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十二法則》1:解決人生80%的不如意

悅讀記 |《人生十二法則》1:解決人生80%的不如意


知道《人生十二法則》這本書,是因為刷知乎的時候看見有小夥伴在推薦,並且將其喻之為指引人生之神書,遂尋來一閱。

在此之前,我還是循例在豆瓣讀書上看了一下大概的信息。豆瓣對這本書的介紹很給力,尤其是目錄這塊。如果是直接看書中的目錄,感覺會是一本常見的說教類的工具書,但豆瓣上的介紹真是有如神來之筆,直擊現代年輕人在人生路上的痛點,讓我忍不住搬來放在筆記裡:

現代人欠缺的,不是知識,而是實現的能力,更準確地說,是付諸行動的心理素質。在《人生十二法則》中,著名心理學家喬丹·彼得森的將人類數千年來哲學思考、神話故事中的精神財富與心理學、生物學、神經科學等學科的前沿研究相結合,用12條zui基本的人生法則,為千禧一代找到擺脫人生困境的方法。

寫給每一個掙扎生活的年輕人

我總是失敗怎麼辦?——答案請參見法則一

我總是委屈自己滿足別人怎麼辦?——答案請參見法則二

我zui好的朋友墮落了怎麼辦?——答案請參見法則三

我比別人差怎麼辦?——答案請參見法則四

我沒法對孩子說“不”怎麼辦?——答案請參見法則五

我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怎麼辦?——答案請參見法則六

上班讓我不快樂怎麼辦?——答案請參見法則七

我對自己的現狀不滿意怎麼辦?——答案請參見法則八

我覺得周圍的人總犯蠢怎麼辦?——答案請參見法則九

我處於人生的至暗時刻怎麼辦?——答案請參見法則十

面對他人的偏見怎麼辦?——答案請參見法則十一

我感到永不滿足怎麼辦?——答案請參見法則十二

讀懂十二條法則,你就能解決人生80%的不如意。 面對十有八九不如意的人生,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虛偽的勵志、空洞的安慰,而是嚴父近乎殘酷的苛責教誨,唯有了解規則、真知、歷史與前沿科學中蘊含的真理,你才有能力面對人生的每一場困鬥。

裡面提到的這些問題,應該是大部分年輕人都會遇到的問題,而且很多人也還在迷茫中,無法想通答案。為了“解決人生80%的不如意”,我認為此書還是值得一讀的。


2020年3月31日,午後

閱讀內容:引言


引言:如何抵禦自我的不足與無知

我無法理解為什麼人們會為了捍衛自己的信仰體系而不惜毀滅整個世界,然後我意識到共同的信仰體系可以讓人們理解彼此,而且這些體系不僅只關乎信仰。

遵循共同的準則可以讓人們感到彼此是可預測的,每個人都在按照他人的期待和願望行事。

準確地講,人們並不是在為了信仰而戰,而是在努力協調信仰、期待和願望之間的關係,使自己的期待和他人的行動保持一致。正因為有這種協調一致,人們才能和平、穩定而又有建設性地相處,不確定性和隨之而來的痛苦才能被有效地控制。

共享的文化體系不僅能讓人類的互動更加穩定,同時它也是一種價值等級體系,能賦予事物清晰的主次順序。

沒有價值就沒有意義,然而,不同的價值體系之間有可能會產生衝突,所以我們永遠處在兩難之中。一方面,缺失以群體為核心的信仰會讓生活變得混亂、痛苦和難以忍受,另一方面,這樣的信仰又會讓我們和其他群體產生不可避免的衝突。

個體和群體之間,經常處在兩個對立面的位置,而雙方所代表的力度又是不同的,或者說在公眾輿論中,個體和群體發出聲音的權重是不相同的。

但對於個體來說,有時候自己一個人就是全世界。一個個體也可以擁有完整的思想和信仰體系,在他眼中,他的全世界可能跟所有人的全世界是一樣大的。

然而,無論個體之間還是群體之間,都未必會有相同的信仰或期待。很多時候我們也必須努力進行協調,雖然個體的信仰對於個體本身沒有錯,但不同的價值體系之間總有或大或小的衝突,這種兩難會讓雙方都很難受。

這個世界如何才能夠擺脫衝突與心理和社會解體之間可怕的兩難境地?答案是:通過提升和發展個體,通過讓每個人都主動地承擔存在的重負。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社會和世界承擔儘可能多的責任,堅持真理,修補缺憾,這樣人們才可以減少毒害世界的苦難。

個體的意識雖然脆弱,在群體面前不堪一擊,但同樣也可以決定群體的行為演變走向。所以個體的信仰並非不重要,反而應該受到重視,向好的方向去指引。

不論是個體還是群體都需要規則、標準和價值觀。人是群居和負重的動物,肩負責任才能讓我們痛苦的存在顯得有價值。

人生中的痛苦難以避免,迴避亦是無用,對人生法則的正確理解和領悟,能幫助我們想通很多無法想通的問題,接受從前難以接受的事。

人永遠都在渴望著真實存在的英雄主義,而主動承擔責任無異於決定過有意義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