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考研教育學複習:學習的建構理論

據小編了解,已有多個省份宣佈4月中旬左右開學。開學後有可能會在週末補課,對2020考研複習有些影響。希望大家珍惜時間,在家上課之餘,不要忘記2021考研複習!文都考研小編為大家帶來了

2021教育學考研複習:學習的建構理論,一起看看吧。

2021考研教育學複習:學習的建構理論

(一)建構理論的思想淵源與理論取向

1.思想淵源:建構主義是 學習理論中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以後的進一步發展。在皮亞傑和早期布魯納的思想中已經有了建構的思想,從70年代末,維果斯基的思想對建構主義思想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皮亞傑在討論認識發生、發展時就曾提到建構問題,他認為學習的過程就是認知結構不斷變化和重新組織的過程,而人的認知結構始終處於變化與建構之中,環境和個體特徵是影響它的兩個決定性因素,而建構的基本心理機制就是同化和順應(或稱雙重建構)。所謂同化就是個體在感受到刺激時,把它納入到頭腦的認知結構中,使其成為自身的一部分。所謂順應就是指有機體調節自己的內部結構以適應特定刺激情境的過程。

2021考研教育學複習:學習的建構理論

布魯納的建構思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對客觀世界表徵形式的不同,討論了不同時期的兒童如何對客觀世界進行建構。二是通過討論學科結構、知識結構和認知結構,闡明瞭認知結構的來源和知識建構的問題。

以皮亞傑和布魯納為代表的認知主義學習觀主要在於解釋如何使客觀的知識結構通過個體與之交互作用,而內化為主體的認知結構,這和建構主義更加強調知識的主觀性的觀點還是有區別的。

20世紀70年代,維果斯基的理論介紹到美國以後,對現代建構主義思想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維果斯基認為,心理的發展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過程,一是天然的、自然的發展過程,即心理的種系發展過程,它是隨著年齡而逐漸發展的;二是歷史文化的發展過程,即心理的“人化”過程,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活動、社會交往在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發展中具有突出的作用。他認為,人的發展的過程主要是一個歷史的、文化的發展的過程,人在接受歷史文化的發展過程中,這種歷史文化也改變著人的心理。而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的發展最初來自於外部,來自於藉助物質或物質化的外部操作,經過內化才形成了以智力活動為特徵的高級心理機能,這種內化不僅可以通過教學實現,通過日常生活、遊戲和勞動也能夠實現這種內化。另一方面,內在的智力也可以外化為外部的、實際的動作。內化和外化的橋樑,便是人的活動。所有哲學都對當今的建構主義者有很大影響。

2.理論取向:當今的建構主義者主張,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對於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確實由每個人自己決定的,他們更關注如何以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基礎來建構知識,強調學習的生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

建構主義本身並不是一種學習理論流派,而是一種理論思潮,並且目前正處在發展過程中,尚未達成一致意見,存在不同取向,對教育實踐具有一定影響的主要有以下四種理論:

(1)激進建構主義

這是在皮亞傑思想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建構主義,以馮.格拉塞斯菲爾德和斯特菲為典型代表。激進建構主義有兩條基本原則:知識不是通過感覺或交流而被個體被動地接受的,而是由認知主體積極建構的;知識的功能是適應自己的經驗世界,幫助自己的經驗世界,而不只是對某一客觀存在的現實的發現。

(2)社會建構主義

這是以維果斯基的理論為基礎的建構主義,以鮑爾斯菲爾德和庫伯為代表。他們認為,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對每個認識世界的個體來說是共通的。另外,他們也認為學習是個體建構自己的知識和理解的過程。

(3)社會文化取向

這種傾向於社會建構主義很相似,也受維果斯基的影響,也把學習看成是建構的過程,關注學習的社會性。但他由於後者有所不同:他認為心理活動是與一定的文化、歷史和風俗習慣背景密切聯繫的。知識與學習都存在於一定的文化背景中,所以它著重研究不同文化、不同時代和不同情境下個體的學習和問題解決等活動的差別。

(4)信息加工建構主義

在學習理論學派中,信息加工並不屬於嚴格的建構主義,信息加工的建構主義比信息加工理論前進了一步。強調外部信息與已有信息之間存在雙向的、反覆的相互作用。新經驗意義的獲得要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從而超越所給的信息。而原有經驗又會在此過程中被調整或改造,但又不認為就是完全的適應新經驗,完全被動被改造,所以信息加工建構主義也往往被稱為“溫和的建構主義”。其代表有:斯皮諾等人的認知靈活性理論。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

