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考研教育學複習:學習的認知理論

據小編了解,已有多個省份宣佈4月中旬左右開學。開學後有可能會在週末補課,對2020考研複習有些影響。希望大家珍惜時間,在家上課之餘,不要忘記2021考研複習!文都考研小編為大家帶來了

2021教育學考研複習:學習的認知理論,一起看看吧。

2021考研教育學複習:學習的認知理論

(一)早期的認知學習理論

認知學習理論包括格式塔心理學的早期研究和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格式塔心理學是產生於德國的一種心理學流派,被譽為現代認知心理學的先驅。現代認知心理學具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以理論的角度對學習所進行的研究,可以皮亞傑、布魯納、奧蘇伯爾的理論為代表;一是以現代信息加工論的研究為代表,主要介紹加涅的學習的信息加工模式。

1格式塔學派的完形--頓悟說

格式塔心理學是產生於德國的一種心理學流派,被譽為現代認知心理學的先驅。現代認知心理學具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以理論的角度對學習所進行的研究,可以皮亞傑、布魯納、奧蘇伯爾的理論為代表;一是以現代信息加工論的研究為代表,主要介紹加涅的學習的信息加工模式。

代表人物是:苛勒、考夫卡、魏特海墨

基本觀點:

(1)學習是通過頓悟過程實現的。學習是一個頓悟的過程,是個體利用自身的智慧與理解力對情景與自身關係的頓悟,而不是嘗試錯誤的過程。頓悟往往跟隨在一個階段的嘗試與錯誤之後發生。

(2)學習的實質是在主體內部構造完型的。格式塔心理學既反對行為主義,也反對結構主義,認為行為處在一個整體當中,其各個部分是動態的、相互聯繫的,整體不是由個別部分拼湊而成的,提出了“整體不等於個部分之和,而大於個部分之和”的著名論斷。

(3)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繫不是直接的,而需以意識為中介。格式塔認為他們的關係是間接的,是以意識為中介的,用公式表示的話是三項式,即:S-O-R;而後者的理解是直接的,不存在意識的中介作用,其公式是一個二項式,即:S-R。苛勒的實驗內容:

在苛勒的實驗中,著名的有“疊箱實驗”、“接竹竿實驗”。在接竹竿實驗中,苛勒將黑猩猩關在一個籠子裡面,籠子裡有兩根能夠接起來的竹竿,在籠子外面放有香蕉。黑猩猩要想得到香蕉,就必須把這兩根竹竿接起來。黑猩猩被關在籠子裡面之後,它先用手去夠香蕉,用一根竹竿夠香蕉,經過這樣的嘗試之後,黑猩猩不能得到香蕉,這時黑猩猩就會停下來,看看外面的香蕉(目標物),把兩根竹竿在手裡擺弄,偶然地使兩根竹竿接了起來,它就會很快地用接起來的竹竿去得到食物。黑猩猩很高興自己的“發明”,不斷重複著這一獲得香蕉的方式。

2021考研教育學複習:學習的認知理論

評價:作為現代認知心理學先驅的格式塔心理學是在批判構造主義、行為主義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他們看到了這些學派的還原主義、機械主義的不足,從而把研究的對象確定為知覺、思維等心理現象上,主張研究意識,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為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提供了心理學的來源。

格式塔學派關於學習的研究主要是針對桑代克和行為主義的觀點提出來的,在某種程度上糾正了他們的簡單化、機械化的錯誤,並選用靈長類動物作為主要實驗研究對象,這更接近於人類的學習,但它們企圖用頓悟說完全解說人類的學習,也是不妥當的。同樣,他們否認嘗試錯誤的學習形式,過分誇大頓悟學習的作用與意義,也不符合學習的實際。

