黨,1880年成立,黨員主要是工商業者、教職員、律師、農民。對內主張把馬建成信奉天主教、具有歐洲傳統和民族精神、自由正義的民主國家。對外主張加強同歐洲國家和地中海各國的聯繫和合作。現任領袖西蒙·布蘇蒂爾(Simon Busuttil).

(3)民主選擇黨(Alternattiva Demokratika,簡稱AD),又稱”綠黨“(The Green Party):成立於1989年,黨員700人,是歐洲綠黨聯合會的創始成員之一。注重反腐敗、社會及環境等問題。在馬議會尚無議席。在2013年大選中,該黨支持率不足2%,現任主席邁克爾·布里古格里奧(Michael Briguglio)。

(4) 國家行動黨(Azzjoni Nazzjonali) 成立於2007年6月,主張國家利益最大化。[4]

軍事力量

國防

馬耳他不設國防部,武裝部隊由總理直接管轄。

軍力

截止2014年9月馬耳他有正規軍約1900人,其中軍官228人,後勤人員400人。武裝部隊司令卡梅爾·瓦薩洛(CARMEL VASSALLO)准將,2004年3月就職。根據1980年同意大利簽訂的雙邊防務協定,意負責為馬提供安全保障。馬警察力量為1860人,由內政部管轄。

外交政策

外交政策

獨立後一直奉行中立政策,始終保持與歐洲大陸和地中海沿岸國家的友好關係,強調自己是“歐洲的一部分,也是地中海的一部分”,堅持以歐盟和地中海為重點,全面參與歐盟決策進程,推動歐洲地中海合作,積極發展同地中海南北兩岸國家關係。重視並積極發展同美國、俄羅斯、中國、澳大利亞、印度、南非等域外大國和新興經濟體的關係。

對外關係

與中國的關係

中馬1972年1月31日建交以來,一直保持友好合作關係。雙方高層互訪頻繁。經貿合作發展順利。兩國簽有《貿易和經濟合作協定》。2007年5月,商務部副部長於廣洲與馬外長弗南多在北京共同主持召開了中馬政府經貿混委會第 七 次會議,雙方就如何挖掘兩國經貿合作潛力、提升合作水平進行了探討。2007年雙邊貿易額為7.03億美元,下降14.8%。其中我進口3.76億美元,增長7.2%;出口3.27億美元,下降31.1%,主要原因是我向馬出口的空氣調節器和鋼材數額較2006年有所下滑,導致雙邊貿易額整體有所下降。雙方正朝著實現貿易平衡方向而積極努力。

中馬在文化、教育、衛生、民政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增多,簽有多個合作文件。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在馬設立了地中海地區中醫中心,現每年為患者提供治療近5000人次,並通過舉辦培訓等活動,在馬影響越來越大。2003年9月19日 , 我在馬正式成 立中國文化中心。2008年該中心已成為傳播中國文化、促進中馬兩國人民相互瞭解和友誼的重要平臺。2008年,《中國秦始皇兵馬俑展》在馬舉行了為期近半年的展覽,參觀總人數佔馬全國人口的近1/5。 我赴馬留學生逐年增多。此外,我已將馬列為中國公民出境旅遊目的地國,雙方簽署了關於互免持外交和公務護照人員簽證的協定 ;兩國負責老齡事務的部門已進行了多年合作,效果良好[3]。

文化習俗

語言

馬耳他語,馬耳他的官方語言之一(另一種是英語)屬阿非羅-亞細亞語系閃語族。使用人口逾30萬(全世界馬耳他人約有100萬)。在澳大利亞和北美諸國的馬耳他移民中也有數量不等的使用者。

除英語與馬耳他語這兩種官方語言外,意大利語在馬耳他也非常流行,不少超市和零售店的員工都會說馬耳他語、英語和意大利語這三種語言。走在大街也上經常會看到說著意大利語的遊客與當地人交流。

