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表面上是說什麼?實際上是表達什麼?

用戶1305768177223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千秋。這是唐代詩人李賀《馬詩》其五的後兩句。誰都知道這表面上就是寫馬的,但要深刻領悟詩人背後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就要結合詩人的際遇、生平和所處的時代背景來理解。

託物言志,借馬寫懷

李賀酷愛寫馬,單單《馬詩》這一組詩,就一共寫了23首。李賀愛寫馬,是把人生的理想追求和境況際遇都寄託在馬的身上,融入到對馬的意念中。也許李賀是受了伯樂識馬的影響,而自己又迫切希望遇到人生中的伯樂。馬,就是渴望一展雄才大略的李賀的化身和寫照。讀懂了詩人筆下的馬,也就讀懂了李賀。

上面這幅字是題主問到的《馬詩》其五。詩的前兩句寫景:連綿的燕山上,一彎明月高掛在天空上;月光下的沙漠,像鋪上了一層白皚皚的霜雪。後兩句抒情:駿馬什麼時候能披上威武的鞍具,馳騁在這秋高氣爽的疆場上。用金絡腦這一名貴馬具,象徵馬受重用。而表達的是自己何時才能被人賞識,得到重用?這是詩人懷才不遇所發出的憤慨嘶鳴。從詩的創作背景看,當時正是唐憲宗時代,盛唐已經遠去,取而代之的是藩鎮割據、宦官專政、戰火四起。作為皇族後裔,出於對盛唐的懷念,李賀是希望馳騁疆場、建功立業的,可一身抱負卻難以施展。

又如巜馬詩》其四:此馬非凡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這匹神馬,雖然瘦骨嶙峋,但是鐵骨錚錚。這不正是才華橫溢、性情高傲而又境況淒涼的李賀嗎?巜馬詩》其一:龍脊貼連線,銀蹄白踏煙。無人織綿韂,誰為鑄金鞭。詩人自喻為素質優良的千里馬,但苦於無人賞識啊!其實詩句不必過多解釋,只要用心去品讀,就能感受到詩人的心境。

高貴皇裔,悲苦人生

天才之上是鬼才。被稱為"詩鬼"的李賀自然有他的過人之處,才能在大唐這個詩的國度裡擁有一席之地。他的才華和成就也眾所皆知,就不贅述了。簡單說說詩人的生平吧,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他的詩。

首先,李賀是高貴的。據記載,李賀是唐高祖李淵的叔父李亮的後裔,擁有皇族血統,和當時的皇帝也算沾親帶故。李賀對此也是非常自豪的,他常常自稱:"唐諸王孫李長吉"。從他的多首《馬詩》中也能看出,詩人常以血統高貴的馬自喻。可以說,李賀骨子裡是驕傲的。理想中,他就是一匹高貴的馬。

其次,李賀又是悲苦的。在現實中,李賀的真實境況又是一匹瘦骨嶙峋的馬,正如他瘦弱的身軀一樣。在李賀還是幼童的時候,他的父親李晉就病故了。這個唐室宗枝,家道中落,李賀跟著母親,隱於村居。李賀的家境貧寒,從他的詩中就可以看出:"欲將千里別,特此換鬥粟"。但李賀又有著過人的天分和遠大的志向,他在骨子裡都渴望證明自己配得上皇族血統。然而現實似乎總跟他過不去。滿腹經綸卻參加不了科舉考試,他的才華遭到小人忌妒,以冒犯了他父親李晉(進)名諱的罪過,取消了考試資格。在那個以科舉取官的年代,李賀的政治生命,就基本宣告結束了。雖然當時的文壇領袖韓愈一直賞識他、舉薦他,可最終李賀也僅謀得了一個相當於僕役的小官。這讓性清高傲的李賀感到十分屈辱。最後,李賀在報國無門的情況下辭官返鄉。縱是天縱奇才,最後仍在鬱郁不得志中因病離去,享年僅27歲。天忌英才!掩卷長嘆,大抵如此。

詩如命貴,情如山重

少年的李賀雖然天資聰穎,但卻異常勤奮。據說他經常騎著一頭毛驢外出,背一個揹簍每日沉吟,每得佳句就放入蔞中,回家後再慢慢整理成篇。李賀視詩如命,幾乎到了焦思苦吟、嘔心瀝血的地步。可以說,李賀是用生命來進行創作的。他的生命雖然短暫,卻留存下來240多首詩作。也正是長期的焦思苦吟、抑鬱成疾,才讓詩人如此短命。

李賀也是一個重情的人,他非常愛他的妻子。無奈紅顏薄命,他的妻子卻因病先他而去。愛人的離去,成為壓垮李賀的最後一根稻草。在那個烽煙亂世,高貴的李賀,悲苦的李賀,深情的李賀,結束了短暫的一生,卻給後世留下了永遠的溫情。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李賀配得上這樣的稱譽。

結語

李賀的一生,以馬寫懷。馬,就是他的魂魄。詩人是短命的,所幸的是,他的詩長存。詩在,魂就在。才華橫溢的李賀,宛如一顆流星劃過天際,卻留下了璀璨奪目的光輝!


