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的價值何在?

SIoT智家邦


今年3月4日,國家召開會議,再次強調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一時間,對於“新基建”的各方解讀鋪天蓋地而來。很多評論把“新基建”簡單認定為經濟下行壓力大、要靠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其實不然。這不是簡單的行業投資機會,而是關係到全社會每一個人未來的經濟發展和生活體驗。

首先,認識下“新基建”,她主要包括七大領域: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有專家解讀“新基建”主要“新”在三個方面,一是基礎新,“新基建”更加關注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底層信息技術的應用,帶動智能設備的生產和應用,而傳統基建主要依賴鋼鐵、水泥等;二是作用新,“新基建”不僅本身是新業態、新技術,並且能夠通過數據的收集、計算、模擬、反饋等創造出更多的新市場、新需求;三是模式新,“新基建”可以通過更加豐富的金融手段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投資和運營,優化和改變以往傳統基建僅以政府投資為主的固有模式。

其次,“新基建”用意明顯,就是將信息通信及新能源充電設施作為基礎設施來建設和投入,目的是打破信息通信的帶寬和以及新能源充電的瓶頸,讓信息網絡和新能源可以快速高效隨時隨地獲取。在此基礎上必將帶來信息高科技產業、新能源應用產業的大發展、大繁榮。

因此,“新基建”的價值,不僅僅只是建設過程中創造的經濟增長和就業穩定,更重要的是它們建成之後對整個社會經濟活動帶來的指數級的促進效應。對於更加廣大的、不能直接參與到基建本身過程中從而直接分享經濟利益的人們,我們應該關注的是它們建成之後的機會。


清風慕荷Fleming


新基建的新,是相對於“鐵公基”的老基建而言。由於新冠肺炎引起的經濟衰退,中央和地方政府紛紛出臺經濟刺激計劃,這次和以往不同,主要投資在新基建上。我覺得,新基建投資會比老基建更有價值,主要體現在:

第一,老基建為首的“鐵公基”逐漸飽和。面臨產能過剩,再繼續加碼會造成更大的浪費。

第二,投入在以5G為代表的新型數字化基建項目,可以拉動更廣泛的數字化經濟前進的步伐。在這一波互聯網浪潮中,中國已經縮小了和世界的差距,而這一次的經濟週期,正是趕超的良機。

第三,IOT相關的投資可以加速中國物聯網產業發展,提升效率

第四,關於科技產業技術設備的投資,可以從底層增強中國科技產業實力,夯實產業基礎。尤其是解決中國電子產業“空芯化”的問題

所以,這一次的新基建,具備非常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如果執行得當,中國會在這一輪經濟週期中再次起飛,真正走到世界前列。


Simon叔的商業觀察


狹義的“新基建”主要就是與數字經濟相關的新型基礎設施,這也是2018年底以來中央歷次重要會議明確宣示的範疇。2018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發揮投資關鍵作用,加大製造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提出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兩者結合起來,狹義的“新基建”應該包括5G網絡、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和物聯網。

2、“新義”的理解

關於“新基建”,所謂“新義”的理解指的是體現創新、綠色等新發展理念的科技型基礎設施建設。最典型的是就是下圖中央視提出的“七大領域”,也廣為媒體傳播。

這一定義不僅包含了5G網絡、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關乎數字經濟的部分,而且又加入了特高壓、高鐵、軌道交通和新能源汽車充電樁。

3、廣義的理解

廣義的“新基建”主要是中國信通院等研究機構提出的,而且按照對數字經濟的理解方式進一步分為“數字基礎設施化”和“基礎設施數字化”。這一定義既包括雲、管、邊、端等數字經濟底層基礎,也包含了鐵公基等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改造和升級。

那麼,三個定義哪一個更準確?

一言以蔽之,最準確的理解是“狹義”,但是“新義”和“廣義”定義中包含的更多的部分也在這一輪基礎設施建設考慮之內。下文中的討論主要基於狹義的理解,因為這是中央會議明確了的。至於各路專家媒體出於某種目的願意將更多內容納入“新基建”,乃是各取所需,不妨姑妄聽之。

單靠“新基建”尚不足以大幅拉動宏觀經濟

證券公司都在強調“新基建”對穩投資、穩增長的所謂“巨大”作用。事實上,從不同角度來看,新基建對宏觀經濟而言尚不足以起到大幅拉動的效果。

1、目前所謂的幾十萬億項目其實主體不是“新基建”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22個已經公佈投資計劃的省市自治區,累計公佈了約47萬億的投資金額,與2019年31個省市的計劃投資金額大致相當。但是這其中真正強調“新基建”的主要是上海、江蘇、浙江、山東等省份。而且,在這幾十萬億的投資計劃中,新基建所佔的份額並不如想象的那麼多。

2、債務等問題對擴大投資形成了一定約束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隨著大規模的刺激計劃出臺,一方面經濟高增速得到持續,但另一方面全社會總體債務率(槓桿率)開始不斷上升,累積了較大的潛在風險。所以近幾年三大的攻堅戰的首要任務就是穩住槓桿率水平,同時對房地產、金融等行業進行了整頓。

