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市場的資金會去哪裡?機會在哪裡?

隨著這次疫情的發展,尤其是境外市場的蔓延速度,遠遠超出了我個人的想象。年前武漢封誠,年後大A股開盤-8%,能想到最壞的結果是再來一次2003年的非典,全國同心協力奮戰幾個月後戰勝疫情。沒想到新冠病毒的潛伏期長,無症狀也能人傳人,3月之後在全球擴散,讓美股一個月多次熔斷,刷新史,讓歐洲股市全線下跌,多個國家“淪陷”

疫情之下,市場的資金會去哪裡?機會在哪裡?


作為普通人,我們關注疫情的發展,其實更是關注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進而推斷全球經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最後推斷你手中股票、債券對應的公司在未來受到的影響。

經濟學中有一個著名的費雪方程:MV=PT。其中,M指市場中貨幣數量,V是貨幣流通速度,P是商品價格加權平均數,T是各類商品的交易數量。

讓我們用這個公式分析下,錢都會去哪裡?

在疫情的環境下人們減少交易的頻次使V貨幣流通降低,各類商品的交易數量T也會減少。各國最近紛紛降息、降準、貨幣寬鬆,不斷加大市場中貨幣數量M的值,俗稱往市場裡注水。為了保持等式平衡,最後一個指標P也必然上升。

P值你可以簡單理解為物價,全世界各國經濟注水後市場流通的錢多了,但物品總量並沒有增多,我們常說的通貨膨脹就會發生,錢越來越不值錢,但我們周邊的東西越來越貴,很明顯的菜價有了上升。

2009年的美國次貸危機時,我們有四萬億的經濟刺激政策,這些錢最終被引導進了樓市,之後的幾年遍地樓王,我們的工資增長速度始終沒能追上房價漲幅。同樣,這次的量化寬鬆解決市場資金流動性,也必然要將錢引導進某一領域。

疫情之下,市場的資金會去哪裡?機會在哪裡?

錢,要去哪裡?

從中國經濟“出口、消費、投資”三駕馬車上看:出口,國外疫情還在攀升階段,不斷有國家降低航班頻次或封閉鎖國,各國之間的經濟貿易未來呈下降趨勢;全球經濟下我國依賴出口的企業必然受影響。

消費,過年期間全國人民統一宅在家裡,嘴上雖饞但保命要緊,抗擊疫情雖然取得一定成果,但回味起來仍心有餘悸。雖然最近也不斷出臺如汽車消費刺激政策,但讓你把兜裡的錢馬上就拿出來消費,恐怕信心恢復也得一段時間。畢竟中國人更願意儲蓄,把錢存起來,持幣觀望,未雨綢繆。再退一步說,疫情之下,工資很多人都在縮水,面臨著斷供的危險,又有多少閒錢進行報復性消費。


疫情之下,市場的資金會去哪裡?機會在哪裡?

想穩定經濟增長那隻剩下了投資。樓市肯定不可能了,“房住不炒”,頂層定的規矩誰敢出頭。老基建也不會爆發增長了,全國發達地區的鐵路、公路、橋樑等都很現代化。那就“新基建”:5G、特高壓、城際交通、新能源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

未來的錢會流進這些領域,進而帶動中國經濟走向新時代。邏輯上就是這樣一個思路,我們投資重點也應放在新基建發展和應用領域。我們要學會借勢,要相信國家未來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當然也會享受發展帶來的紅利。

疫情之下,市場的資金會去哪裡?機會在哪裡?

整體上看,如果僅僅是中國發生疫情,影響有限,幾個月我們很快能將經濟恢復上來;但疫情已經全球擴散國外確診都有近60萬人,疫情對整個經濟社會影響將加深加大,影響時間也將更長遠。我們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