宗教

馬耳他聖馬丁信息技術學院

天主教為馬耳他的國教,信奉人數佔98%,少數人信奉基督教新教和東正教。

習俗

馬耳他人社交場合衣著整齊、得體;與客人相見時,要與被介紹過的客人一一握手,並報出自己的名字;親朋好友之間相見,習慣施禮。

馬耳他飲食以西餐為主。

馬耳他年輕人婚前基本與父母共同生活,婚後分住,但親屬之間關係較為密切。

運動

馬耳他國家足球隊

足球是馬耳他最受歡迎的體育運動,國家體育場被稱為“達哥利體育場”,馬耳他足球聯賽稱為馬耳他英超,由12支球隊參與。水球在馬耳他也很受歡迎。馬耳他國家水球隊曾取得過一些重要成果,並2次參加奧運會。

橄欖球在馬耳他也相當流行,馬耳他男子國家隊世界排名第43位(2014年3月)。曾經擊敗過如瑞典隊,克羅地亞隊和拉脫維亞隊等一流強隊。

馬耳他最熱的莫過於攀巖,整個馬耳他擁有超過1200條攀巖線路。島上既可提供傳統攀登又提供運動攀登,還有一些列登山活動和深水攀巖。

主要節日

新年:1月1日

聖保羅船難節:2月10日

聖約瑟夫節:3月19日

自由日:3月31日(1979年)

1919年獨立運動紀念日:6月7日

聖彼得和聖保羅節:6月29日

聖母升天節:8月15日

維多利亞聖母節:9月8日

國慶日:9月21日(1964年)

聖靈懷胎節:12月8日

共和國日:12月13日

聖誕節:12月25日[4]

旅遊信息

3月31日 馬耳他國慶節 走進馬耳他

馬耳他位於地中海中部,緊臨意大利,是地中海最大的群島,屬於典型的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常青。馬耳他作為地中海之心,每年吸引了近170萬的歐洲旅客前往。

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在與菲利普親王成婚最初的紀念時間中(1949-1951年),兩人曾經在馬耳他居住過,直至女王回國繼承王位。在女王夫婦鑽石紀念時,女王夫婦還特意挑中馬耳他作為兩人“二次蜜月”之地。

安吉麗娜·朱莉和布拉德·皮特在完成法國的婚禮儀式後,兩人便攜6位子女來到馬耳他度蜜月。

貝克漢姆曾經六次去馬耳他度假,不論每個賽季有多忙,他總想抽出時間去馬耳他享受悠閒時光。他在自傳中表示,他愛馬耳他,愛馬耳他的生活,馬耳他是他年輕時美好的記憶。

2015《孤獨星球》最佳旅遊城市推薦中馬耳他排名世界第五。

氣候

馬耳他位於地中海中部,緊臨意大利。是地中海最大的群島。屬於典型的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常青,每年的1~10月是馬耳他的旅遊旺季。

美食

3月31日 馬耳他國慶節 走進馬耳他

CALYPSO巖洞馬耳他食品屬於地中海食品。其飲食結構與意大利的飲食結構相似。馬耳他人家庭會經常製作意大利通心粉,他們叫Pasta。比薩也是生活中的重要飲食組成部分。馬耳他菜是幾個世紀以來島上居民與來馬耳他定居的外來者在烹調習慣上互相影響的結果,這種結合使馬耳他菜混合了地中海周圍各地的飲食口味。儘管許多菜式是島上特有的,然而一部分很受歡迎的菜式的做法卻是源自西西里島、意大利南部以及中東地區。

魚和肉

魚和肉在馬耳他人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但魚也是很貴的。雖然馬耳他是個海中心的國家,但是其漁業的發展受意大利和北非的限制。所以馬耳他甚至還要從意大利進口一些魚產品。

肉類的品種也很多,而且可以吃到新西蘭羊腿。在首都瓦萊塔的大肉市上,1鎊可以買到4支小羊腿。而且馬耳他人不會製作豬蹄和內臟,雞胸肉比較貴,但是雞翅膀的價格和國內的價格差不多。而且這正是中國人喜歡吃的。

