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兒一女,1個清華1個北大,這位農民父親的教育方式值得我們學習

現在社會發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很多家庭也都是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為了能夠讓孩子接收到更好的教育,父母不惜花費重金選擇好的幼兒園,小學,初中等學校,還要在週末假期時間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才藝班。

一兒一女,1個清華1個北大,這位農民父親的教育方式值得我們學習

其實孩子的成績好壞並不是用這些堆積出來的,往往越繁重的學習壓力,對孩子的成績影響越大。之前看到一個真實的故事,講述的是一個沒有背景、沒有文化、更沒有富裕金錢的農民父親,利用自己的教育方式,把家裡的一兒一女送上了清華和北大。

一兒一女,1個清華1個北大,這位農民父親的教育方式值得我們學習

農民父親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當大家都好奇他是怎麼做到的時候,這位樸實的父親說:“我沒讀過書,認識的字也不多,我只是和孩子一起學習而已。”

原來他讓孩子每天放學回家把在學校學習的內容給自己講解一遍,孩子做作業的時候,自己也會做一遍,遇到不會的和孩子一起討論,如果都不懂的地方,就讓孩子第二天去學校問老師。

一兒一女,1個清華1個北大,這位農民父親的教育方式值得我們學習

這樣一來孩子的學習勁頭十足,在學校是學生,回到家就是爸爸的“老師”,從兩個孩子小學開始一直到高中,成績都是名列前茅的。

就是這樣一位樸實的父親的教育方式,讓不少教育學家為之欽佩,他們也鼓勵家長們多多學習。其實這位父親的教育方式是著名的“費曼學習法”。

一兒一女,1個清華1個北大,這位農民父親的教育方式值得我們學習

“費曼學習法”的意思是把自己所學習到的知識信息再交給別人,幫助其他人掌握同時自己也能鞏固知識。

這種教育方式給我們的啟示

  • 建議和孩子一起學習,共同成長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我們可以趁著陪孩子學習的機會,重新學習一遍以前的知識。其實學習的最終目的並不是考高分,而是通過書本上的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兒一女,1個清華1個北大,這位農民父親的教育方式值得我們學習

很多家長喜歡拿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家的孩子作比較,這樣會對孩子造成一種否定的意識,應該讓孩子和自己作比較,學會的知識一天比一天多,要讓孩子有一種成就感,才會激發他們的動力,不斷地想要超越自己。

  • 少說、多聽,真誠的回應

多和孩子溝通,溝通的過程中要做到少說、多聽,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才能理解孩子做這件事的初衷,如果這件事不對,在耐心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這樣才能幫助孩子成長。

一兒一女,1個清華1個北大,這位農民父親的教育方式值得我們學習

  • 正確運用所學的知識

這位農民父親的做法就非常有效,不僅讓孩子鞏固學習的知識,也讓孩子在學習中獲得了樂趣、信心和動力,讓孩子覺得他比父親知識淵博,很有成就感。

  • 瞭解古詩詞、從小開始

主持人董卿說:“就像有人問世界著名登山家喬治·馬洛裡,為什麼要攀登,馬洛裡回答,因為山就在哪裡。”中國的古詩詞更是如此,幾千年留下的都是經典,他更在哪裡,他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是先人的智慧。

一兒一女,1個清華1個北大,這位農民父親的教育方式值得我們學習

梁宏達老師有一句話我非常的認同,他說:“詩詞對訓練孩子講話太重要了。”背古詩詞可以提高孩子的說話水平,尤其是在孩子語言黃金期的時間裡,良好的語言能力是可以提升孩子自信心的。

一個會說話的人是可以用語言征服別人的。背誦古詩詞還能提高孩子情商。這不僅僅只是為了現在,更多的是為了以後。在將來和人相處時,古詩中有太多太多的為人的道理,堅強、責任感和高尚的品質。

一兒一女,1個清華1個北大,這位農民父親的教育方式值得我們學習

推薦各位家長這套《唐詩三百首》,不僅是詩詞,書中還有字詞的解釋、作者的簡介、地域的解釋、詳細的古詩翻譯,讓孩子不單單只是閱讀詩詞,還能理解古詩詞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