人生一半半


《馬詩》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李賀《馬詩》一共二十三首,這是其五。這首詩看起來是寫馬,其實是借馬來抒情,抒發詩人懷才不遇,不被賞識,但又熱切期望自己的抱負得以施展,為國建立功業。

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割據,戰事頻頻。作者以名馬自喻,言雖然生逢用人之時,亦有用才之地,但尚需惜才用才之主。這是李賀馬詩的基本意旨。李賀在其短暫的一生中,一直懷有建功立業之心,。但這一理想終難實現,所以他的詩中總有一股鬱鬱不平的悲憤之氣。

本詩一、二句展現出一片富於特色的邊疆戰場景色:連綿的燕山山嶺上,明月當空;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燕山月似鉤”“鉤”是一種彎刀,象徵戰爭。作者所處藩鎮極為跋扈時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薊門一帶藩鎮肆虐為時最久、為禍最烈,所以詩意是頗有現實感慨的。思戰之意也有針對性。平沙如雪的疆場寒氣凜凜,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這兩句寫景實啟後兩句的抒情,又具興義。

三、四句借馬以抒情:什麼時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氣爽的疆場上馳騁,建立功勳呢?“金絡腦”屬貴重鞍具,是象徵馬受重用。這是作者熱望建功立業而又不被賞識所發出的嘶鳴。



你不喜歡孤獨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青秋。”是唐朝詩人李賀的馬詩的第五首詩的後兩句。前兩句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青秋。”的表面意思是什麼時候騎上快馬,在清秋的時節盡情的奔跑。

李賀是唐朝非常有才華的詩人,加上家境貧寒,更想在事業上有所建樹。但事實上,他卻總是鬱郁不得志,有才無出使。所以在這樣的心情下,他所希望騎著快馬在途奔跑,其實是他迫切想建功立業的人生願望。

在古代,馬的配飾都是有級別之分的,能配上金絡腦的馬是要級別很高的人才可以騎,以李賀的九品奉禮郞的官職,是沒資格騎這樣的馬的。

我們只有從前兩句詩裡找到詩人想騎這樣的馬的由來。前兩句詩裡的大漠燕山,寫的是邊塞之地。大唐的邊塞,常年受到外族侵擾,戰爭頻發。戰爭之地,也是可建立功業之地。

這樣看來,就明白詩人想表達的是希望自己能馳騁疆場,建功立業,為保家衛國盡一份力量。”何當金絡腦,快走踏青秋。”這兩句詩移情於物,用“踏青秋”的馬,表達了自己想報效國家的一腔熱情,也寄託著詩人建功立業的願望。。





把自己養好


從以下幾個方面回答這個問題

一、先回答第一問,這兩句詩的字面意思: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其字面意思通俗易懂,就是什麼時候能給我的馬戴上鍍金的絡頭,我騎著駿馬能在這清爽秋日飛快奔馳。

二、回答第二問就需要了解相關背景。

1、首先了解一下創作者

該詩出自唐代詩人李賀的組詩作品。李賀生於唐室遠支,到了李賀父親的時候,家道中落,開始隱居民間。李賀從小非常聰慧。七歲作詩,18歲時就詩名遠楊了,也許天妒英才,27歲就死掉了。李賀短短的一生非常波折,一直沒有通過科考進入仕途,雖才華橫溢,但懷才不遇,一直功不成名不就。

2、作者創作風格

李賀的一生非常短暫,但留下的詩卻留名千古,成為唐代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大部分都是抒發自己空有政治抱負的悲傷情懷以及懷才不遇的低落心情。

三、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的真實含義:

在瞭解了詩人概況及創作風格後,結合全詩原文就不難回答第二個問題了。

馬詩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作者創作這首詩就是為了表達自己雖然才華橫溢,始終不得賞識的一種悲傷心情。

前兩句是寫景,勾畫了一幅景色,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連綿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如彎鉤一般。後兩句是重點,也是作者最想表達的思想。“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實際是說,何時才能受到皇帝賞識,給我的駿馬佩戴上黃金打造的轡頭,能讓我在秋天的戰場上馳騁,為國立下功勞呢?

