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夫與蛇》裡面是人不懂蛇道還是蛇不懂感恩,恐懼中反抗不正常嗎?

雲淡風軽692


《農夫與蛇》是一則預言故事。農夫把即將凍死的蛇🐍暖熱,救了蛇一命,出於人道,我們要救助有難的人或動物,這本身沒有錯,農夫被咬死之前領悟到蛇不懂得感恩,後悔莫及。而蛇醒來發現自己在陌生的環境裡,出於本能反應要保護自己,這是蛇之道。農夫與蛇本身行為都沒有錯,一個出於人道救助,一個出於蛇道防身。而恰恰是這個故事本身被賦予了警戒世人的意義,所以被寓意化,警告世人,你要幫助別人,向別人伸出援助之手時,要看清對方的善惡,別把自己的好意用給不知感恩的壞人,反而害了自己。警戒世人對惡人不能心慈手軟。





禪語禪修


《農夫與蛇》的故事:一個農夫在寒冷的冬天裡看見一條蛇凍僵了,覺得它很可憐,就把它拾起來,小心翼翼地揣進懷裡,用暖熱的身體溫暖著它。那條蛇受到了暖氣,漸漸復甦了,又恢復了生機。等到它徹底甦醒過來,便立即恢復了本性,用尖利的毒牙狠狠地咬了恩人一口,使他受到了致命的創傷。農夫臨死的時候痛悔地說:“我可憐惡人,不辨好壞,結果害了自己,遭到這樣的報應。如果有來世,我絕不憐惜像毒蛇一樣的惡人。”

很多人說這個《農夫與蛇》的故事訴我們做人一定要分清善惡 ,對惡人千萬不能心慈手軟,也有人說農夫是一種愚蠢的善良,不值得學習,這些都固然都沒錯,但我覺得這還僅僅是故事本身的表面現象,其實故事還有更深的寓意。

其實無論是從人不懂蛇道還是蛇不懂感恩而言,《農夫與蛇》的故事都反應了我們身邊普遍存在的一種生活現象:那就是每個人都習慣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看待問題,很多人都本能的從自己的習性出發,對做出選擇和採取行動。

1、有一種“好”叫做“我覺得對你好” ,每個人都習慣把自己認為的“好”強加給別人。

仔細體會,生活中經常會有這樣的一種現象:就是有一種好,叫做“我覺得對你好”,包括網絡流行的一個段子:“有一種餓叫“你奶奶覺得你餓” ,有一種冷叫做“你媽覺得你冷””,我們每一個人是不是都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呢?甚至很多家庭的矛盾,親友的衝突都來源於此,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習慣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場,用自己的經驗去判斷他人的需求,每個人都認為,我覺得好的東西,你就應該也覺得好。

就如同農夫,天寒地凍,他認為這一個時候所有生命都需要溫暖,所以站在他自己認為好的角度出發,他把凍僵的蛇揣到了懷裡,因為農夫覺得這是對蛇好。可這真的是蛇需要的嗎?顯然不是,這個時候對蛇而言最需要的就是冷,而不是暖,因為蛇要冬眠而不是甦醒。

所以我們認為好的對別人一定好嗎?當然事實證明,很多時候我們認為都是為你好的時候,往往是錯的,要不就不會出現那麼多的家庭矛盾和衝突,回想一下我們自己的經歷,是不是我們也經常有這樣的抱怨?“好心沒好報,都是為了你好,你還不領情”,諸如此類的埋怨是不是很多?

就是因為每個人都習慣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看待問題,把自己認為的好理所當然的強壓給別人,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就是這個農夫還不自知。

2、隨心所欲是一種放縱的任性,很多人都會本能從自己的習性和習氣出發做出行動的反應。

很多人說蛇不懂的感恩,農夫救了它,還把農夫咬死了,其實這只是蛇的一種習性和本能,本來處於嚴寒的冬眠狀態被突如其來的溫暖給喚醒的時候,出於蛇的習性本能做出的一種自然的攻擊,可以說是一種正常現象。