2.托爾曼的認知--目的說基本內容

托爾曼(E.C,Tolman)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曾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托爾曼認為自己是一名行為主義者。他堅持主張理論要用完全客觀的方法檢驗。然而許多人認為他是研究動物學習行為最有影響的認知主義者。受格式塔學派的影響,他強調行為的整體性。他認為整體行為是指向一定目的的,而有機體對環境的認知是達到目的的手段。他不同意把情境(刺激)與反應之間看成是直接的聯繫,即S--R。他提出“中介變量”的概念,認為中介變量是介於實驗變量和行為變量之間並把二者聯繫起來的因素。具體說,中介變量就是心理過程,由心理過程把刺激與反應聯結起來。因此S--R的公式應S--O--R,O即代表中介變量。他的學習理論就是從上述觀點出發,通過對動物學習行為全過程的考察而提出的。

基本內容:

(1)學習是有目的,是期待的獲得。托爾曼認為動物學習是有目的的,他認為學習就是期望的獲得。所以學習是有目的的,不是盲目的行為。

(2)學習是對完形的認知,是形成認知地圖。托爾曼認為,有機體在達到目的的過程中,會遇到各式各樣的環境條件。個體只有認知這些環境條件,才能克服困難,到達目的。學習不是簡單地、機械的形成運動反映,而是學習達到目的的符號,形成“認知地圖”。所謂認知地圖是動物在頭腦中形成的對環境的綜合表象,包括路線、方向、距離,甚至時間關係等信息。這是個較模糊的概念。

2021考研教育學複習:學習的認知理論

評價:(1)托爾曼重視行為的整體性、目的性,提出中介變量的概念,重視在刺激與反應之間 的心理過程,強調認知、目的、期望等在學習中的最用,是個進步,應給予肯定。

(2) 托爾曼理論中的一些術語,如“認知地圖”沒有明確地界定;對人類的學習與動物的學習也沒有從本質上進行區分因而是機械注意的,這使得他的理論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合理的體系。

3早期認知學習理論的啟示

(1)格式塔學習理論強調整體觀和知覺經驗組織的作用,關切知覺和認知的過程。這對美國流行的刺激--反應聯想主義來說是適當的解毒劑和挑戰,具有積極的意義,啟迪了後來的認知派學習理論家們。

(2)托爾曼提出的認知學習理論和內部強化理論對現代的認知學習理論的發展有一定的貢獻。

(二).布魯納的認知--發現說

布魯納(J. S. Bluner ,1915- )是當代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發現學習的倡導者,強調學科結構在學生認知結構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從認知心理學的觀點出發,對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及教學等方面進行了全面闡述。

1認知學習觀

(1)學習的實質是主動的形成認知結構。

學習者主動獲取知識,並通過把新獲得的知識和已有的認知結構聯繫起來,積極地建構其知識體系。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本質不是被動地形成刺激-反應的聯結,而是使學生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獲取知識,學習者通過把新獲得信息和已有的認知結構聯繫起來,進而積極地構成他的知識體系。

(2)學習包括知識的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這三個過程幾乎是同時發生的。

學習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學習活動首先是新知識的獲得過程,這種新知識可能是學生以前知識的精煉,或者和學生以前的知識相違背。不管新舊知識的關係如何,通過新知識的獲得都會使已有的知識進一步提高。學習涉及到知識的轉化,通過轉化,以不同的方式把新獲得的知識轉化為另外的形式,以適應新的任務,從而學到更多的知識。評價是對知識轉化的一種檢查,通過評價,可以核對我們處理知識的方法是否適合新的任務,運用得是否合理。因此,知識的評價通常包含對知識合理性進行判斷。布魯納認為,教師在幫助學生進行評價中常常具有決定性作用。

而學生在學習任何一門學科時,總是由一系列情節組成的,每一個情節(或一個事件)總是涉及到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由此可見,學生並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主動的信息加工者。

2.結構教學觀

(1)教學的目的在於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

布魯納強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強調認知結構的重要性。在教學的觀點中,他主張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對學科結構的一般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就是指一門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的態度和方法。布魯納很重視學科結構的教學,把學科的基本結構放在設計課程和編寫教材的中心地位,成為教學的中心。

