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疫情,除了生離死別,我們還看到了什麼?


一場疫情,除了生離死別,我們還看到了什麼?

疫情期間,每天陪媽媽遛彎,總會見到一些不太熟識的叔叔阿姨,寒暄幾句後,就會問到:還沒走啊?這下好好陪你媽吧...,然後接著又會說到:我們家的那個,前幾天走了,這都兩月了,實在待不住,說要憋瘋,這不花幾百塊錢,幾個人拼車走了...

慢慢的,憋不住了、要瘋了...,在朋友圈裡出現的越來越多;慢慢的,大家找到各種方法都走了,有的確實是因為單位催促、工作著急,但還有一部分真的是待不住了,每天在家裡生活雖滋潤,但幾天可以、十幾天也可以,再長點就有點受不了了,父慈子孝的場景也慢慢演變成各種不順眼,時不時的還會和父母鬧鬧彆扭、幹一架...

工作忙的時候,我們總希望有更多的假期,可以回家看看,可是當假期足夠長的時候,許多人卻又受不了這樣日復一日的休閒娛樂、無所事事。

和父母在一起的,被唸叨,亦或嫌棄父母、說有代溝,總之一言不合就要彼此傷害;孩子小的,每天看著淘氣、不聽話的他們,也總有失去耐心,要爆發的那一刻;即使是單身,自己一個人住的,每天自然醒、追劇、吃飯、遊戲...,時間一長也會受不了這樣的自己、這樣的生活...

為什麼我們就越來越在家待不住了呢?起床、一日三餐、睡覺,撇開生活的現實,又有幾個人能夠做到這樣日復一日穩穩地過?

1 空虛無聊越來越成為現代人的代名詞

記得大學的時候,一名專業課老師曾說過:這個社會很浮躁,我希望你們能夠摒棄浮躁,堅守自己,紮實學習和工作...

於是浮躁成為了我對這個現實世界的一次認知,這麼多年過去了,身邊有很努力的人,但大部分人其實都是在人云亦云中活著,你看他們有著光鮮的外表,其實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每天日復一日,有開心的時候,有不開心的時候,有激情的時候,也有頹廢的一面,很少會去思考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只是循環往復的經歷著心情的跌宕起伏。

每天上班下班、每天聚友娛樂、每天把自己安排的滿滿的,活躍在不同人事物之間,害怕停下來、害怕一個人、害怕無所事事。

曾經住宿舍的時候,有一個同事就是這樣,我發現她每天都要約同學、朋友,不約的時候也要在單位待到很晚,偶爾回來的早了,你就看吧,起初還好,一個小時、兩個小時,要是沒有人理她,她就要發瘋,孤獨無聊到一定要拉著人說會兒話。

那時候我就想,她是一個耐不住寂寞的人,她是空虛的,所以需要許多外在的東西來填充那份缺失。

其實不僅她這樣,這個世界我們就看吧,有幾個人能夠忍受住安靜、獨處的時光,有幾個人當工作不在成為主軸、當有了更多空閒時間的時候,能夠遊刃有餘、依舊活得精彩...

空虛無聊,不知道要做什麼,曾經想打的遊戲、吃的零食、追的綜藝...所有都試過一遍之後,獲得的不是充實,反而是愈發不能收拾的壓抑與心情的沒著沒落。

疫情下的百態人生,疫情讓我們看到了,許多人精神世界所缺少的那一角。

是什麼導致了現在的結果,為什麼在物質日益豐富的今時今日,許多東西變浮了、變躁了、變空了呢?

一場疫情,除了生離死別,我們還看到了什麼?

2 走得太快丟了自己的靈魂

當然這其中有著社會大背景的原因,改革開放之後,我們的經濟社會取得了突飛猛進增長,物質文明實現了極大豐富,從過去的吃不飽到今時今日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變化是日新月異的,成果是突出顯著的。

當一個社會把焦點聚焦在建設、物質增長等層面的時候,對精神方面的關懷必然會變少;當一個人把注意力集中到追求車子、房子等物質層面的時候,對個人的綜合發展也就會有所疏忽。

是啊,大城市裡的人們,每天想的是找個好工作、獲得一個好職位,攢出首付,買房買車、賺錢養家;農村的人們,為能夠吃得更好一點、穿得更好一點,蓋一個大房子,或買一個樓房,攢出彩禮錢,為兒子娶妻成家...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不易,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艱辛;我們的社會走得太快了,我們也連帶著被迫快馬加鞭...