因為蛇不具備人,自許為萬物之靈的人的理想和道德觀,它們會隨著自己的習性和習氣所心所欲,想怎麼幹就怎麼幹。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有後悔的時候,比如我們會後悔當初怎麼那麼衝動,我們會後悔當初不該所那樣絕情的話......因為當我們一遇到刺激和不高興的時候,我們就跟蛇一樣,本能的從自己的習性和習氣出發,失去冷靜和理智做說一些我們本不應該說的話和做一些自己過後都覺得後悔的事,所以沒有規矩的隨心所欲是一種放縱的任性,會讓自己跟蛇一樣,失去人的本性。



結論:《農夫與蛇》裡面人不懂蛇道,蛇也不懂感恩,因為人和蛇都習慣的從自己的角度和習性出發把自己去看待問題,處理問題。

人把自己的愛好自己認為的好強加給蛇,而蛇沒有人性的理智和道德觀約束自己,完全被自己習性和習氣所奴役,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所以註定是一個悲傷的結局,生活中很多人感嘆“好人沒好報”就是這個道理,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引以為戒,不要把自己認為的“好”強加給別人,這不是真的好人,也不要象蛇一樣成為習氣的奴隸,隨心所欲,為所欲為,那樣還不能稱之為人,只是披著人皮的“獸”,因為人有理智和基本的道德底線,人有規矩和約束。



知微通元


農夫與蛇的故事是一則古老的寓言:冬天,農夫救了一條快凍僵的蛇,蛇甦醒後說了很多感激的話,但是蛇要活下來就喝血,於是蛇咬了農夫,這條蛇剛好是條劇毒無比的蛇,農夫就這樣含恨而逝!

這則寓言通常被認為教育我們對敵人或惡人不要仁慈,因為蛇是冷血動物,是不可教化的,是並不懂得知恩圖報的,所以農夫的仁慈最後遭到了惡報。這和題主問到的蛇在恐懼中反抗是完全不沾邊的事。

但是我想說的是,這個故事其實是想告訴我們到底該如何施恩?如果農夫的目的就是要救這條可憐的蛇,那麼他溫暖了這條蛇卻又不給他喝血,他的營救行動半途而廢,未能得到正果。如果農夫獻出自己的生命救活了這條蛇,那麼這樣做是符合農夫的初衷,所謂求仁得仁又何憾,那農夫就可以含笑九泉。

所以當我們準備救蛇的時候,一定要考慮清楚怎麼才能救這條蛇?自己有沒有這個能力會付出怎樣的代價?自己是否願意付出代價去救?

在當今全球肺炎疫情爆發的時候,重讀農夫與蛇的故事,認真考慮以上幾個問題很有必要。



還是很清醒


您好!關於您的問題我淺顯發表下自己的看法。

現實生活中,我們形容人不知感恩並且恩將仇報時,就會說“農夫與蛇的故事”!在這兩者中,農夫忘了,蛇就是動物,它的本性就是咬人的,是人不知蛇道,所以人活該被蛇養。而蛇即然是動物,當然沒有人的所謂情感,又何談感恩?它只是本性使然!

但這個寓言故事是擬人化的,所以在這裡,蛇是有情感的,它不知感恩反而恩將仇報,是小人行為了!

這個故事是告誡天下良善之人,有些人你幫了他,也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的,所以不要做沒有底線沒有原則的老好人!

前期熱播的電視劇《安家》劇中的太表姑奶奶,一家不知感恩當年龔家救命之恩,反過來卻要爭搶賣房錢,獅子大開口要5千萬;還有江奶奶兩位外甥,不念小姨苦苦相求,以裝病逃避賣房,當小姨,小姨夫駕鶴西去,第一時間找房似錦賣房。原來心中盤算著獨吞小姨的二層樓。

以上真實卻又冷酷地演繹了“農夫與蛇”的故事!

相信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件還很多。如何避免再次悲劇上演呢?就是幫人時會有識人的智慧!