(2)掌握學科基本結構的教學原則:

布魯納提出了四條教學的原則:

動機原則:所有學生都有內在的學習願望,內部動機是維持學習的基本動力;他認為兒童具有三種最基本的內在動機:第一,好奇的內驅力(求知慾)。這種內驅力是天生的,是種族生存所必需的。第二,勝任的內驅力(成就感)。兒童總是對能夠勝任的活動保持興趣,並且越來越感興趣,他們總是在自動改造環境和順利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贏得真正的滿足。第三,互惠的內驅力(人與人之間和睦共處的需要)。人總有一種與人和睦相處的需要,這種動機在學習過程中同樣是重要的。

結構原則:為所學生易理解教材的一般結構,教師必須採取最 佳的知識結構進行傳授;布魯納通過對兒童認知發展的研究發現,人有三種表徵系統,這三種表徵系統也是人成功地理解知識的手段。即動作表象、圖像表象、符號再現表象。

程序原則:教學就是引導學生通過一系列有條不紊的陳述一個問題或大量知識的結構,以提高他們對所學知識的掌握、轉化和遷移能力。通常每門學科都存在著各種不同的序列,它們對於學習者來說,有難有易,不存在對所有學習者都適用的唯一序列。而且在特定的條件下,任何具體的序列總是取決於許多不同的因素,包括過去所學的知識、智力發展的階段、材料的性質和個別差異等,因此,安排序列必須考慮兒童智力發展的歷程,考慮學生處理信息能力的侷限性。

強化原則:教學規定適合的強化時間和步調是學習成功的重要一環。這種反饋對學生的學習起著強化作用。因此,教學規定適當的強化時間和步調是學習成功的重要一環。同時布魯納也認為,教學是一種暫時狀態,其目的是促進學生的自我學習,學習者不能老是依賴教師的強化,必須逐漸地形成自我矯正的能力。

3.發現學習

布魯納認為“發現是教育兒童的主要手段”,學生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的最好方法是發現法。發現就是“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形式。”學生獲得的知識儘管都是人類已經知曉的事物,但如果這些知識是依靠學生自己的力量引發出來的,那麼對學生來說仍然是一種“發現”。為此,教學不應當使學生處於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狀態,而應讓“學生自己把事物整理就緒,使自己成為發現者。”

步驟:(1)提出和明確使學生感興趣的問題; (2)使學生對問題體驗到某種程度的不確定性;(3)提供解決問題的各種假設;(4)協助學生蒐集和組織可用於作結論的資料;(5)組織學生審查有關資料,得出應有的結論;(6)引導學生運用分析思維去驗證結論,最終使問題得到解決。

總之,學生是發現學習的主動者,教師的作用在於:(1)鼓勵學生有發現的自信心;(2)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3)幫助學生尋找新問題與已知知識的聯繫;(4)訓練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5)協助學生進行自我評價;(6)啟發學生進行對比。

發現學習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及探索未知事物的興趣,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內部動機和學習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自由迴旋的餘地,並有利於學生批判性、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但他也有侷限,忽視了學生學習的特點和本意;對發現學習的界定缺乏科學性和嚴密性,而且比較浪費時間。

(三).奧蘇伯爾的有意義接受說

奧蘇伯爾根據學習進行的方式,把學習分為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又根據學習材料和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的關係把學習分為機械學習和意義學習,並認為學生的學習主要是有意義的接受學習。

1有意義學習的實質和條件

(1)有意義學習的實質:有意義學習就是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繫。實質性聯繫指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是非字面的,是建立在具有邏輯關係基礎上的聯繫,是一種內在的聯繫;非人為的聯繫指這種聯繫不是任意的、或人為強加的,是新知識和原有的認知結構中的有關觀念建立的某種合理的或邏輯基礎上的聯繫

(2)影響有意義學習的條件:

