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對吳關係的“反轉”

222年閏六月的吳蜀夷陵之戰是魏國與東吳關係的轉折點。此前近一年間,孫權為了對付劉備的復仇之戰向魏國稱臣歸順,魏帝曹丕也以一統君王的姿態向孫權封王示好,雙方經歷了一段友好同盟期。但在蜀國兵出秭歸時孫權向魏國發出援救請求後,曹丕並沒有給予實際支持,僅僅表達了對東吳的荊州佔有地放棄索取的友好態度。《資治通鑑﹒魏紀一》記述了魏吳雙方在該時期的相互交往,從中可以看到夷陵之戰後雙方友好關係的迅速反轉。

魏國對吳關係的“反轉”

魏國沒有參與吳蜀雙方的軍事交鋒,但曹丕對戰爭的進程是密切關注的,當時劉備在猇亭之地受到對方阻滯而停留數月,軍隊以木柵連營七百里,巡行至許昌的曹丕聽到這一消息即對身邊大臣說:“劉備不懂軍事,哪有連營七百里能夠和敵人對峙的!兵法說'在雜草叢生、地勢平坦、潮溼低窪、艱險阻塞等處安營的軍隊,一定會被敵人打敗',這是兵家大忌。孫權的捷報會很快就到。”僅過了七天就傳來了吳軍攻破蜀軍的消息(參見2.1.25《夷陵攻戰的失誤》)。曹丕是要根據戰爭的結局來重新調整魏國對吳蜀兩家的策略方針,因而在北方一直關注著戰爭的態勢。

魏國與東吳盟友關係的反轉根本上與三國鼎立格局中兩弱抵一強的政治態勢有關,同時也源於雙方的互不信任。曹丕一開始封孫權為吳王並賜九錫,顯示了超常的信任友好,當時魏國許多將領也都認為孫權已經歸附,成了國家外臣,因而對東南放鬆了守備,山陽(今山東金鄉西北)人曹偉一向因才智而聞名,他聽說吳已內附,便以平民身份寫信給吳王孫權,要求給他一些財物,用來結交京城的官員,曹丕聽說後下令將曹偉處死。此事表明曹丕雖然給了孫權極好的對待,但內心並沒有將其真正看作魏國的地方官員。曹丕對東吳心有隔膜的原因在於他始終摸不清孫權的歸順到底是否真誠,為此他設法試探,對方每來使者就多方叩問,他希望弄清心中的疑惑,而總是不能如願,最終把考察的問題凝結到孫權是否能打發自己的兒子來洛陽入朝作人質。

魏國對吳關係的“反轉”

護軍浩周和軍司馬東里袞先前隨同于禁一起自東吳返回洛陽,曹丕發現他們談吐中思路清晰,言辭恭敬,他就詢問兩人:“孫權的歸順可信嗎?”浩周認為孫權一定會臣服,而東里袞則認為孫權未必真心臣服。曹丕喜歡浩周的話,認為浩周真正瞭解孫權,因而封了孫權王號後派浩周返回吳國,大概是讓他完成某些事情吧。浩周去後對孫權說:“皇帝陛下(指曹丕)不相信大王會送公子去作人質,我以自己全族百人的性命擔保公子會去。”孫權為浩周的仗義感動得熱淚沾衣,他還對天發誓。但浩週迴到洛陽後,孫權卻始終沒有把兒子送來,總是以各種理由作推託。曹丕對孫權歸順魏朝的真誠性沒有確認,這也是他在吳蜀交戰前不願發兵援助的一個重要原因。

魏國對吳關係的“反轉”

孫權始終是把和好曹魏當作危急時刻的權宜策略來看待,他並沒有真正臣屬於魏朝的打算,因而就不願把兒子送到到洛陽作人質,當魏國提及這一問題時,他要維持雙方的同盟友好,就只能以各種原因來推脫。一年來他用心與曹魏建立和修好同盟關係,就是為了保證在關鍵時候得到魏國的支援,但在真正受到蜀漢大軍進攻時,魏國並不出軍援助,這等於宣佈了友好同盟的無用,東吳君臣於是對這一關係發生了動搖,甚而產生懷疑。劉備猇亭戰敗後倉皇退至白帝城,吳將徐盛、潘璋、宋謙等人紛紛請求領軍繼續進攻,認為一定能夠生擒劉備。孫權就此徵詢陸遜的意見,陸遜和朱然等人都明確表示:“曹丕正在調集軍隊,表面上協助我們,實際上包藏禍心,請下令全軍退回。”孫權因而停止了對蜀軍的追擊。東吳君臣內心明白自己與魏國盟好的真實程度有多大,因而在關鍵時候也必須對魏國有所提防,絕對不敢心存僥倖。

吳蜀爭戰結束後,曹丕派侍中辛毗、尚書桓階前往東吳盟誓,並催促孫權送兒子來洛陽,孫權再一次禮貌地予以回絕。曹丕這次心中憤怒,大概是認定孫權以歸順來耍弄魏國吧,於是準備派大軍討伐,劉曄勸諫說:“吳剛剛取得勝利,上下齊心,而且有江河湖泊的阻隔,我們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將其制服。”曹丕並不聽從劉曄的勸諫,他於是在當年九月安排軍隊著手大舉伐吳。當時退守白帝城的劉備聽說曹丕已經對吳興兵,遂寫信給陸遜說:“曹軍現已抵達長江、漢水,我將再度率軍東下,將軍認為我能否這樣做?”(參見2.1.26《戰後政局的變化》)劉備是對自己的戰場兵敗實在心有不甘。

魏國對吳關係的“反轉”

其時孫權因為揚、越之地的許多蠻夷部族沒有平定,他對魏國的討伐還是心有恐懼,於是一面打發太中大夫鄭泉前往蜀漢進行訪問,希望雙方和好,同時他又言辭謙卑地向魏國上書說:“如果我的罪責難以原諒,必須加以制裁,我一定奉還朝廷封給我的土地和人口,寄居在交州度過餘年。”又寫信給浩周表示想為兒子孫登向曹魏皇室求婚。又說:“孫登年幼,我準備派孫長緒、張子布陪同孫登一同前往。”孫權用一種示弱的方式進行自我責備,是希望魏國停止用兵,但他並沒有提到送兒子為人質的問題,僅是在私人信函中表示兒子可以來洛陽向皇室求婚,這裡的關鍵在於對求婚的公子,朝廷是沒有理由將其滯留的,事情結束會很快返回,孫權是堅持不讓兒子長留洛陽,以免自己受到曹魏的脅迫控制。針對孫權的表態,曹丕回信說:“我與你的君臣大義已經確定,怎麼會樂於勞師動眾地遠涉長江和漢水,如果孫登早晨到這裡,我晚上就命令大軍撤回。”這裡明確提出要讓太子孫登來京,而並未應諾孫權的求婚之事,其強硬態度是明顯的。

在曹丕回信後孫權加強了長江南岸的防守,未見他另外的直接回應;而曹丕已經聲張了的對吳討伐行動並沒有停頓下來。當年十月,魏國把先前改稱的郢州又恢復為荊州,五個月前做出的示好姿態旋被取消,雙方的盟好關係發生反轉。不久後由於諸葛亮在蜀國的堅持倡導和努力實施,東吳與蜀漢建立了友好同盟(參見2.3.3《初掌國政》上),這一同盟是針對北方強敵而建立,魏國與東吳走到了相互為敵的長期對峙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