在這種大背景下,儘管可以適度提高赤字率,但是大規模舉債的空間不大,貨幣政策也不可能達到2008年那一次“大水漫灌”的力度。

3、新基建會促進數字經濟發展,但是對GDP的拉動作用未必明顯

數字經濟對高質量發展、培育新動能意義重大,但是對GDP的拉動作用則未必明顯。主要是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數字經濟發展對線下活動存在一定的替代效應。儘管數字經濟規模發展很快,其中不僅有對線下的替代,也有很多新增部分。但是它畢竟不像前幾次工業革命對純新增投資的大規模拉動那樣顯著,其“創造性破壞”的意味更加濃厚。

二是數字經濟大規模提升了社會總福利、尤其是消費者剩餘,但是很多不體現在GDP上。這方面的研究文獻已經比較多了,一個共同認識是:GDP難以反映數字經濟的貢獻,應該有更好的宏觀指標來衡量數字經濟貢獻。我稱之為數字經濟的“GDP悖論”。例如美國布魯金斯學會今年剛剛發佈的研究報告《如何測度數字經濟價值?》指出,“數字產品通常對用戶免費,因此他們對福祉的貢獻被排除在GDP之外。但是,除了GDP數據以外,我們在世界各地都看到了數字革命帶來的實際好處。”

4、“新基建”對中美科技競爭有較大積極影響

美國各界對5G的重視程度極高,視為中美科技競爭的核心環節,因此華為才會被多次限制、制裁。哈德遜研究所已經發布了多篇報告,強調“美國需要贏得5G主導權”。5G基建的加快推進對華為解困乃至我國未來科技能力提升將發揮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

5、政府的角色可能發生一些變化

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中的角色已經逐步從過去的投資方變為投資動員方,這次在新基建中也許更多的是需求方。

“新基建”對數字經濟發展意義重大

互聯網企業要有“機”、“危”二感

1、“新基建”核心在於增強數據存儲、傳輸和計算能力,既是“補短板”又具有“前瞻性”

一方面,數字經濟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受到網絡速度限制,一些新業態發展受阻,需要“補短板”;另一方面,前期的疫情促進了全社會的“生產生活數字化大培訓”,如果再加上新的基礎設施,會催生更多的市場需求。

2、新的發展階段和業務模式可能來臨,必須引起重視

隨著網速和數據處理能力的不斷提升,目前的業態和業務模式可能發生較大變化。

消費互聯網領域可能迎來“二次升級”。比如新型手機或終端,結合VR、AR的新型遊戲,數字內容領域也可能出現5G時代的“新抖音”。走向產業互聯網的新契機已經來臨。5G對工業互聯網的意義不言而喻,工業專網、網絡切片、生產控制、智能決策等應用可能逐步爆發。還有一個新的“風口”可以稱之為“治理互聯網”。在疫情的衝擊下,政府和社會有效治理的問題再次引起高度重視,數字技術對治理能力的提升作用得到廣泛認可。接下來“智慧治理”可能成為數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設的重點方向。

3、無人駕駛、機器配送等人工智能應用可能率先商業化

無人駕駛的進展一直侷限在“車”,“路”的配合不夠。新基建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車路協同”,再加上充電樁建設,無人駕駛、新能源、網約車的一體化應用機會可能出現。

4、“西數東送”能否成為現實?

工信部曾經設想過“西數東送”戰略,雲計算中心建在氣候優勢明顯、能源價格較低的中西部,將數據輸送到應用市場較大的東部發達地區。但受限於網絡等因素,這一目的未能實現,很多西部數據中心變成了“災備中心”。隨著新基建的推進,固定和無線寬帶網絡速度應該會有大幅提升、時延會明顯降低。再加上未來可能部署在東部的大量邊緣計算中心,中西部數據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可能會進一步提升。

5、數據安全的技術需求將會大幅增加

隨著數據存儲量、傳輸量的不斷增加,安全問題可能不是線性增加而是指數增加。儘管可以通過法律法規加以管理,但是技術仍是解決安全問題的關鍵所在。

6、數據治理規則會同步推進,包容創新、發展硬道理的原則如不能體現,將事倍功半

推動數字經濟發展逼近要靠“新基建”的硬件,也要靠數據治理的“軟件”加以配合,否則事倍功半。目前有兩個有利條件,一是穩增長需要數字經濟快速發展,二是疫情期間數字經濟的巨大作用成為共識。政府部門應該認識到並積極推進包容性治理。

7、新發展意味著新挑戰者可能出現,大企業要有“二次創業”精神才能不被顛覆

年初去世的哈佛商學院教授、管理學大師克里斯藤森畢生都在思考:為什麼一些大型龍頭企業會被顛覆?在新基建可能引發數字經濟新發展階段來臨之際,互聯網龍頭企業都應該對未來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有所警惕,也許,顛覆者就在未來幾年產生。


手可摘星辰962464


在於又一次科技革命,讓未來技術領先一代


原生體X


基礎實用性更強,益於生活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