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生蕭燕燕,何生趙光義!

宋太宗雄心勃勃,兩次出征契丹,為何都以失敗告終呢?這固然有宋軍方面的原因,但是也應當認識到遼國的綜合實力是強大的。

既生蕭燕燕,何生趙光義!

這個政權先於北宋而建立,在五代十國就積極吸收先進的漢族文化,逐步變得強大。這首先得益於契丹國的創始人耶律阿保機。他知人善任,對漢俘中的一些有識之士予以了重用,為契丹的漢化奠定了基礎。他在位期間建立了漢式皇都,並仿照漢族政權正君臣、定名分、明法度。在禮儀方面,他“參酌國俗,與漢儀雜就之,使國人易知而行”。經濟上積極學習漢族生產經驗和生產技術。在治國思想中,也首選儒家學說,併為此建立孔子廟,詔皇太子春秋釋奠。神冊五年(920 年),遼國“始制契丹大字”,這是契丹族創制了本民族的文字,是以漢字為基礎創制而成的。這些都足以說明,契丹人建立的這個政權,從一開始就受益於民族融合,在民族融合中汲取營養而不斷茁壯成長。

既生蕭燕燕,何生趙光義!

(宣化遼墓壁畫:茶道圖。)

938年,後晉皇帝石敬瑭把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展到長城沿線。遼在幽州建立了陪都,因為其陪都建立在大遼疆域的南部所以稱“南京”,又叫“燕京”。由於漢族與契丹族的生活習慣和風俗習慣不同,所以遼太宗耶律德光為了統治燕雲地區歸附地的漢人,決定實行“因俗而治”、搞“一國兩制”(即“南、北面官制”):在北面設置北面官,主要由契丹人擔任,主要統治契丹人,在南面設置南面官,主要由漢人擔任。

既生蕭燕燕,何生趙光義!

在南面官的具體設置上, “乃用唐制,復設南面三省、六部、臺、院、寺、監、諸衛、東宮之官”,主要“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在行政設置上,對漢人的聚居區實行郡縣制。這既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又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階級矛盾,同時也尊重了漢人的生活習慣及風俗,使漢人心理上容易對其產生認同,也為漢文化在契丹遼地的傳播創造了條件。燕雲十六州入遼以後,遼國對其的統治沿用了很多中原地區的做法,在政治上逐漸向封建化方向轉變。燕雲地區富庶的經濟也為遼國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先進的生產方式也開闊了遼國人民的眼界,同時也為腹地手工業的發展融入了漢化元素。

既生蕭燕燕,何生趙光義!

北宋建立後,忙於統一中原和江南地區。其實,當時也是宋打敗遼並奪取幽雲十六州的最佳時期。因為遼朝皇帝遼穆宗耶律璟是一個暴君,他在位的18年時間是遼朝政治的黑暗時期。969年,遼穆宗去世後,即位的遼景宗耶律賢勵精圖治,使遼的國力得到上升發展,此時宋朝圖謀幽雲十六州已喪失最佳時機。遼景宗自幼體弱多病,多不視朝,國家大事逐漸託付於皇后蕭綽(小字“燕燕”)。982年10月13日,耶律賢病死於現今的山西省大同市的行宮,享年35歲。景宗遺詔:傳給於梁王耶律隆緒,軍國大事聽從皇后命令。耶律隆緒就是遼聖宗,他12歲即位,後改元“統和”,並尊生母蕭綽為“承天皇太后”。這位皇太后就是在此後各種抗遼故事中頻繁出現的、赫赫有名的“蕭太后”。遼國正是在她主政期間,實施了一系列深刻的政治經濟變革,使契丹社會最終完成了封建化進程。這一時期的遼國,也是綜合國力的鼎盛時期。

既生蕭燕燕,何生趙光義!

(影視劇中“蕭太后”的扮相。)

這位“蕭太后”的人生經歷與唐朝女皇帝武則天有多處相似。

其一,她們都因自己的丈夫體弱多病而很早就介入國家政務,也都在丈夫去世後臨朝稱制、大權在握,成為國家實際上的統治者。而且遼景宗去世前,但凡蕭太后決斷過的軍國事務,景宗不做任何干預,充分信任。

其二,她們的能力和才幹驚人相似,並且都在丈夫去世前取得了與自己丈夫一致的權力地位。武則天輔佐唐高宗時,“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殺生,決於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謂之二聖”。蕭太后以皇后身份輔佐遼景宗時,也得到丈夫的充分認可。保寧八年(公元976年)二月,遼景宗傳諭史館學士——此後凡記錄皇后之言,“亦稱‘朕’暨‘予’”,並“著為定式”,將妻子的地位升到與自己等同的程度。

其三,她們在丈夫去世後,社會經濟都繼續發展,國家實力在上升。武則天時期雖有酷吏政治以及濫殺無辜等弊政,但延續了貞觀之治的諸多做法,保證了社會經濟的繼續發展。蕭太后主政期間,通過開展系列政治經濟改革,不僅加速了契丹社會經濟的發展,甚至推動了契丹社會完成封建化的進程。

其四,在私人生活方面,二人都被後世所詬病。武則天招納男寵,蕭太后移情武將韓德讓。但唐初統治者都有鮮卑血統,蓋受遊牧民族婚戀觀影響,社會開放。蕭太后是正在封建化、漢化的契丹人,也是遊牧民族。她們都沒有受到漢族女性道德規範“三從四德”的影響,所以婚戀行為不似漢族女性保守。

其五,蕭太后與武則天最後都還政於兒子,遵循了帝位的繼承傳統。

既生蕭燕燕,何生趙光義!