花落無言花開無語


從老故事中,讀出新意思,有自己的見解,非常好。

這是一個好問題。

有句話說的好,拋開劑量,談毒性的,都是耍流氓。

同理,代入這個故事,我們絕對不能忽視的就是故事的創作背景。

《農夫與蛇》這個故事,出自古希臘的《伊索寓言》。而《伊索寓言》原書名為《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是古希臘,古羅馬時代民間流傳的諷喻故事,經後人彙集,統歸伊索名下,成為現在流傳的《伊索寓言》。

舊意

在希臘神話中,蛇通常與強大致命的敵人畫上等號。

先天的,蛇就會被認為是邪惡的,被臉譜化了。

就像中國古代傳說中的老鼠,沒有多少好的詞彙,或者說沒有好的詞彙來形容它。

你聽聽,什麼鼠目寸光,膽小如鼠等等。

再加上那個時候的人,對於自然和科學的理解不是那麼透徹。(伊索生活在公元前6世紀左右)

他們或許並不知道蛇是需要冬眠的。

所以才會造成,農夫被甦醒的蛇咬死的情況發生。

人會自動的代入農夫,這個角色,從而得出對惡人千萬不能心慈手軟的道理。

在這個過程中,會忽略,或者直接無視蛇的感覺。

新意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眼界和知識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再加上自我意識的覺醒,和時代背景相結合。

舊書新讀,就會有不一樣的體會。

現在這個故事重新解讀之後,我們會發現農夫的做法其實有不對之處。

假如他明白蛇會冬眠這個道理,將他的善意化作行動,將蛇放入樹洞或者草叢中。

那麼故事也就不一樣了。

我們就又能得出新的道理——善良並不是博愛,所謂無私的愛,在某種程度上,是害人害己。

結語

讀書要抱著辯證的態度去讀,要有自己的思考。

盡信書,不如無書。


浪裡蟠桃


人不懂蛇道。蛇咬人或襲擊其他動物,是其獵殺本性,也是自我防衛手段。再者,故事中的蛇是被打擾的一方,它在體溫升高後,恢復活性,發現自己被“捕捉”,咬人是其必然的行為。如果非要說蛇錯了,那就是它沒找好冬眠的地方,否則不會輕易被農夫發現。而農夫則錯在各種無知,不解釋。拋開理智的分析,其中還是有教育的意義的。


blackC黑炭


蛇為冬眠類生物,農夫誤以為蛇被凍僵了,其實蛇是在睡覺。所以當農夫把蛇弄醒後,你想想,你睡著好好的,被人吵醒,會是什麼感覺,所以蛇就生氣的給了農夫一口。 其真正的寓意是,不要學像這位農夫一樣,愚昧無知。善良的人們往往不能被人所理解,這個道理在今天這個社會同樣適用。對於蛇的本性而言。冬季無論是路邊還是洞穴裡面因為溫度的下降它們只能選擇冬眠來暫緩生存的一段時期。農夫卻不知道這個道理,所以蛇才咬了農夫,我們且不先理論這條蛇是有毒還是無毒,可以明確的一點就是。農夫本身也要負一半的責任!這個故事已經使很多人曲解了對於蛇的真正瞭解。其實現在的說法就是,善意不是博愛,需要理解才是王道。假如農夫把蛇放入樹洞裡面的話,我想這個寓言又將有另一層意義了。



藍水晶mm


《農夫與蛇》這篇寓言故事本身意在告誡人們:對於惡毒的東西或人,決不能隨便給予同情和幫助,因為這隻能給自已帶來傷害!作為農夫他不知道蛇的生理特徵,想當然地認為蛇快要死了,想要救它,出發點是好的,結果給自已帶來傷害!


秋春之


首先我們得清楚一件事,“農夫與蛇的故事”是一個寓言故事!

故事和現實是完全不同的,我們只能說故事的撰寫得益於現實世界的啟發,正因為現實世界存在這樣的現象,作者才會以“指桑罵槐”的方式並以故事為載體呈現出來這一個真真切切的問題。

現實世界的農夫當然知道蛇無人性,更不會真的用自己的身子去溫暖一條凍僵的蛇,除非他真的願意將自己的生命交付於這條他“信賴”的冷血殺手。

而現實中的蛇是不通人性的,那又何談感恩呢?蛇只有最基本的自我保護機制,當人觸碰到了自己的“底線”,應急攻擊是自然且合情合理的。畢竟誰也不想受到一個“異類”在它的世界裡被認為是“攻擊行為”的方式對待。

其實,農夫與蛇的故事只是想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而非真的去探討蛇的不知感恩和農夫的愚蠢糊塗,也正因此它是一個寓言故事,而非一個令人感到可悲的笑話。


康小黑的樹屋


是人不懂蛇道恐懼中反抗是認清蛇是不會感恩的、是殘忍的、但是為時已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