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豐,從來都是一個創新、開放、合作的名字

大豐日報記者 宗敬婷

1918年,近代中國最大的農業股份公司“大豐公司”在上海成立;

1921年,剛剛成立不久的上海銀行等金融機構,組建專項投資大豐公司建設的“上海大豐銀行”,為大豐公司提供資金保證。

1951年,臺北縣經政務院批准改名為大豐縣。一個縣級行政區劃,用一個公司名稱命名,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

大豐,從來都是一個創新、開放、合作的名字

很多人以為,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與上海的緣分開始於70年前。1950年,時任上海市市長的陳毅把目光投向黃海灘塗——這個今天叫大豐區、當時叫臺北縣的地方,“人地二易”安置當時的上海遊民,這才有瞭如今上海域外最大一塊“飛地”。其實,在這片土地還是一片鹽鹼地時,上海的有識之士就已經加入到廢灶興墾的偉大建設中。緣分在100年前就開始了……

大豐,一個以公司命名的地名

地名,是一個地區的符號,一個地區的標識。一個地名或能揭示一個地區的地貌特徵,或能揭示一個地區的歷史淵源。讓我們根據歷史的沿革,追根溯源,看看“大豐”名字的由來。

江蘇鹽城大豐,地處黃海之濱。自成陸以來,歷唐、宋、元、明、清各朝。乾隆三十三年,境內主要隸屬東臺縣。1942年單獨建縣,始名臺北縣,後又劃歸東臺縣,1945年重建臺北縣,1951年7月因與臺灣省臺北縣同名經政務院批准改名為大豐縣。1996年撤縣建市,定名為大豐市,2016撤市設區,定名為鹽城市大豐區。“大豐”這個名稱出現於建縣之前,是一家股份制企業的名字。一個縣級行政區劃,用一個公司名稱“大豐”命名,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

大豐,從來都是一個創新、開放、合作的名字

這家叫“大豐”的公司,全名叫大豐鹽墾公司,於1918年12月24日在上海成立,是近代中國最大的農業股份公司。1917年,清末民初首富、上海地產界翹楚人物、草堰場最大的商人周扶九和浙江籍寓滬知名實業家劉梯青等人合作,籌辦大豐鹽墾公司,廢灶興墾,種植棉花以滿足大生紡織企業集團以及上海等地棉花原料需求,公司取名“大豐”,是期望公司的棉業能夠收成豐碩。當時該公司範圍南以小洋河、東洋河與本場上段分界,西以鬥龍港與原劉莊場分界,北以鬥龍港下游與伍佑場分界,東瀕大海,總面積約700平方公里,包括灘塗在內約73333餘公頃。公司建立後,進行了科學規劃,先後築成一條海堤,開挖了東西走向的一卯酉、二卯酉、三卯酉、四卯酉、五卯酉5條幹河及南北走向的西子午、中子午、東子午3條幹河,按河網化、條田化並舉的方針,公司將整個墾區劃分為35個管理區,即:裕豐、仁豐、同豐、益豐、鼎豐、德豐、恆豐、和豐、祥豐、萬豐、阜豐、泰豐、福豐、成豐、廣豐、晉豐、厚豐、永豐、吉豐、元豐、定豐、順豐、餘豐、正豐、利豐、盛豐、隆豐、慶豐、樂豐、兆豐、久豐、安豐、時豐、年豐等。五卯酉河以北(大豐鹽墾公司成立後新規劃的產鹽區),命名為豐餘。35個管理區名每一個都含有“豐”字,由此可見,如今大豐含有“豐”字的地名,都由大豐鹽墾公司管理區的地名而來,這些含“豐”字的地名文化含量高,既好讀好記,又富有生機和活力,給人以吉祥、如意、富裕的感覺。

可以這樣說,100年前,大豐公司是張謇帶來的最大招商引資項目。這個公司主導了當時整個墾區的開發。以“大豐”作為區名有著極其深厚的人文底蘊,大豐公司與上海唇齒相依、血脈相通,“大豐公司”品牌已積澱了一個世紀,大豐與上海兩地的特殊情緣,其實早在1918年大豐公司成立時就埋下了種子。

大豐,一個開創先河的農業股份公司

民國初年,在大豐主要產鹽區域,廢灶興墾,創辦鹽墾公司,鹽墾兼營,是鹽業體制改革中產業結構調整的一項重大舉措,推動這次改革的核心人物和倡導者是張謇。張謇不但是廢灶興墾的倡導者、政策制定者,而且是廢灶興墾的先行者。未開墾前,大豐這片延綿上千平方公里的鹽鹼荒灘,飽受颶風霪雨侵襲,海潮肆虐,洪災頻發。1918年,大豐鹽墾公司成立後,以南京陸軍師範學堂畢業的軍事測繪人才江知源、章靜軒等人規劃的通海墾牧公司成果為規劃藍本,吸收了荷蘭著名水利工程師特來克等西方沿海墾務工程的先進理念,開始大規模地廢灶興墾。