中國人喜歡喝酒。但是在馬耳他,酒水要相對的貴一點。這裡是典型的歐洲生活方式。酒水以葡萄酒為主。乾紅酒的度數在8-14度不等。加入歐洲盟後,以前要5-6鎊的葡萄酒,只需1鎊就可以買到。如果您需要高度酒,您可以選擇蘇格蘭的威士忌和俄羅斯的Vodka,他們的度數大多在38-42度之間。但價格要在8-13鎊左右。

別具風情的鮮花餐

用鮮花做成的菜餚在世界各地很受人們青睞,更有許多人在酒和飲料中放入鮮花,使飲品獨具芬芳。 地中海的馬耳他,烹飪的鮮花湯名揚四方。梨花、鳳尾花與草莓合做的“三色湯”,還有將葫蘆花切碎製做的“碎花湯”,不勝枚舉,為這個風光旖旎的島國增添了別種風情。

景點

馬耳他首都瓦萊塔是一個古風猶存的現代城市。城中保留著不少精雕細琢的維多利亞式建築和方石鋪地的古老街道。建於1623年的著名古蹟——大院,曾是馬耳他人民抵抗外來侵略的堅強堡壘。獨立後,大院的一部分作總統官邸,其它部分闢為公園。瓦萊塔還是馬耳他最大的海港和轉口貿易中心。

3月31日 馬耳他國慶節 走進馬耳他

藍窗AzureWindow

位於戈佐島,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作品。這座由於千年前兩大石灰岩的崩塌而形成的天然大拱門矗立在地中海之上,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攀巖者來挑戰極限。熱門美劇《權力的遊戲》也曾在這裡取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石灰岩從拱門內側往下掉。

藍洞BlueGrotto

位於主島西南的Zurrieq,是天然形成的水上洞穴群。穴下海水碧藍、晶瑩清透,美不勝收,也是潛水愛好者的好去處。風平浪靜時,早晨至下午一點是遊覽藍洞的最佳時間。

聖約翰教堂St.John'sCo-Cathedral

馬耳他語為Kon-Katidralta'SanGwann,它是天主教在馬耳他的主教堂之一,也是瓦萊塔的地標。教堂於1573年至1578年由馬耳他騎士團修建,19世紀初獲得與姆迪娜總主教堂同等地位。從外部看,土黃色的牆面並不顯眼,但其內部大量運用了華麗的巴洛克風格的裝飾,包括交錯雕刻的石牆,描繪了聖約翰生活場景的拱頂和側面祭壇,這些都出自騎士普拉蒂之手,這座教堂也被稱為歐洲最漂亮的教堂之一。

主教堂內共有8個小堂,供奉了騎士團8個部分的主保聖人。其中盎格魯-巴伐利亞小堂保存了騎士團獲得的聖物。教堂中最有名的藝術品是卡拉瓦喬的《聖若望被斬首》。建都大團長Valette和其他騎士團成員也埋葬在這座教堂裡。

聖保羅主教堂St.Paul'sCathedral/MdinaCathedral

羅馬天主教的主教堂,據說是建在使徒聖保羅在船難後和當時的行政官Publius見面的地方。該教堂自建立以後幾經翻修,更經歷過17世紀的大地震。目前的教堂內裝飾修建於1697年至1702年間,取代了諾曼式風格而採用巴洛克式,並有壁畫描繪聖保羅船難的場景。需要注意的是,入內參觀該教堂時,特別是夏天,女士不能光著手臂,必須有衣服覆蓋。

馬爾薩什洛克魚市MarsaxlokkFishmarket

馬爾薩什洛克自由港是馬耳他的貿易港口。國家雖小,但該港口在歐洲最繁忙的集裝箱碼頭中位列11。除了經濟用途,該港口最有名的就是週日的魚市。開放時間為早晨5、6點至中午12點。在一長串綿延的海岸邊,除了新鮮打撈的八爪魚、大蝦及各種魚類之外,魚市更像內地的集市,日常生活的穿和用以及旅行紀念品都可以在這裡買到。海岸上停靠的魯佐船隻色彩斑斕,海岸邊的特色餐館味美價廉。

