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敬騰的《微光》,有不一樣的希望力量


蕭敬騰的《微光》,有不一樣的希望力量


在《歌手當打之年》的舞臺上,蕭敬騰還在“夾帶”自己的“私心”。

之所以說“還夾帶”,是因為繼上一場的《好的 晚安》之後,蕭敬騰本場又祭出心頭好《微光》。二者如出一轍,皆來自同一檔原創作品選拔節目《這!就是原創》。比起鄧見超的《好的 晚安》,《微光》來得更加“純粹”——當時,原曲演唱者袁野夕不僅以這一首歌驚豔了蕭敬騰,此後還成為他戰隊旗下的一員愛將。

一方面是喜愛,另一方面更多的是對原創音樂的尊重。一直以來,蕭敬騰毫不吝嗇自己對創作音樂人的喜愛,曾在不同場合表示過對後輩的支持、鼓勵和力挺。即便到了《歌手》這樣的競演型舞臺,他都在身體力行地證明這一點,而非只是口頭說說而已。比起所謂的勝負、排名或得失,他更在意的是如何更多地將優秀的原創音樂推廣到大家面前。來到《歌手》的舞臺,蕭敬騰曾承諾《好的 晚安》和《微光》是他一定要唱的歌,現如今他全部兌現。

蕭敬騰的《微光》,有不一樣的希望力量


《微光》是一首歌如其名的作品,袁野夕創作之時帶入了自己的諸多感受,把身處不明朗期間的困惑、未知乃至壓抑全都融合其中,但即使困難也不放棄一點點光亮的希望,衝破了前面的障礙,最終噴湧而出,爆發並昇華為生命的美。

不同於袁野夕的柔美力量,蕭敬騰的處境和演繹有了完全不一樣的展示。袁野夕的抒發更多基於自身,而蕭敬騰的詮釋形象更像一個助力者,去為袁野夕們的光亮再添一把火把。蕭敬騰的《微光》,極大地保留了原作的絃樂處理和框架,但在調性的傳達上更加沉緩。

蕭敬騰的《微光》,有不一樣的希望力量


歌曲一開始,蕭敬騰就在展示一種不凡的力量,採用古印度的沙樂琴打頭,用這種北印度古典音樂最流行的樂器打造出一片遼闊又神秘的境地,如同進行一段充滿考驗的旅程,又似乎是開啟一次未知的冒險,跟袁野夕那種太空般的聽感有了明顯的差別。同樣是絃樂作為全曲的精髓所在,但蕭敬騰的《微光》一改原作的飄渺、輕盈和夢境,而是運用了極大段落的鼓聲在其中。比起絃樂的迫切感,鼓聲的氛圍來得更加充沛,不再是拉動心絃,進而採取了一種近乎於共振的方式。

在唱法和情感的處理上,蕭敬騰是厚積薄發的狂野,用主歌敘述畫面,副歌表達心境。主歌部分,蕭敬騰不刻意隱藏氣息,給了它們一定的空間,配合著無限迴盪的器樂,一同營造出宏大的場景。

蕭敬騰的《微光》,有不一樣的希望力量


真正精髓的,還屬副歌部分,蕭敬騰用搖滾唱腔釋放了所有積累的力量,張力十足又不刻意炫耀技巧,一切都在剛剛好的範圍之內。主歌和副歌之間的落差,是這首歌曲內核和情緒的結合,蕭敬騰經過自我的理解之後,唱出了自己對於生命、希望和夢想的追求。“血液都滾燙 凝聚力量 衝破圍牆”,成就了整首歌的精髓,渺小的微光在這一刻得到匯聚,從而衝破束縛和想象,有了無盡的光輝和力量。最後一分來鍾,配合著燈光,蕭敬騰的輕重處理、急緩切換都遊刃有餘,可謂“節奏剛剛好”,讓這束光變得更加堅定。

身為“助力者”的角色,蕭敬騰讓其他的創作人看了另一股光亮。在原創音樂的漫長道路上,他將來還會做很多類似的事情,跟大家一起奔跑,追著那微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