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無人碾壓機高原築壩顯神威


成果頭條 | 天津大學無人碾壓機高原築壩顯神威

*此內容為科轉雲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

成果頭條 | 天津大學無人碾壓機高原築壩顯神威


成果速覽

進退場、前進、後退、錯距……在剛剛復工的我國西部某水電大壩的碾壓填築現場,一群“大塊頭”轟隆隆地走來走去,加班加點地推進著工程建設。而在背後控制這些“大塊頭”的正是天津大學無人駕駛交叉團隊。這些“大塊頭”自3月21日起開始相繼上崗。自21日來,其中的兩臺“大塊頭”已經作業約3000平方米,一次碾壓合格率最高達到99.68%,合格率超過人工平均水平。


成果頭條 | 天津大學無人碾壓機高原築壩顯神威

圖 | 天津大學無人碾壓機高原築壩施工現場


這些大塊頭的碾壓機,並不需要司機駕駛,只需要施工人員在遠程雲平臺下發作業指令。而這些功能,都是由天津大學無人駕駛交叉團隊研發完成的。據悉,該團隊的碾壓作業支持小組在3月14日即積極籌備,啟動遠程視頻支持、雲端操控,開展了大壩生產碾壓現場的遠程技術支持,並用一週的時間成功完成了“疫情之下的無人駕駛第一碾”。
水電站大壩通常建設在高寒高海拔地區,施工條件苦、強度大、標準高。傳統人工駕駛對駕駛員身體傷害大,且碾壓容易出現行車超速、行駛軌跡不精確等問題,影響了大壩填築的質量、效率和安全性。面對高寒高海拔水電建設這個世界級難題,天津大學教授謝輝帶領由該校動力、水利等多學科組成的無人駕駛交叉技術團隊,經過近2年的系統研發,突破了無人系統高集成度機電改裝、高精度智能尋跡控制,以及機群遠程雲監控管理三大核心技術,建立了完全自主的無人駕駛碾壓機群技術體系。團隊中的崔博、宋康兩位青年教師更是帶領研究生技術骨幹,連續駐守地處高原的大壩現場,歷經幾百晝夜的技術迭代優化,最終使無人碾壓技術走出實驗室,在大壩建設現場實現生產應用。這項技術不僅可適用於水電大壩,還可應用於建築、道路、橋樑、隧道等多種建工領域。在疫情期間,無人碾壓作業的開展尤為重要。


成果頭條 | 天津大學無人碾壓機高原築壩顯神威

據悉,天津大學謝輝團隊在無人駕駛技術方面的研究,目前已經形成無人駕駛智能公交、無人駕駛輕型車、無人駕駛叉車等集群研究,並將相應的研究成果與新工科教育教學改革結合起來,為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和實踐能力提供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