這是典型的借物抒懷,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慨心情,以及想實現自己建功立業的理想抱負。





草原文化站


你好,我是伊人憐夢。

(一)表面意思

對於這兩句詩的理解,若以我們現在說寫方式,僅按文字表面很簡單,你只要知道“金絡腦”是什麼物件就行了(過去戰馬上配製的金轡腦,現在大部分只在古裝影劇裡看到),表面意思直接譯成現代漢語:什麼時候騎上有金轡腦的戰馬,在天高雲淡、清朗氣爽的秋天裡去盡情馳騁。

可寫這兩句詩的作者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封建社會唐王朝,言論哪有現在這樣自由,說話寫文章直白清楚?

(二)實際表達

真正理解作者的實際表達,至少要以如下三個角度來考慮:

一是作者的身世。作者李賀是中唐時期浪漫詩人,按現在說法,他患有抑鬱症,生活方式極不入眾,27歲就離開人世。

其次是作者所處時代背景。作者寫此詩時正值唐朝己過盛世,不由感傷焦慮,自己才華橫溢而又不得重用,懷才不遇之情由然而生。

再者是古人寫詩詞常用的表達方式。時代的侷限性,任何人都難以逃脫。古人吟詩作詞多采用比興手法,李賀這首詩是二十三首《馬詩》中的一首,作者以喻自己得不到皇上重用,因此,它的實際表達的是:自己如良馬,期望得重用,一展雄才之志。

可那個時代可不是“有才你就來”直白表達的方式。古人常以物喻人,多用比興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在古詩詞中屢見不鮮。僅以馬喻人,就有多篇,如杜甫的《病馬》

乘爾亦己久,天寒關塞深

塵中老盡力,歲晚病傷心

毛骨豈殊眾,馴良猶至今

物微意不淺,感動一沉吟

明寫馬,實喻人。僅以此詩結尾,不知是否妥貼。(2020.3.28.)


伊人憐夢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這句詩出自李賀《馬詩(其五)》,這兩句在李賀《馬詩二十三首》當中算是比較出名的。但是這兩句詩的翻譯以及它想要表達的深層含義比較有文章,下面我就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關於這句詩的理解,歷史上流傳了兩種版本。

其一便是清朝著名文學家姚文燮在《昌谷集註》中提出的理解:“邊氛未靜,奇才未伸。壯士於此,不禁雄心躍躍。”也就是說,姚文燮認為,這首詩是表達了詩人渴望為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但是在《唐詩選》當中,對於這句詩的理解卻和姚文燮的理解大相徑庭。《唐詩選》是這麼理解的:何當,是安得的意思。絡腦,就是馬絡頭。馬帶著金絡頭,表明它有主人,表示這是一匹沒有自由的馬,只能被主人騎在胯下。所以最後兩句詩可以翻譯為:“如何能使得那受人羈勒的馬回到空闊的沙漠,自由奔馳呢?”從而表達了詩人嚮往自由的理想。

這是很有意思的兩種表述,那麼,誰對呢?在我看來,姚文燮前輩的理解是相對比較正確的。

要想理解這句詩,我們必須理解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這也是《唐詩選》存在疑點的地方:

  • 馬絡頭究竟表示什麼?
  • 李賀寫不自由的馬是怎麼寫的?
  • “何當”到底是什麼意思?


01 馬絡頭在古詩當中表示什麼?

這裡的馬絡頭,我們可以理解為是用典的表現手法。那麼,既然是用典,我們就可以通過其他古詩中的馬絡頭來類比。因為在古代,一個典故所引申出來的含義都是差不多的。

《陌上桑》當中有一句:“青絲繫馬尾,黃金絡馬頭。”

李白的《天馬歌》裡面提到:“曾陪時龍躍天衢,羈金絡月照皇都。”

梁孝武的《為皇太子謝貴馬教》:“謹當秣以柏葉, 飴以丹棗, 加之玉鞍, 飾之金絡。”

我們從這些詩句可以看出,古人給馬帶上鑲金馬絡頭,基本上都是為了裝飾馬。給馬吃好的,住好的,穿好的,以顯示自己的地位,本意並不是為了束縛馬,而且和“束縛”基本上沒有關係。

因此,在《唐詩選》當中,把給馬套上金絡頭理解成是為了束縛馬,這一點和古代人們的理解不是很接近。

02 李賀寫不自由馬,是怎麼寫的?

