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張華眾所推服,卻深陷泥潭

平吳後,張華名重一世,眾所推服。但皎皎者易汙,他的功勳和才能,亦招來忌妒和讒言。張華雖襟懷坦白,潔身自好,不搞浮華交遊,不介入朋黨之爭,可是,處於政爭紛紜的旋渦中心,想要避免是非,又談何容易!

一、西晉統治集團從咸寧年間開始兩大對立勢力形成

兩派矛盾逐漸激化,張華與任愷、和嶠等人關係雖很好,政見基本一致,但他卻避免捲入兩派的人事爭端中。可是,他在伐吳問題上與賈充等人形成的尖銳對立,卻使他在平吳前後成為賈充一黨的主要攻擊目標,屢遭讒言中傷。

西晉張華眾所推服,卻深陷泥潭

平吳後,"自以大族,恃帝恩深"的荀勖,對張華非常憎恨,一得到機會,就陰謀將張華擠出朝廷。晉武帝起初並未聽信荀勖讒言。有一次,晉武帝問張華誰可成為輔政大臣的合適人選,張華回答說:"明德至親,莫如齊王攸,宜留以為社稷之鎮。"而武帝一直猜忌其弟齊王攸,不欲他權勢過重,而想排擠齊王攸,張華的意見當然不合聖意。

張華到鎮前,鮮卑慕容涉歸大肆侵掠遼西,佔領昌黎。張華在軍事勝利後,並未繼續窮兵黷武,以武力征服作為調整民族關係的槓桿,而是以安撫來使慕容氏款服。

張華在外藩取得的出色政績,得到朝野人士的讚賞。時朝議欲徵召張華入朝,任為尚書令,進號開府儀同三司。

西晉張華眾所推服,卻深陷泥潭

馮紞讓武帝屏退左右後,遂以隱喻的方式詆譭張華說:"過去曾為陛下出謀獻策,為國家建立了大功的大臣,可謂人人皆知。現在出據方鎮、掌握軍隊的人,陛下都應對其嚴加防範。"於是武帝遂"納馮紞之間,廢張華之功",非但未採納朝議徵召張華為尚書令,反而剝奪了張華的方鎮統兵權,以重儒教為由,任命他為有職無權、形同虛設的太常卿。不久後,又以太廟屋棟折為由,免張華官。而後一直到武帝死,張華始終鬱郁不得志,未任職官,儘管這樣,他仍能做到寵辱不驚,既不為自己申理稱冤,又不以牙還牙,以眼還眼,與佞幸小人爭一日短長。

武帝死後,惠帝即位。張華的處境稍有好轉。永熙元年八月,惠帝立其子廣陵王司馬廆為皇太子,是為愍懷太子。惠帝"盛選德望以為師傅",張華因而被任為太子少傅。當時楊太后的哥哥楊駿操持朝政,他"自知素無美望",所以對張華等德高望重的大臣心存猜忌。張華心胸豁達,沒有為此而耿耿於懷。永平元年三月,賈后與汝南王亮、楚王瑋合謀誅殺楊駿,又欲廢楊太后為庶人。

在朝議時,群臣皆贊成廢黜太后。張華則既不以賈后旨意為己見,又不計多年來官場失意之恩怨而對武帝遺孀楊氏落井下石,極力阻諫。儘管他的意見未被採納,其為人之坦蕩正直卻由此可見一斑。

二、委命順理 輔佐朝政

為了維護至高無上的皇權和統治秩序的穩定,張華明知楚王瑋並非矯詔而殺二公,仍參與了賈后在詔書問題上大作文章的密謀。

西晉張華眾所推服,卻深陷泥潭

事後,張華以首謀有功,拜右光祿大夫、侍中、中書監、金章紫綬。張華受皇權至上觀念的支配,主觀上為了鞏固和加強皇權而參與了誅殺楚王瑋的密謀,這從封建道德觀念的角度看,是無可非議的。但在客觀上,他的這一行為卻有助紂為虐之嫌,在一定程度上玷汙了他的潔身自好的名譽。獻計誅殺,不僅背離了他所奉行的"委命順理,與物無患"的處世準則,而且也使他再次捲入名副其實的朋黨之爭中,不得不與賈后一黨相沉浮。

賈后則出於擴大自己政治勢力的考慮,認為像張華這樣出身庶族,宗族勢力薄弱,"儒雅有籌略,進無逼上之嫌,退為眾望所依"的人,是輔政大臣的最佳人選,而對張華"依以朝綱,訪以政事"。從而使張華在政爭中處於進退維谷的地位,以至於愈陷越深,難以自拔。

