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活”小店經濟,政策要更有針對性

微調查 本報記者 王麗娟

夜色漸濃,位於北京西長安街沿線的五棵松華熙LIVE休閒廣場上的彩燈亮了起來。三個多月來,為了抗擊疫情,人們自覺隔離在家,昔日繁華熱鬧的商業街空無一人,路邊小店大門緊鎖,所有休閒娛樂都按下了暫停鍵。隨著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勝利,復工復產率的逐漸提升,餐飲業、服裝店、理髮店等流通服務行業也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開始恢復營業。

五棵松華熙LIVE所有商戶是在三月中旬開始正常營業。記者看到,恢復營業後吸引了不少周邊的居民,有幾個餐廳裡上座率較高,一些體驗店也有不少人進進出出。“恢復營業後周末的客流量能趕上疫情前平日客流量的一半。”一位經營著路邊小吃店的商家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因為客流量還沒有恢復,她的小吃店只留下了一位員工幫忙看店,其他員工在疫情期間都已辭退。

“能堅持下來已經很不容易,開不了門的也不少。”她一邊為客人打包小吃一邊跟記者指了指不遠處幾個空出來的攤位說。

五棵松華熙LIVE是北京西部夜間經濟繁榮的標誌性場所,也是北京首批4個“夜京城”地標之一。這裡憑藉著疫情前的高人氣已經開始恢復,但是也有很多疫情前熱鬧的街道還很冷清,很多飯店還沒有恢復堂食,理髮店開著門卻並沒有人光顧。甚至有一些小店沒撐過疫情,已經貼出了“低價轉讓”的字條。

在太原開了多年牙科診所的楊先生最近在朋友圈發出了轉讓診所的消息。疫情前他擁有兩家診所,現在他三個月沒有開業,已經承受不起房租和員工工資。儘管他也試圖轉型,在一直播平臺做一些牙齒的保健知識講座和相關諮詢,但是目前還沒有任何收入,不得已,他只能先轉讓一間診所,消減一部分負擔。“現在這個時候想轉讓也難,根本沒人願意接收。”

小店經濟抗風險能力比較弱,受疫情影響最大。即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服務為主的小店也無法提供“無接觸”服務,而且人們對疫情的畏懼心理在一定時期內還會存在,也不會立刻就恢復消費,因此小店的復工復產困難更多。商務部消費促進司負責人王斌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導致中國近6000萬小店面臨經營困難。

因此,近期我國多次出臺優惠政策支持小店發展。例如在一定時期內取得的收入免徵增值稅、虧損結轉年限由5年延長到8年、階段性減免企業社保費等。

對於政府的這些扶持措施,在南京經營一家餐館的唐先生對記者表示,能夠感受到政府的暖意,但是還沒有收到相關部門關於減稅降費實施細則的通知,而且與房租、員工工資這些“硬”成本相比,稅費的支出並不是目前最重要的問題。“我們是上週接到可以恢復營業的通知。”他告訴記者,但實際上開業後也沒什麼客人,還得支付員工工資,還不如不開業。現在他最大的問題還是資金鍊斷裂。

“銀行門檻高,利息高,我們這些小店很難拿到貸款,成本也太高。”當被問及如何應對資金問題時唐先生這樣說。向親朋好友借錢、向民間借貸公司借貸是他的應對方式。

開牙科診所的楊先生也表示當務之急是解決資金問題。“減免稅收對我們來說確實是好事,但是沒有收入哪來的稅收?現在最關鍵的是讓我們這些小店活著。”

“小店經濟”是經濟社會的“毛細血管”,如果出現問題,不僅影響到老百姓的生活,也會影響到社會消費的增長,因此,讓其健康運行對於恢復經濟社會的正常運轉至關重要。但是由於小店的數量眾多,經營情況又千差萬別,短期內扶持政策很難覆蓋到,而且從此次調查的情況看來,目前已經出臺的普惠性政策能到起的扶持效果也有限。

因此,要想盡快恢復小店經濟的“元氣”,還需要真正瞭解小店經營中的困難,分行業出臺一些有針對性的措施,儘量減少小店的非經營性支出,全力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

此外,在營商環境方面還要進一步改善。小店經營者因量小勢單,往往缺少話語權,甚至也習慣了自生自滅,很多時候不僅不主動了解政策,享受政策紅利,甚至都不願意和政府打交道,這種態度既不利於營造“親清”的政商關係,也不利於小店經濟的發展。因此,在扶持小店經濟方面,政府還應該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用實際行動轉變小店經營者的觀念,為小店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營商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