哈爾·薩夫列尼地宮ALSaflieniHypogeum

馬耳他語為ĦALSaflieniHypogeum,考古愛好者的好去處,位於Paola區,是馬耳他又一世界文化遺產。它建於新石器時代,距今已有5000多年,共分三層。第一層部分為天然洞穴改成的墓穴;第二層為主宮,由多個房間組成,裡面存有大量珍貴的壁龕、神壇和壁畫;第三層為當時的儲藏室。該景點非常熱門,每天入宮有60人的人數限制,比較保險的方法是網上提前預購門票,然而也是一票難求。該地宮附近的Taxien神廟,也值得一同觀賞。

黃金海灣GoldenBay

位於馬耳他島西北面,馬耳他最有名也是最漂亮的沙灘之一。

藝術及建築

島上的第一批移民建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人造的獨立結構—Ġgantija(吉幹提亞神廟)。公元前3800—2500年,石器時代的建築師們賦予了馬耳他島和戈佐島很多浮雕設計,現在都可在寺廟或者國家考古博物館裡看到。這些遠古的建築都用巨大的石塊建成,散佈在馬耳他島上的哈加琴姆、穆那德利亞、哈爾、薩夫列尼以及塔爾申等地區的村落中,雖大多已在悠久的歲月中坍塌,但基本結構仍較完好。這些巨石建築氣魄非常宏大,所用的石灰石有的雕鑿粗糙,有的琢磨光滑。其建築物本身有的牆上有粉飾,有的還看得出來當年的精細雕刻。在這些巨石建築遺蹟中,考古學家們發現裡面有黝黑的凹室,看起來很像神龕,還有平滑的石塊酷似祭壇,猜測它們是一些祭祀用的建築,所以就把這些建築物稱做神廟。

坐落在馬耳他島嶼上的哈加琴姆神廟也是用巨石建成,是當時建築技術的極品,也是最複雜的巨石遺蹟之一。考古人員發現,這裡很多石頭的位置都是精心安排的,似乎有著令人難以理解的宗教意義。其中一塊長達660米用做鋪路石的大石板,是馬耳他群島所有的神廟中最為巨大、也最令人矚目的超巨型石塊。在這座巨石神廟中,人們可以看到,在通往神殿門洞內的兩側,有一些用巨大的石塊做成的“石桌”,這些“石桌”到底是祭臺還是柱基,至今仍未定論。在這座神廟中,考古學家還發現了多尊母神的小石像,有人據此估計這座神廟與當時的母神崇拜有關。

穆那德利亞神廟俯瞰地中海,其扇形的基本構造因峭壁的掩遮,而減少了風化的侵蝕,保存得相當完整,非常清晰地呈現出馬耳他巨石建築的特徵。這座廟宇大約建於4500年前,它又被稱為“太陽神廟”。有人仔細測量了這座神廟後提出,這座廟宇實際上是一座遠古時代的“太陽鍾”。根據太陽光線投射在神廟內的祭壇和石柱上的位置,可以準確地顯示夏至、冬至等一年中的主要節令。直到現在,這些神奇的功能依然存在。這又引發了人們新的猜測:4500年前,神廟的建造者們怎麼能有那麼高深的天文學和曆法知識,能夠周密地計算出太陽光線的位置呢?

馬耳他建築受到地中海文化和英式文化影響。

馬耳他全國正在進行大規模的整修活動,目前幾個大型建築項目,如Smart-City、M-Towers和Pendergardens都在建設之中;瓦萊塔和Tigne等老城區也在翻新。

簽證

1.所需時間:需提前兩週申請簽證;

2.要求項目:照會或公函上需註明訪問目的,停留時間和抵馬時間;

申請人無論持何種護照均需用英文填寫簽證申請表三張,交照片三張;

提供邀請函、電;申請簽證前,持照人須在護照上簽名。

3.簽證情況:馬方發給一個月有效的一次入境簽證。

凡經馬去第三國者,如訂妥聯程機票,不出機場,停留不超過24小時,可免辦簽證。否則,應申辦簽證。[1]

移民政策

馬耳他國債移民項目

2015年8月,馬耳他政府公佈了最新的馬耳他永久居留和簽證申請計劃,申請者投資25萬歐元於馬耳他國債(該投資5年後返還),即可一步到位獲得馬耳他永久居留權。該項目受到了全球移民界的關注,且因為申請條件簡單方便,特別受中國移民者的關注。