外部條件為學習材料本身的性質 。內部條件為學習者自身的因素。

從客觀條件看,意義學習的材料本身要有邏輯意義,在學生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其學習能力範圍之內的,符合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徵和知識水平,學生可以通過理解去獲得知識所具有的意義。

從主觀條件看,首先,學習者要有主動學習的傾向。學生必須想要通過理解、通過新、舊知識之間的相互作用去獲得這些知識,而不是隻想死記硬背。

其次,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具有適當的知識,以便與新知識進行聯繫。這是理解新知識、使新、舊知識產生相互作用或同化作用的重要基礎。對於一個具有邏輯意義的新知識,如果學生認知結構中沒有相應的舊知識或適當觀念,要想掌握這種新知識實際也是不可能的;

最後,學習者必須積極主動的使這新知識與已有的舊知識發生聯繫。加強對新知識的理解,這種相互作用越是充分,越有利於掌握新知識,使新知識獲得實際的意義,也就是使其具有個人的心理意義,把外在的知識變成學生自己的知識。

2.認知同化理論與先行組織者策略

(1)認知同化理論觀點的核心是:學生能否習得新信息,主要取決於他們認知結構中已有的有關概念。有意義學習是通過新信息與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的有關觀念相互作用才得以發生的。這種相互作用的結果導致了新舊知識的意義的同化。

(2)先行組織策略:奧蘇伯爾認為,影響接受學習的關鍵因素是認知結構中起固定作用的觀念的可利用性。為此,他提出了先行組織者的教學策略,即先於學習任務本身呈現一種引導性材料,它要比學習任務本身有較高的抽象、概括水平和綜合水平,並能清晰地與認知結構中原有的觀念和新的學習任務關聯。通過呈現“組織者”,給學習者已知的東西與需要知道的東西之間架設一道知識之橋,使他們更有效地學習新材料。

3.接受學習的界定及評價

奧蘇伯爾認為,接受學習不同於發現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習者接受事物意義的學習。接受學習也是概念同化過程,是課堂學習的主要形式。

在接受學習中,教師所呈現的新知識大多數都是現成的、已有定論的、科學的基礎知識,包括一些抽象的概念、命題、規則等,學生主要通過利用和這些新知識有關的、認知結構中已經具有的舊知識去同化它們,通過這種同化或稱相互作用去理解新知識的意義。

因此,他認為,接受學習適合於年齡較大,有較豐富的知識和經驗的人。所學內容大多是現成的,已有定論的、科學的基礎知識,通過教科書或教師的講述,用定義的方式,直接向學習者呈現。

學習者接受知識的心理:在認知結構中找到能同化新知識 有關概念;找到新知識與起固定作用的觀念的相同點;找到新舊知識的不同點。

評價:這種方法在實際工作中大量採用,它近乎傳統教學,在教抽象關係時可能更有效,它給學生提供好的方法幫助他們保持重要的信息。

(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學習理論

加涅是20世紀最有影響的著名教育心理學家之一。在論述學習的類型和結果時認為,學習是一個有始有終的過程,這些過程可以分為若干階段,每個階段需要不同的信息加工。在各加工階段發生的事情,稱為學習的事件,主要表現為學生的內部過程。與此相應,教學過程要依據學生的內部加工過程,又要對學習過程發生影響。因此,教學階段應該與學習階段相吻合。在每一教學過程發生的事情稱為教學的事件,是學習的外部條件,教學就是由教師安排和控制這些外部條件構成的。教學的藝術就在於使學習階段與教學事件相匹配。

1.學習的信息加工模式

加涅提出的學習模式是依據電子計算機工作的原理,並結合人對信息加工的特點提出來的,信息加工的學習模式由三大系統構成的,即信息的三級加工系統、執行控制系統和期望系統,它主要用來說明人的學習的結構和過程。對於理解人類的學習,理解教學和教學過程都具有重要意義,而且,依據這一基本的學習過程和模式,對於如何安排教學以及進行教學設計都具有極大的應用價值。2.學習階段及教學設計

