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法畫不是介紹畫種,也不是教人繪畫,而是一個展示的場所


線法畫不是介紹畫種,也不是教人繪畫,而是一個展示的場所


線法畫不是介紹畫種,也不是教人繪畫,而是一個展示的場所


線法畫不是介紹畫種,也不是教人繪畫,而是一個展示的場所

長春園西洋樓景區最東部的景觀是線法畫。

“線法畫”是我國清代前期出現於宮廷繪畫中的一個新的畫科,和在清宮供職的外國傳教士畫家,如郎世寧、艾啟蒙等人有關。清代人姚元之在《竹葉亭雜記》中,記載了他在乾隆年間在北京天主教教堂中,見到的兩幅“線法畫”。從“飭如也可以入矣,即之即油然壁也”這句可知這兩幅畫是立體感很強的透視畫。

西洋畫中的透視畫,一般都採用焦點透視法,尤其在繪製建築物外景、室內陳設時,運用這種方法更為嚴格,畫上的平行線都將按一定的走向和規律消失於畫畫上或畫面以外的某一點,即透視學上所稱的“滅點”,在作畫起稿的過程中,為使焦點透視準確無誤,需要在畫面上畫出線條或用線拉出線條來,直到現在,有些人在繪製建築物透視圖時還採用這種方法。因為作畫時具有這一特點,所以稱作“線法畫”。

西洋樓景區“線法畫”主景並不是畫,而是方河東岸修築的七道左右對稱的牆,牆面上懸掛著西方風景油畫。據說,當年乾隆帝站在線法山上,透過相當於鏡框的螺獅牌樓,隔著方河欣賞鋪在這些牆上的線法畫,畫面十分清晰,再配合上方河中的倒影,立體感和透視感更強。

這主要是因為這七排牆之間的距離不相同,越往後間隔的距離越大,前面兩排牆之間的距離最短約3.2米,第五、六排之間距離5.1米,第六、七排牆之間的距離達到了16米,整體就像一個大大的“V”字形,從而利用視錯覺產生了奇妙的立體感。

相傳,當年乾隆為了安慰容妃的思鄉之情,讓沈園等人繪製了容妃故鄉新疆的十景,懸掛在線法牆上。容妃坐在線法山的亭子裡,就可以看到線法畫上的新疆風光景色,使她感覺彷彿回到了千里之外的故鄉。另外,郎世寧等外國傳教士也畫了很多歐洲農舍、教堂、風車等景象,懸掛起來會給人一種遠隔重洋、欣賞異國風光的意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