申請條件:

1.主申請人年滿18週歲;

2.無刑事犯罪記錄;

3.投資馬耳他國債25萬歐元,並保持投資5年。

項目概況:

1.申請人可獲頒馬耳他永久居留卡;

2.最多可包含祖孫四代人辦理;

3.隨行子女年齡上限為25歲。

享受權益:

1.持卡者可自由出入申根國;

2.可在馬耳他享受醫療、教育、經商等便利。

馬耳他護照

2014年初,馬耳他政府公佈投資移民法案,允許歐盟以外的個人通過個人投資者計劃獲得馬耳他居留權,從而申請馬耳他公民權及護照。此項目已經推出,受到中東、俄羅斯等地富豪的青睞。

申請條件:

1.主申請人年滿18週歲;

2. 國家捐款投資:65萬歐元或以上 ;

3.購買馬耳他國債:15萬歐元或以上,並享受5年複利收益;

4.租賃一處房產,每年16000歐元;或者投資35萬歐元或以上購買一處住宅。

*以上租賃房產和國債投資需保持五年

享受權益:

1.擁有馬耳他護照可以自由定居諸多歐洲大國,盡享在歐洲居住、生活、學習等便利;

2.持有馬耳他護照可以免籤全球166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美國、加拿大、英國等。

3.持有馬耳他護照可以享受馬耳他的醫療、教育等等權利,並擁有公民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4.馬耳他護照持有者可以享受馬耳他當地稅務政策,避免全球徵稅。

社會福利

教育

馬耳他的教育沿襲了傳統的英國教育體制,即:學生須完成小學6年制,中學5年制,如希望繼續深造上大學,還需完成2年的學習加實習。總之,完成13年的教育後,才可以進入大學學習。大學期間,3年可取得本科學位,1年可取得碩士學位。全國共有學校340所。教育資源人均比例是7:1(世界領先)。與上海相比,靜安區人口比馬耳他略多,但學校只有32所,教育資源相當是馬耳10%。馬耳他的老師大都畢業於牛津,劍橋,哈佛等名校。

馬耳他大學

3月31日 馬耳他國慶節 走進馬耳他

馬耳他大學在馬耳他唯一的一所國立大學是馬耳他大學,世界百所名校之一,每年向世界各地輸送大批專業的人才。大學有十多個院系,提供十幾個專業、近百個學士、碩士和博士課程。馬耳他大學有很高的國際聲望,其教學水平可與西方名牌大學媲美,文憑得到所有西方國家的認可。大學與美國,英國及歐洲各國的名牌大學有密切的合作關係,該校畢業生被許多世界名校錄取為研究生,諸如:哈佛、普林斯頓、愛丁堡、牛津、劍橋等大學。

馬耳他全境共有語言學校56所,比較有名的有:EC,EF,ESE,這三所為全球連鎖學校,知名度較高,費用相對也高;NSTS語言學校,是馬耳他第一所語言學校,前身為馬耳他大學外語部,教育質量高,費用相對較低;還有美吉斯學校和champer,主要以中國和土耳其學生為生源。

在馬耳他唯一的一所國立大學是馬耳他大學,世界百所名校之一,每年向世界各地輸送大批專業的人才。

倫敦大學在馬耳他有一所分校“馬耳他聖馬丁信息技術學院”,隸屬於倫敦大學的校外辦學制度,完成學業後可拿到倫敦大學的畢業證書。

密德薩斯大學

2015年6月4日,英國排行第六的國立大學密德薩斯大學已經正式進駐馬耳他,其學校開設的經濟管理等課程在全英甚至全歐洲都是相當有名,這所學校也已經成為了中東土豪們學習聚集地。

倫敦大學分校

倫敦大學在馬耳他有一所分校“馬耳他聖馬丁信息技術學院”,隸屬於倫敦大學的校外辦學制度,完成學業後可拿到倫敦大學的畢業證書。

美國學校入駐

馬耳他已經開始建設美國大學,邀約到美國著名大學運營,全英文的美式教育,會開設最有名的經管系等近60個學科,未來在該大學上學的學生,直通美國各大名校,預計有4000名學生受益。

