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時:你是擁抱情緒,還是擁抱理性?

投資時:你是擁抱情緒,還是擁抱理性?

忘記了在什麼地方看過一個段子,大意是這樣的:

一個炒股N年的人,苦苦不得投資的精髓,於是登門請教一個頂級高手,問炒股的精髓是什麼?

對方只送他六個字,就咣噹一聲,閉門謝客。

那六個字是:情緒!情緒!情緒!

段子的真假也無從求證,不過其用詞卻很傳神。至少說明,在某些人心目中,情緒變得無比重要。

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無數的大V和微信公眾號名家,開始頻繁的使用情緒這個詞。比如情緒逆轉,分歧轉一致,情緒爆棚,情緒高漲。好像情緒就是股市的根本,或者情緒就是短線的根本一樣。

股市是一個奇怪的地方,在其他地方是很貶義或者不屑的詞彙,到了股市,就變成了寶貝。比如,無腦,是一個帶有侮辱性的詞彙,但是很多人喜歡給自己貼上無腦買入的標籤,以此來說明自己對某種方法的信仰。再比如,情緒這個詞,其實也不是個好詞彙,比如,我們看下面幾句話:

--------你這是帶著情緒跟我說話;

---------你怎麼鬧情緒;

---------不要情緒化。

在這裡,情緒都是不好的詞彙。但是在股市,好像情緒是另外一個詞彙,很多人形容自己的買點或者市場的好,都喜歡用情緒這個詞。

難道情緒分析,就能代替理性和邏輯?難道情緒就高於數據和事實?

對情緒的高度重視,國內始作俑者是葛衛東,葛老大曾經說過:

“我們的判斷是基於事實和數據這兩個維度,而參與的這場遊戲,卻是在情緒的第三維和夢想的第四維上展開的。”

當然,這段話出處有好幾個地方,《對沖基金風雲錄》上好像也有。

從字面理解,葛衛東認為情緒和夢想遠遠高於數據、事實和邏輯,也許他說這句話的時候是有某種語境;也許N 年後的葛衛東未必同意N年前他的這個論調,-------但,這句話的影響力,卻早已紅遍大江南北。各路投資名家抓住了老大的這句話,再加以潤色和推廣,於是就變成了今天的我們看到的情緒滿天飛。很多人跟我討論股票的時候,動輒就飛出來一個詞:市場情緒到了;炒股就是炒情緒!

無可否認,情緒非常重要。但,認為情緒比其他東西高級,也未必。數據、事實、邏輯,它們比起緒情和夢想來,有時候這個重要,有時候那個重要,沒有一層不變的說法。

比如:

市場平淡和冷靜的時候,數據和事實就顯得很重要;

市場狂熱和奔潰的時候,情緒就變得重要。

在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者那裡,數據事實以及邏輯,遠遠比情緒重要;

在量化對沖投資者那裡,邏輯和模型就更重要了,情緒和夢想反而是副作用;

還有,我一直認為,對於新手或者段位較低者,情緒確實主導投資;而對於高手,往往是不帶情緒,或者是反情緒的。

縱然是觀察市場參與者的情緒,也不是一層不變,有時候情緒高潮的時候,反而是應該撤離的時候,比如5100點的時候,比如某些個股的歷史大頂,根據情緒的高漲來制定交易計劃,有些時候是投資的大忌。

我平時喜歡看西方投資大家寫的投資類書籍和文章,比如巴菲特、索羅斯、彼得林奇、歐奈爾、艾略特、施瓦格、羅傑斯、科斯托拉尼、約翰默菲,等等等等,他們書中充滿的是對理性和邏輯的重視,特別是對投資本質的挖掘。我也喜歡看一些華人專業人士寫的書籍和文章,比如段永平、周金濤、邱國鷺、青澤、但斌,等等,他們強調的也是投資的內在邏輯和價值觀。當然,我更喜歡跟我身邊的實戰高手交流,交流中,我也是喜歡看他們分析股市的方法、視角和邏輯。

大家是重視情緒,但是沒有一個把情緒和夢想放在最高的維度。即使把情緒放在高緯度,也是利用別人的情緒,而不是自己帶著情緒和夢想去交易。

所以,以葛衛東的智商和段位,我更願意相信葛衛東所說的情緒的第三維和夢想的第四維是一種文學的詞彙,一種詩性的語音,而不是一種論斷,更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但是,散戶的市場卻恰恰喜歡拿情緒來說事,明明是分析市場的邏輯和規律,卻變成了分析市場的情緒。難道情緒真的可以左右一切嗎?

投資時:你是擁抱情緒,還是擁抱理性?


圖:2.13 天華超淨2018年7月13日的日內分時圖

就拿天華超淨來說吧,又一次讓情緒派失望了。無數的大V寫微信公眾號,說該股週五尾盤(見上圖)強勢逆轉,情緒由分歧轉一致,可以利用情緒和夢想無腦進入了,結果呢,如下圖,暴跌!

投資時:你是擁抱情緒,還是擁抱理性?

圖2.14:天華超淨2018年7月16日走勢圖

為什麼?

如果稍微用一點理性,都能分析到,該股不可能無限的往上,因為有“事實和數據”維度的東西。天華超淨就是跟寧德時代搞個合資公司,漲一倍還不夠嗎?這個事件級別是有對標的呀,怎麼可能在情緒的第四維和夢想的第五維進行無腦打板呢?

即使從盤面上,也能進行很冷靜的理性判斷,該股週五尾盤被砸,明顯的是主動出貨,而不是洗盤;出貨的核心在於前期籌碼兌現加之高度對標完成,分時圖和盤口上,都是烏合之眾的散戶進入,這種情況無論如何,也不要再用情緒這個詞來忽悠散戶了。


在我的價值觀裡,理性永遠高於一切。做投資,恰恰是應該反對情緒和夢想的,做一個保守者比做一個充滿情緒者,更加容易在股市成功。

靠理性分析,靠邏輯推理和細節觀察,遠遠比靠情緒重要得多。

情緒可以作為觀察市場的窗口,但它永遠不能取代邏輯分析和細節判斷,特別是微邏輯推敲。不要看到一個股票暴漲,不經推敲,就貿然啟動自己的“非理性”因素而殺進去。

中國是一個很缺邏輯的國度,我們別說初中高中,就是有的大學本科甚至研究生,都沒有開邏輯課程,邏輯的缺失不應該成為我們自豪的東西,而應該是我們深深痛惜的東西。人類最大的文明成果,比如股份有限公司制度,比如現代法制制度,比如蒸汽機,比如相對論,比如芯片,比如登月,都是理性和邏輯的勝利,股市也絕對不能例外。股市雖然沒有明顯的線性邏輯和數理理性,但是它一定有自己獨自的特殊邏輯和理性。股市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充滿非理性,但我們恰恰要用自己的理性去戰勝別人的非理性,千萬不要再站在情緒和夢想面前嘲笑理性和邏輯,而應該用冷峻的眼光,冷靜的對待自己的每一筆投資。

毛主席說過,意識形態的東西,你不去佔領,敵人就去佔領。

其實還有很多地方,科學不去佔領,愚昧就去佔領;理性不去佔領,情緒就去佔領。作為投資者一員的你,我親愛的讀者,你是希望哪種東西佔領你的大腦呢?


注:本文成稿於2018年7月16日,是對股市情緒和理性的深度思考之後所寫的感慨,寫本文時,幾乎一氣呵成,因為對這個問題感觸太深了。希望能夠啟發讀者高度重視理性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