說到不自由的馬,李賀有一首詩就是寫的不自由的馬:《馬詩》(其六)。

馬詩(其六)

李賀

飢臥骨查牙,粗毛刺破花。

鬣焦珠色落,發斷鋸長麻。

這首詩的主人公也是一匹馬,但是這是一匹沒有自由,很困頓,完全沒有希望的馬。我們看這首詩的後面兩句:“鬣焦珠色落,發斷鋸長麻。”這兩句也是對這匹馬外貌的描寫,注意,這裡的馬戴的是粗製濫造的馬絡頭,是用普通麻繩編起來的馬絡頭,和金絡頭差遠了。

從這裡的對比我們就可以看出,李賀在《馬詩(其五)》中給馬配一個金絡頭,本意不太可能是要說明這匹馬常年不得自由。相反,這是一匹經常在沙場馳騁的將軍戰馬。而作者想要表達的,也正是託物言志,他把自己看成是這匹馬,希望自己能夠得到重用。

03 “何當”二字,作何解釋?

《唐詩選》當中,把“何當”翻譯成“安得”、“如何能使得”,我覺得這裡不太妥當。在文言文當中,“何當”確實可以作“安得”解釋。但是這是有條件的,只有當前後表示轉折關係的時候,才能這麼翻譯。

杜甫的《彭衙行》中有一句:“別來歲月周,胡羯仍構患。何當有翅翎,飛去墮爾前。”這兩句詩是這麼翻譯的:“我們離別已經有一年多了,但是叛軍還在製造災難。怎麼才能讓我擁有翅膀,飛到你的身邊呢?”

這句詩的“何當”,在詩中表現一個轉折的語氣。但是我們再來看李賀的詩,這句詩裡面上下句之間表示的是順承關係,完全沒有轉折的影子,所以,在這裡如果要翻譯成“如何能使得”,是不太妥當的。

“何當”在古詩文裡面還有一個解釋就是“何時”,我們下面來舉幾個例子,看看這些例子之間有什麼關係。

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溫庭筠《送人東遊》:“荒戍落黃葉,浩然離故關。高風漢陽渡,初日郢門山。江上幾人在,天涯孤棹還。何當重相見,尊酒慰離顏。”

請大家關注我加粗的字,我加粗的地方都表示時間,詩中的“何當”就翻譯成“何時”。而李賀的詩中有這麼一句:“燕山月似鉤,”這就是一個表明時間的句子,所以,和上面的一樣,後面的“何當”翻譯成“何時”是比較穩妥的。

總結

根據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認為《唐詩選》的理解是值得商榷的。那麼這句詩可以理解為:“什麼時候才能戴上黃金絡頭,馳騁在清秋的沙場呢?”所以,這句詩表達的深層含義就應該是:渴望得到國家重用,渴望為國家建功立業。



裝模作樣的文科生


首先此詩出自李賀的《馬詩二十三首》 ,李賀是當代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成為當代三李。像黑雲壓城城欲摧,天若有情天亦老,都出自其筆下,而題目中兩句,表面是指駿馬何時才能套上鑲金龍頭,衝鋒在深秋的戰場。其實是借物抒懷,表達李賀懷才不遇,不知何時才能實現建功立業的抱負。當然這跟詩人的出生和現況有關係,他雖是唐室宗孫,才華橫溢,但終不被人賞識。希望對你有幫助。


嘉風


這兩句出自詩鬼李賀的馬詩系列第五首,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這兩句詩表面寫駿馬,試問這匹駿馬什麼時候才能戴上鑲金的嚼頭,在那深秋的戰場上縱橫馳騁?而實際上作者借馬自喻,表達自己雖然滿腹才華,卻一直得不到一展抱負的機會,不禁滿腔憂憤的感情[靈光一閃]


皎皎流星滿月錘


此詩為唐代詩人李賀所寫《馬詩》中的後兩句。全文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要想了解詩的含義,必須瞭解詩人的生平和這首詩的寫作背景。

李賀出生於中唐時期的一個破落貴族之家,經著名詩人韓愈推薦應考後,得官奉任禮郎一職。

由於自小不凡,再加上的任官後增長了生活閱歷,擴充了知識儲備,詩歌創作也達到了頂峰狀態。

但詩人懷才不遇,升遷無望,加上對當時的政治制度不滿,以至於積鬱成疾,不久病逝,年僅26歲。

詩人寫這首詩時,正值唐朝北方藩鎮跋扈,分裂勢力猖獗之時,自己想要去建功立業,卻報國無門。

此詩前兩句寫景,後兩後抒情,意思為:大漠裡塵沙似雪,燕山之上懸掛著一輪如銀鉤的彎月,什麼時候我才能騎上鑲著金龍頭的快馬,在金秋時節馳騁在廣闊的沙場上。

詩人在這裡把自己當作良馬,但現實情況卻是並沒有被當做良馬對待,抒發了空有胸才大略,但卻得不到重用、沒有發揮平臺的心情。


奇貓行天下


這是鬼才李賀的《馬詩》,這是詩的最後兩句,意思是何時才能給馬戴上鑲金的轡頭,快跑在秋高氣爽的戰場上。表達了詩人胸有大志,渴望展示抱負的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