記得有一個故事是,一隊科考人員到大森林裡去考察,請了當地的導遊,第一天、第二天行進的很快,可到了第三天,兩名當地人說什麼也不走了,問明原因才知道,原來他們認為,前兩天趕路趕得太快,他們怕自己的靈魂跟不上,所以需要停下來等一等自己的靈魂。

現在的我們不就是這樣嘛,我們有著各種現實、理由需要去奔跑、追逐,某天走著走著驀然回首,竟發覺有點迷失,不知道自己在哪裡、做什麼,開始自我懷疑、有了一絲遺憾。

所有的獲得真的是最終目的嗎?所有的一切真的是有意義的嗎?

就像此次疫情,當大家宅在家裡的時候,想到了什麼?

對那些不幸感染的人來說,或許真的恍然大悟,才發覺每天口裡說的健康竟如此如此的重要,竟一次又一次的被自己漠視,心裡也肯定許下了很多願望,一旦被治癒,我要如何如何,這其中肯定不是賺了大錢、買了房子,必然是那最為寶貴的一個“情”字,父母親情、男女愛情、親子之情...

那些沒有被感染,每天宅在家裡的人,倘若肯用點心的話,它山之石也可以攻玉,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覺得惋惜,不要用那麼多的未知來恐嚇自己,一個人真正需要的真的是少之又少,健康著、努力著、成長著、收穫著...,一顆心安比什麼都重要。

一場疫情,除了生離死別,我們還看到了什麼?


3 停下來等一等自己的靈魂

社會固然有它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就像一個人的成長,總會有磕磕絆絆以及不均衡、不協調,但我們不能把所有的問題都歸結於現實、歸結於無可奈何。現實確實很殘酷,但我們依舊可以進行選擇,選擇穩穩的走,選擇成長為一個愈發健康健全的人,減少生命中的遺憾。

那些在家裡宅不住、被空虛無聊籠罩的人,或許楊絳先生的那句話最合時宜“你遇到的所有問題都是讀書太少,想得太多”。

許多人在家裡宅著真的就是每天被各種泡沫籠罩,除了一日三餐,剩下的時間就是刷朋友圈、看小視頻、追劇玩遊戲了...,當我們把自己的大片時間用在這許多碎片化東西上的時候,看著看著、玩著玩著,那種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無聊的感覺就出來了,這也就是所謂的丟了自己,有點迷失的感覺,因此一天兩天還好,時間長了任誰都受不了。

疫情期間,兩個月的時間,我共讀了12本書,讀得不多,但因為有這12本書的陪伴,沒有出現空虛無聊的感覺,每天時間很慢,慢慢的一日三餐,慢慢的閱讀,陽光下很暖很愜意。

其實,我們生命中的許多問題都源於迷失,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不知道這樣的日復一日有什麼意義...,生命是一個很宏大的課題,生命的意義也是眾說紛紜,然而重要的不是結果,也不是一定要得出一個什麼結論,重要的是我們一直在努力的探索中,一直在認真的走著,儘管會有磕磕絆絆、儘管會有迂迴曲折,但只要在成長著,有著一個前進的方向,並時不時的根據現實去校正一下,就會很心安,就不在迷失。

梁冬曾說過一句話,個人認為非常的好,他說,“覺察你自己,然後把它放下”,當你專心於自己的時候,當你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時候,內心就有了篤定;當你把自己放低,當你不再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時候,就減少了許多憂愁和煩惱,穩穩地、一步一步地走好自己的路。

在這個世界上,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就是,你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要去做什麼,然後被各種聲音所左右著、踟躕著,搖擺中煩惱增多了、迷失了,然後泯然眾人矣...

So 我的建議是先從閱讀做起吧,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好好體驗生命,自己的、書本中的、遇見的、感知的...,當你越來越敏於觀察自己的時候,當你更加用心生活的時候,你也就離自己更近了,路也就找到了,不再孤獨、不再迷茫,穩穩地走好人生這趟旅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