當然,蕭太后與武則天也有許多不同之處。例如武則天最後索性自己當了皇帝,並且改了國號、折騰一場;而蕭太后卻始終沒有越過“皇太后”的邊界,雖掌權多年,卻始終謹守“太后”身份不越界。二人最後都還政於自己的兒子,但武則天是在政變中退位,被迫交出政權;而蕭太后則是主動退位、還政於子、政權是在和平中交接。從這個意義上說,蕭太后更為清醒、理智,治國理政更成功。各方史實也都傾向於證明蕭太后堪稱一代女中豪傑。

遼景宗去世時,蕭太后也只有29歲。面對年僅12歲的長子耶律隆緒,蕭太后首先想到的是主少國疑,宗室親王勢力雄厚,局勢易變。新寡太后在大臣耶律斜軫和韓德讓面前流著眼淚說:“母寡子弱,族屬雄強,邊防未靖,奈何?”重臣們上前安慰併發下重誓說:“信任臣等,何慮之有!”接著,蕭太后將耶律休哥安排在南京(今北京)留守,總管南面軍事,加強邊防,任命娶了蕭太后侄女的耶律斜軫為北院樞密使,管理內政事務尤其是嚴管貴族。同時,蕭太后採納南院樞密使韓德讓的建議,對宗室親王頒佈命令“諸王歸第,不得私相燕會”,使他們失去兵權,解決了內部奪位的一大隱憂。就這樣,這對孤兒寡母成功地避免了內政的動盪,鞏固了皇權。

既生蕭燕燕,何生趙光義!

在這些大臣中,蕭太后與韓德讓的關係似乎更為密切。相傳蕭太后與韓德讓自幼有婚約,在遼景宗去世後不久,蕭太后私下對韓德讓說:“我曾許配給你,願諧舊好。而當國的幼主,也就是你的兒子了。”為了讓韓德讓對自己死心塌地,傳說她還派人秘密毒殺了韓德讓的妻子,而聖宗也把韓德讓視作自己的父親來侍奉他。韓德讓很快被授權總領禁軍,負責京師宿衛。此後,韓德讓出入宮帳,與蕭太后情同夫妻;兩人出則同車,入則共帳,就連接見外國使臣的時候都不避忌。這些事蹟在尚未傳入“三從四德”等女性道德規範的契丹族社會並不讓人覺得異常。只有當時的北宋視之為“風流韻事”而大加議論。宋太宗也正是聽信了這些議論,認為遼國目前一定處於“主幼國疑”地步,機不可失,所以才做出了“雍熙北伐”的行動。

而實際上,遼國不僅沒有生“疑”,而且“政通人和”、興旺發達。蕭太后主政期間,大刀闊斧實行改革,迅速改變了契丹落後的面貌。

既生蕭燕燕,何生趙光義!

她重視人才,提出“惟在得人”,並從多方面選拔人才來加強領導集團的力量。蕭太后用漢人,偏重才行;用契丹人,則偏重於武功和治軍。無論是契丹人,還是漢人如果文武兼有、智勇雙全就更得她的重用。她大膽任用了一批才智過人的漢官,像韓德讓、張儉、馬德臣、王建忠等,使他們積極為契丹社會的封建化改革獻計出力,其中韓德讓(賜姓耶律,名隆運)已經成為當時統治集團中極為重要的人物。她還體恤下屬,提出凡為朝政、為國事獻身的官員可以蔭其子孫, 並親自為無後的臣子安排子嗣。這些政治措施吸納了各族人民中的政治精英,鞏固了遼聖宗的統治,壯大了遼的政治軍事實力。

在經濟上,她採取了改革賦稅,減免租賦的措施。據不完全統計,在蕭太后攝政的27 年裡,減免賦稅,賑濟災民、流民、貧民的詔令達30次之多。有的是向全國頒佈,有的則是單獨針對某一地區。她採取鼓勵開墾荒地的措施。墾荒的重點在南京地區(今北京),系用移民、招募以及許民“請業荒地”等多種辦法,招徠閒散勞動力,藉以擴大耕地面積,恢復當地因戰爭而遭到破壞的農業經濟。她規定,凡墾荒者在一定年限內可免除賦稅, 免賦年限最長達10 年,“貧民”則另給以耕牛、谷種,還派出有經驗的農師傳授耕植知識。她還多次下令保護農田,禁誤農時,以詔令的形式告誡遼軍打獵時不得妨害農業生產,更不許牲畜損害莊稼。這些經濟措施調動了各族人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在各族人民的辛勤勞動下,推動了遼朝農牧業生產的發展, 使遼朝達到鼎盛時期。

既生蕭燕燕,何生趙光義!

雍熙北伐期間,蕭太后親臨前線調兵遣將,大敗宋軍統帥曹彬;稍後,又騰出兵力對付西路軍,迫使宋太宗倉皇下令西路軍全線撤退。西路軍副帥楊業因孤軍奮戰被擒之後,絕食而亡;蕭太后下令將楊業的頭顱割下,裝入匣中,傳送邊關各地。遼軍士氣大振,而宋朝守軍則大受打擊,未曾對敵便已經失了信心,無法守已經奪得的土地。遼國則順利地收回了所有的疆土。

轟轟烈烈的“雍熙北伐”,就這樣以“遼轉敗為勝、宋先勝後敗”為收場。兩相對照,不能不佩服蕭太后的才幹和能力。怪只怪宋太宗生不逢時吧。既生蕭燕燕、何生趙光義!

既生蕭燕燕,何生趙光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