大豐,從來都是一個創新、開放、合作的名字

1919年初,大豐公司首先開掘通航的是進入大豐墾區中心腹地約2.5公里長的新豐河,同時在沿海建造了擋潮海堤,繼而開挖了東西向的5條卯酉河和3條南北向子午河,子午、卯酉兩河長達160公里。其時,堤、河、路、橋、樹並舉,區、框、排、窕(每窕約25畝)、畝一氣呵成,新豐鎮境內的裕豐、同豐、仁豐和益豐四區,首先開墾7.5萬畝。1921年夏季江淮發生大洪災,為治理水患,張謇奔走呼號督疏——闢治王家港。1921年11月16日在小海舉行治理王港河開工典禮。至翌年上半年勝利完工,一度緩解了裡下河水患,推進了大豐公司的開墾事業。

1929年5月,“江蘇鹽墾討論會”會上,我國著名水利專家宋希尚(提出開發三峽計劃的第一人),提出了《整理鹽墾必須統一水利計劃案》,與會人員達成“開築御海河堤,實為整理鹽墾之最切要”的共識,並計劃疏浚和建設沿海各防洪港閘(七個港閘),其中大豐境內下明、王港、川東、竹港等四個港閘被列入重點規劃,由此大豐境內墾區水利工程建設擢升為國家戰略。1933年2月,下明等四閘相繼開工建設,並於1934年秋全部建成,這標誌著大豐墾區農業條田化、水網化工程體系初步形成。

吃糧不忘墾荒人。沒有張謇、周扶九、劉梯青等一批先賢領銜當年的廢灶興墾行動,就沒有大豐今天的農業和水系;沒有“大豐公司”的歷史積澱,就沒有90年代聞名全國的產棉大縣“金大豐”;同時,因為與上海那段特殊的“飛地”關係,在融接大上海的過程中,大豐成為了大上海的“菜籃子”和“後花園”。

大豐,一個引領時代的現代銀行

1918年,大豐公司成立時,募集股本大洋200萬元。至1921年初,公司已累計投入超過400萬元,主要用於收並垣產、灶蕩和建設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海堤及鎮(區)房屋等。當時依賴向大生紡織、股東或錢莊等進行短期借貸,公司債重息高利薄,經營陷入因境。於是張謇奔走海內,遊說商賈,在上海動員剛剛建立的中國銀行等金融機構,組建專項投資大豐公司建設的“上海大豐銀行”,為大豐公司提供資金保證。

1921年春,時任中國銀行副總裁、素有中國“現代銀行之父”之稱的張嘉璈,在實地視察大豐公司後表示,中國金融界將全力支持以大豐公司為中心的淮南墾植事業,以振興民族紡織工業。回到上海後,他邀集滬上各銀行負責人及錢業領袖秦潤卿,議定上海銀行公會與錢業公會全面合作。參與當時銀團債票發行工作的有盛竹書(時任上海銀行業公會會長)、錢新之(後任上海銀行業公會會長)、李馥蓀(後任中國銀行董事長)、徐寄廎(後任浙江興業銀行董事長)、唐壽民(後任交通銀行董事長)等著名金融界人士。銀團幾乎囊括了近代中國最著名的新式銀行及錢莊,即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南三行”(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浙江興業銀行、浙江實業銀行)、“北四行”中的大陸銀行、鹽業銀行、金城銀行3家及福源、永豐錢莊等24家,合組定名為“通泰五公司債票銀團”,在大豐公司投入100萬元企業債票。此次債票的發行,極大地緩解了大豐公司的資金壓力,首開中國企業發行企業債票的先河,揭開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企業債票投資農業的帷幕。

大豐,從來都是一個創新、開放、合作的名字

1929年,大豐公司經營困難,累欠銀行債務甚巨,成立了大豐公司維持會,維持會設立於現在的新豐鎮上。1930年,大豐公司因欠上海銀行貸款約20萬元,公司以東南片4.9萬畝土地抵債給上海銀行。經上海銀行董事會及總經理陳光甫的批准,創辦商記墾團,墾團計投入39萬元,主持興修水利,改良土壤,採取邊墾植、邊經營、邊分割售地的靈活辦法,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銀行推行了買地可“分期還貸”的方式,此種做法在當時新式銀行中是一個創舉,吸引了不少購地者,開闢了銀行業“分期還貸”的歷史先河。因此,上海銀行是“通泰銀團”成員中,唯一收回全部逾期貸款的銀行,並將墾團部分田贈予地方公益和獎勵同仁,堪稱民國金融界的傳奇。1936年,大豐公司將金墩子東北側慶豐、安豐、樂豐、時豐等八區約20萬畝抵押土地還債於上海銀行,1949年5月上海解放,1950年12月,在以四岔河為中心約20萬畝土地上,就是原大豐公司抵押給上海銀團土地上,設立了上海農場。

在今天的澳門中心繁華地段,大豐銀行依然屹立。回望100年前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回望這100年我們走過的路,大豐這個名字確實包含了太多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