建構主義的興起是教育心理學和學習理論領域正在發生的一場革命。

建構主義學習論是學習理論從行為主義到認知主義以後的進一步發展。行為主義的基本主張是:客觀主義--分析人類行為的關鍵是對外部事件的考察;環境主義--環境是決定人類行為的最重要因素;強化--人們行為的結果影響著後繼的行為。反映在教學上,認為學習就是通過強化建立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及形成連鎖,教育者的目標就是在於傳遞客觀世界的知識,學習者的目標就是在這個傳遞過程中達到教育者所確定的目標,得到與教育者相同的理解。他們忽視了知識傳遞過程中學生的理解及心理過程。

2021考研教育學複習:學習的建構理論

認知主義者,如信息加工論,基本上還是採用了客觀主義傳統,認為世界是由客觀實體、客觀實體的特徵及客觀事物之間的關係構成的。與行為主義不同之處在於強調學習者內部的認知過程,教學的目標在於幫助學習者習得這些事物及其特徵,使外界客觀事物(知識及其結構)內化為其內部的認知結構

建構主義是認知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在皮亞傑和布魯納的思想中已經有了建構的思想:

皮亞傑在討論認識發生、發展時就曾提到建構問題,他認為學習的過程就是認知結構不斷變化和重新組織的過程,而人的認知結構始終處於變化與建構之中,環境和個體特徵是影響它的兩個決定性因素,而建構的基本心理機制就是同化和順應(或稱雙重建構)。所謂同化就是個體在感受到刺激時,把它納入到頭腦的認知結構中,使其成為自身的一部分。所謂順應就是指有機體調節自己的內部結構以適應特定刺激情境的過程。

布魯納的建構思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對客觀世界表徵形式的不同,討論了不同時期的兒童如何對客觀世界進行建構。布魯納認為,兒童表徵系統的發展依次為動作表徵、意象表徵和符號表徵,它們順序發展,相互作用,但彼此不能替代;二是通過討論學科結構、知識結構和認知結構,闡明瞭認知結構的來源和知識建構的問題。

以皮亞傑和布魯納為代表的認知主義學習觀主要在於解釋如何使客觀的知識結構通過個體與之交互作用,而內化為主體的認知結構,這和建構主義更加強調知識的主觀性的觀點還是有區別的。

20世紀70年代,維果斯基的理論介紹到美國以後,對現代建構主義思想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1.知識觀

認為知識不是對現實的準確表徵,它只是一種理解,一種假設,它並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相反,它會隨著人類的進步而不斷地被“革命”掉,並隨著出現新的假設。

對知識的意義,認知心理學強調知識是對客觀世界的描述,具有客觀性,而建構主義強調的是人類知識的主觀性,他們認為,人類知識只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解釋、一種假設,並不是對客觀現實的準確表徵,它不是最終的答案,而是會隨著人類認識的進步而不斷地被新的解釋和假設所推翻、所取代的。人類知識有著高度的不確定性、相對性。學生的書本知識就是一種對現實世界較為可靠的假設,而不是最可靠的解釋。

對知識的應用,認知心理學強調的是應用的普遍性,而建構主義則強調應用的情境性,人面臨現實問題時,不可能僅靠提取已有的知識就能解決好問題,而是需要針對具體情境中的具體問題對已有的知識進行改組、重組甚至創造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建構主義的知識觀儘管不免過於激進,但它向傳統的教學和理論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值得我們深思。按照這種觀點,科學知識包含真理性,但不是絕對正確的答案,它只是對現實一種更可能正確的解釋。而且,更重要的是,這些知識在被個體接受前,對個體而言毫無權威可言,不能用科學家、教師、課本來壓服學生。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構來完成。所以學習知識不能滿足於教條式的掌握,而是需要不斷深化,把握它在具體情境中的複雜變化。

2.學習觀

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有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建構主義則把教師看成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合作者。建構主義認為,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到學生的簡單的轉移或傳遞,而是在師生共同的活動中,教師通過提供幫助和支持,使學生主動地建構自己知識經驗的過程,這種建構是任何人所不能代替的。

3.教學觀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是信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學習者並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

認為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教師不簡單是知識的呈現者,他應該重視學生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傾聽他們的看法,需要與學生共同探討,並在此過程中相互交流和質疑,瞭解彼此的想法。

教學不是簡單地由教師把他所知道的信息告訴學生,不是一種簡單的信息呈現,而要重視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要重視學生對各種現象的理解,要傾聽學生的意見,引導學生對知識的處理和轉換,引導學生對知識的應用。

以上就是2021教育學考研複習:學習的建構理論。更多2021教育學考研複習知識點,持續更新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