加涅認為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信息加工的過程,學習是學生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學習過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構成的,主要表現為內部過程,而這種內部過程與構成教學的外部事件是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通過教學和教學設計就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習事件的發生,促進學生的內部過程。那麼學習事件和教學事件如何一一對應呢?為了進行分析,加涅把學習過程分為八個階段,教學設計與之一一對應:

(1)動機階段

有效的學習必須要有學習動機,這是整個學習的開始階段,因此在教學中,首先要考慮的是激發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誘因動機,即學生力圖達到某種目的的動機。這種動機是藉助學生內心的期望產生的。

在一階段的教學時間則是:在學生自己沒有產生學習動機時,幫助學生確立學習動機,形成學習期望。理想的期望需要學生自己領會形成,教師為了幫助學生能做的只是告訴學生學習要達到的目標。

(2)領會階段

有了學習動機的學生,首先必須接受刺激,即必須注意與學習有關的刺激,而無視其他刺激。當學生把所注意的刺激特徵從其他刺激中分化出來時,這些刺激特徵就被進行知覺編碼,貯存在短時記憶中。這個過程就是選擇行知覺。

這一階段,教學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有效地進行選擇行知覺,也就是注意到該注意的學習內容。教師可以採用各種手段,如改變講話的聲調、運用手勢動作等。

(3)習得階段

當學生注意或知覺外部情境之後,學生就可獲得知識。而習得階段涉及的是對新獲得的刺激進行直接編碼後貯存在短時記憶裡,然後把他們再進一步編碼加工後轉入到長時記憶中。

所謂的編碼過程,就是把知覺到的信息轉化為一種最容易貯存的形式的過程。

在習得階段,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給學生提供各種編碼程序,鼓勵學生選擇最 佳的編碼方式。

(4)保持階段

學生習得的信息經過複述、強化後,以語義編碼的形式進入長時記憶的貯存階段。對長時記憶,人類至今瞭解不多,但有幾點是清楚的:第一,長時記憶裡的信息,其強度並不隨時間的進程而減弱,如老人的回憶;第二,有些信息長期不用會消退;第三,記憶貯存可能會受干擾的影響,如新舊相似信息的混淆。

在教學上,教師主要是避免相似的刺激同時出現,減少干擾的可能性。

(5)回憶階段

學生習得的信息要通過作業表現出來,信息的提取是其中必須的一環。

教師可以利用各種方式是學生得到提取線索,但最重要的是指導學生,使他們為自己提供線索,從而成為獨立的學習者。所以在教學設計上最重要的是強化信息的保持,使學生掌握為自己提供線索的策略。

(6)概括階段

學生提取信息的過程並不始終是在與最初學習信息時相同的情境中進行。同時,教師也總是希望學生能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各種類似的情境中去,以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因此,學習過程必然有一個概括的階段,也就是學習遷移的問題。

為了促進學習的遷移,教師必須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進行學習,並提供在不同情境中運用提取過程的機會;同時,更為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掌握和概括其中的原理。

(7)作業階段

只有通過作業才能反應學生是否已習得了所學的內容。作業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反饋;同時,通過作業學生看到自己學習的結果,可以獲得一種滿足。

當然,作業主要是給教師看,僅憑一次作業難對學生作出判斷,需要幾次作業才行。

(8)反饋階段

反饋是學習的最後階段,其實質是一種強化,強化在學習過程中之所以起作用,是因為學生在動機階段形成的期望在反饋階段得到了肯定。

總之,加涅認為教師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和管理者,也是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定者。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是由上述的八個階段的系列所組成的。其中,在每一個學習階段,學習者的頭腦內部都進行著信息加工活動,使信息從一種形態轉變為另一種形態,直到學習者用作業的方式作出反應為止。教學過程必須根據學習的基本原理來進行。有效的教學要求教師根據學習的內部條件,創設或安排適當的外部條件,促進學生有效學習,以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

以上就是2021教育學考研複習:學習的認知理論。更多2021教育學考研複習知識點,持續更新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