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溪筆談》作者,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在夢溪園的那些日子

《夢溪筆談》作者,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在夢溪園的那些日子


《夢溪筆談》作者,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在夢溪園的那些日子

夢溪園原有面積約十畝左右,園裡有岸老堂、蕭蕭堂、殼軒、深齋、遠亭、蒼峽亭等建築,還有一條溪水流經園內。現在的夢溪園是原夢溪園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沈括紀念館。它由市政府於1985年恢復,佔地2畝,計2幢建築。前幢為清代修建的硬山頂平瓦房,坐東朝西,當中設正門入園,園門上端,有鎮江籍我國著名科學家茅以升題寫的“夢溪園”大理石橫額。正中是沈括正面畫像,是其當年主持北宋中央財政機關三司時的形貌。左右兩側為接待室兼陳列室,裡面擺放著古夢溪園原貌的沙盤模型,同時陳列著沈括摩崖題銘拓本,和當年夢溪園的題有“夢溪”二字的古石碑。後幢為清式廳房,坐北朝南,內有沈括全身座像和文字圖片、模型、實物,展現了沈括在天文、地理、數學、化學、物理、生物、地質、醫學等方面的科研成就。包括日本江啟時代樂珍堂用中文發行的《夢溪筆談》複印件和英國科學歷史專家李約瑟所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等。室內兩對抱柱上各有一副對聯,分別是:“沈酣於東海西湖南川北國之遊夢裡溪山尤壯麗;括囊乎天象地質人文物理之學筆端談論縱橫”和“數卷奇文物志無心勻翠墨;一鈞初月南航北駕為蒼生”。它們是對沈括一生的高度概括和評價。

夢溪園是沈括晚年居住的地方。他在這裡居住了8年,寫下了十一世紀的科學鉅著《夢溪筆談》。沈括的主要科技貢獻表現有五個方面:數學:發明隙積術、會圓術;物理學:共振研究與弦共振實驗、發現磁偏角、通過實驗發現凹面鏡成像焦點與成像規律;天文學:發明十二氣歷;地理學:解釋雁蕩山的構造原理、解釋華北平原的成因;工程技術:製作立體模型地圖。此外,沈括第一個發現指南針並非指正南,而是略偏東。在中國東部地區,地磁的偏角不過二三度,發現這一現象非常不容易。他發現了多種礦產及其用途,並第一個提出石油的名稱,指出石油可以點燈和制墨。而“石油”這一說法被沿用至今。在藥物學方面,他還提出了新的良方和新的藥種。畢昇的活字印刷術、喻皓的建築學著作《木經》、磁州鍛坊的鍊鋼術、淮南漕渠的復閘、蘇州到崑山淺山長堤的築法等科技發明,均賴有《夢溪筆談》的記載而為後世所知。沈括之後數百年內,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基本上都在受他的影響。他所提出的許多問題,在今天都還得集中相當大的智力集團才能深入下去。

《夢溪筆談》作者,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在夢溪園的那些日子


《夢溪筆談》作者,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在夢溪園的那些日子


《夢溪筆談》作者,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在夢溪園的那些日子


除了科學內容,《夢溪筆談》裡還有當時朝野的詩文、掌故、民俗風情,以及街談巷議,異說奇聞。我市在夢溪園遺址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了清代至宋代時期陶、瓷、石、琉璃、銅等遺物近200件。其中有陶象棋子、球、瓦當、枕、燈盞、香爐、銘文磚、瓷碗、盞、盤、盆、杯、瓶、器蓋、硯臺、琉璃髮簪、銅錢幣、石碾輪、石槽、地界石碑等。這其中最引人注目幾件小物件當屬香爐、燈盞和一塊硯臺。遙想當年,沈括是否便是點著一爐清香,在這燈盞下,用著這硯臺中的墨,一個字一個字地寫下了《夢溪筆談》?寫作閒暇,他是否便是用著這陶質象棋與友人手談一局的?夜深人靜時,他是否枕的便是這隻枕頭……

《夢溪筆談》是沈括在鎮江隱居8年最大的成就,除此以外,他居住在鎮江時也發生了一些生活趣事。沈括三十多歲時,結髮妻子葉氏就得病死了。此後,沈括的上級張芻將女兒張氏嫁給了他。據北宋地理學家朱彧所寫的《萍洲可談》中記載,張氏生性驕蠻,性情兇悍,平素喜怒無常,每次發怒都要打罵沈括。而且沈括則畏妻如虎,堪比陳季常。移居夢溪園的八年中,張氏有許多修理沈括的家法,如罰跪、頂碗、杖責、擰掐等,沈括稍有不從,她就揪住他的鬍鬚狠命拽,直到鬍鬚被扯將下來。元祐九年(1094年),張氏病逝。親朋們都為沈括慶幸,認為他可算脫離苦海了。令人想不到的是,沈括居然哭天搶地,失了魂似的,要死要活,說張氏死了,他以後的日子可怎麼過?而第二年,沈括也離開了人世。也許,在那個“妻以夫為天”的封建年代,沈括對妻子因為寵愛所以退讓的夫妻小情趣,因為不能被接受,所以被誇大了。“打是親,罵是愛”,才是他和妻子張氏之間真正的情感表達?《夢溪筆談》,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國自然科學、工藝技術及社會歷史現象的綜合性筆記體著作。該書在國際亦受重視,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評價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

據現可見的最古本元大德刻本,《夢溪筆談》一共分30卷,其中《筆談》26卷,《補筆談》3卷,《續筆談》1卷。全書有十七目,凡609條。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各個門類學科,其價值非凡。書中的自然科學部分,總結了中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科學成就。社會歷史方面,對北宋統治集團的腐朽有所暴露,對西北和北方的軍事利害、典制禮儀的演變,舊賦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較為詳實的記載。

《夢溪筆談》成書於11世紀末,一般認為是1086年至1093年間。作者自言其創作是“不繫人之利害者”,出發點則是“山間木蔭,率意談噱”。書名《夢溪筆談》,則是沈括晚年歸退後,在潤州(今鎮江)卜居處“夢溪園”的園名。該書包括祖本在內的宋刻本早已散佚。現所能見到的最古版本是1305年(元大德九年)東山書院刻本,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元大德刻本是為善本,其流傳清晰,版本有序,歷經各朝代,數易藏主,至1965年,在周恩來主持下,於香港購回。

《夢溪筆談》具有世界性影響。日本早在19世紀中期排印這部名著,20世紀,法、德、英、美、意等國家都有學者、漢學家對《夢溪筆談》進行系統而又深入的研究,而在這之前,早有英語、法語、意大利語、德語等各種語言的翻譯本。

(沙豔秋 霍強 小武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