語言學校

馬耳他全國共有語言學校56所,比較有名的有:EC,EF英孚,ESE,這三所為全球連鎖學校,知名度較高,費用相對也高;

NSTS語言學校,是馬耳他第一所語言學校,前身為馬耳他大學外語部,教育質量高,費用相對較低;還有美吉斯學校和Chamber,主要以中國和土耳其學生為生源。

歐洲最有名的英語培訓機構-藍腦集團也在馬耳他開設分支機構。

醫療

馬耳他提供公費醫療且歷史悠久,具有覆蓋面廣、層層遞進的特點。由政府提供醫療保健服務的公立醫療系統,也有由私人投資設立的私立醫療保健系統。

馬耳他擁有強大的全科家庭醫生隊伍為所有國民提供初級醫療保健服務,而公立醫院則主要對由家庭醫生轉介的病人提供二級和三級的醫療護理。除此之外馬耳他還擁有眾多的醫療衛生志願組織,如阿爾法醫學會(高級護理),緊急消防及救援單位(EFRU),聖約翰救傷隊及紅十字會等,為馬耳他居民提供急救及護理服務。

馬耳他醫療系統與英國類似,實行免費公立醫療制度。居民每年繳納200歐元左右的醫療保險,可在各大公立醫院免費享受絕大多數醫療服務。其醫療衛生系統在世界衛生組織的醫療標準排名中位列全球第5位,排名較美國(37),澳大利亞(32),英國(18)和加拿大(30)更高。

MaterDei醫院,馬耳他最大的公立醫院,於2007年開業,為歐洲最大的醫療建築之一;

保羅博法醫院,位於弗洛里亞納的著名腫瘤醫院;

聖文森特德保羅醫院,歐洲著名長者護理醫院。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12年馬耳他全國醫療總支出佔GDP的8.7%,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人均醫療健康支出2444美元。2006-2013年間,平均每萬人擁有醫生35人、護理和助產人員71人、牙醫5人、藥師12人;2006-2012年間,平均每萬人擁有床位48張。

媒體

主要報刊:《地平線》,日發行約2萬份;《祖國報》,日發行約2.5萬份;《時報》(英文),日發行約2.5萬份。

廣播電視受馬耳他廣播局監管。馬耳他電視臺為國家電視臺,1962年開始播放電視節目,由政府公共廣播服務有限公司經營。工黨開設的電視臺──超級一臺,於1994年開播。私營有線電視臺以播放娛樂性節目為主。馬廣播局成立於1961年9月,現為歐廣聯和英聯邦廣播協會及歐洲新聞學會的成員。馬公共廣播服務有限公司系按照《廣播法》於1991年9月27日成立的政府機構。馬新聞局是馬總理府的一個司局級單位,統管政府新聞政策和各類新聞媒體。

交通

公路:馬耳他國土面積較小,境內無鐵路,國內基本依靠公路。馬耳他316平方公里的國土有2252公里,無告訴交通系統。公交系統不發達。馬耳他加入歐盟以後,歐盟每年給馬耳他一定數量援款,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改善公路狀況。

鐵路:馬耳他無鐵路。

3月31日 馬耳他國慶節 走進馬耳他

馬耳他自由港空中鳥瞰航空:馬耳他有超過40條航線,與歐美、北非等地區的86個航空港有直飛航線。唯一機場是盧阿(LUQA)國際機場,每年平均客運量為250萬人次,貨運量為1.7萬噸。

馬耳他與中國無直達航班,可通過法蘭克福、迪拜、巴黎、羅馬、倫敦等城市轉機。

水運:馬耳他海上交通四通八達,十分便利,擁有世界上最好的天然港口,在馬耳他註冊船隻5830艘,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7位。並在島的南部建有現代化自由港。年吞吐量超過200萬隻標準箱,平均每年借貸1700多艘貨船,是地中海沿岸的第三大港口,在歐洲排第12位。[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