在這種政治形勢下,張華的親朋好友都為他的處境而憂心忡忡。他的少子張韙曾以災兆勸張華遜位。"志不在功名"的張華,身處政治鬥爭的波峰浪谷之間,亦曾有過告老還鄉的想法。但是,由於時代和階級的侷限,儘管張華對"吏道何其迫,窘然坐自拘"的處境極為反感,但在上有帝后相制,左右政敵矚目的形勢下,他卻無法解決自己的矛盾苦悶,脫離騷亂動盪的政界,實現他憧憬的超脫世俗的田園生活,只能繼續自己的從政生涯。既然他找不到一條更有意義的出路,遂不得不安於現狀。

西晉張華眾所推服,卻深陷泥潭

但是,張華在輔政期間,並沒有僅僅侷限於自我修德和無為而治。為了封建王朝的根本利益,他亦以"修德"作為輔政的主要方針,希望通過封建禮教來改變時弊,實現比較清明穩定的政治局面。賈后為人兇險,擅權專政,是造成朝綱不振的主要根源。他擔心太后一族日盛,作《女史箴》以諷,規諫賈后不要因君寵而得意忘形,利慾薰心。賈后看了《女史箴》之後,雖未有什麼痛改前非的變化,但礙於張華的正言規諫,在元康九年以前,一直未敢有太嚴重的僭越之舉。

儘管"賈后雖兇妒,而知敬重華",但她執政的本身卻使得亂政隱患越來越表面化。張華對此表示異議,謀廢賈后遂未能進行。

西晉張華眾所推服,卻深陷泥潭

張華輔政期間,統治階級內部蘊藏著深刻的矛盾和危機。朝野百官大臣,非司馬氏宗室,即賈后親族,或豪門望族。他們不僅各有朋黨,相互傾軋,而且亦各有短長,良莠不齊。面對如此錯綜複雜的政治勢力,張華亦能堅持修德的方式去息事寧人,維持了數年相對穩定的局面,確實是很不容易的。司馬氏宗室諸王,或於中央任職,或出鎮方面。他們仗雍容貴戚,多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張華雖無力改變自武帝以來形成的諸王強盛的局面,但他儘可能做到對諸王敬而遠之,虛授職官,不委重任。

三、張華在輔政期間的最突出的政績

張華在輔政期間的最突出的政績就在於選官任人方面。當時門閥世族極力壟斷和控制選官權,拒寒素於政權之外。

西晉張華眾所推服,卻深陷泥潭

張華出身庶族,對沒有門閥背景的人進仕之路的坎坷不平,頗有切身感受,他之所以能儕身政界,主要是憑藉自己"世無與比"的博物洽聞和卓越的政治才能。正由於此,張華亦重視人材,敢於打破"戶調門選"的用人標準。他"性好人物,誘進不倦,至於窮賤候門之士有一介之善者,便諮嗟稱詠,為之延譽"。張華舉人薦士公允,不囿於門第出身,唯以吏幹文義為準。

但是,張華的種種主觀努力,只能暫時地緩和社會各種矛盾的激化,卻沒有也不可能消除造成這些矛盾的根源:即宗室王勢力強盛,後族外戚擅權亂政,門閥世族奢侈縱慾,恣意聚斂。就在所謂"海內晏然"時,關中地區少數族就頻繁起義,極大地動搖了西晉王朝在這一地區的統治。而且統治階級內部亦危機四伏,大有一觸即發之勢。張華對此是深有認識的。他之所以反對廢黜賈后,就是擔心因此而造成危機的總爆發。但賈后權欲無窮,她時時欲廢非己所生的愍懷太子,打算長期操執朝政。有人極力反對,這一陰謀才遲遲未能實現。而諸王因不滿賈后擅政,也時刻虎視眈眈,覬覦皇位,尋找時機,以求一逞。

元康五年,武庫發生火災,張華就因懷疑是諸王叛亂,而"先命固守,然後救火",致使累代異寶及二百萬人器械一時蕩盡。事後張華說:"武庫火而氐羌反,太子見廢,則四海可知。"預見到太子廢黜將會成為統治階級內亂的總導火索。事實證明他的預見是正確的。

參考文獻:

《史海鉤沉》

《魏晉之際張華傳》

《兩晉歷史人物:張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