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號房間:性剝削這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我們曾經探討過責任分散的問題,放在求助方,多人在場會降低求助者被幫助的概率,但更可怕的是責任分散出現在作惡方,這時失去的不是責任感而是道德標準,就像這次韓國出現的N號房間事件。

N號房間事件發生在韓國,是指在一款名叫Telegram的社交軟件上,開設有多個秘密聊天室,也就是所說的房間。在房間中,多名被威脅、脅迫的女性成為性剝削對象,拍攝色情甚至性虐待圖片、視頻供會員付費觀看。

其中主要嫌疑人“趙博士”還要求被淪為性剝削對象的女性身上刻上“奴隸”字樣,已表明其是自己製造的奴隸。除此外還有大量極易引起身心不適的凌虐手段,這裡不再贅述。

該平臺為會員制,運行一年多來共有26萬會員付費進入房間觀看視頻。據現有資料瞭解,受害人均為女性,至少有74名受害者,其中還包括16名未成年人,最小11歲(也有說最小25個月,暫無確認消息)。

此事一出,立刻引燃公憤,至今已有數百萬韓國民眾請願嚴查此事披露N號房間參與者信息。

N號房間:性剝削這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面對N號房間事件,除了氣憤,作為普通大眾的我們,更應該以此為鑑,降低自己及家人受害的概率,以下幾個細節可能會對你有所啟發。

受害者篩選

首先建立一個共識:受害者不應被指責。

每次出現這樣的事件,總會有人拿出受害者有罪理論,說句那句經典的無恥之語:世界那麼多人,為什麼偏偏會選中你?

N號房間:性剝削這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潛在之意,你一定做了什麼不好的事情,才會被傷害。

這種歸因只能說是又蠢又壞。

類比詐騙集團,他們以各種手段收集用戶信息,掌握電話池,同時向成千上萬的潛在受害者發送信息。在這樣的基數下,哪怕是最簡單的騙術,也會有人受騙。可能是靠著人們對家人的關心,靠著對未知的恐懼,靠著對權威機構的信任,甚至靠著人們的愛心......

是人總有弱點,沒有成為受害者可能只是運氣好,而不是聰明或正義。這是概率問題,不是受害者對錯問題。

這次事件,嫌疑人也採用了同樣的手段篩選潛在受害人,他們或以警方的名義或以招聘模特為由套取受害者信息,隨後要求受害人提供照片,半身照、全身照、暴露照。

一旦受害人開始進行第一步,就已經邁入了深淵,如果拒絕要求,嫌疑人便會以將受害人信息公開為由進行威脅,很多孩子就這樣越陷越深,一步步淪為房間中的奴隸。

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我們會覺得事情發生的太過輕易。但在受害者的角度看,這一些都合情合理。

受害人年齡普遍偏小,其中不乏未成年受害者,她們正處於青春期,處於自我統一性整合時期,處於自我意識迸發的時期。

這個階段,她們從身邊人對自己的反饋中建立自我認知,所以尤其關注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但凡涉及到自我形象的問題,哪怕我們成年人認為十分平常,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看來可能都是一座難以翻越的大山。

該階段的女孩子尤其需要被團體接受,被同伴拋棄就是被全世界拋棄。所以我們經常發現,初高中的女生哪怕去廁所都會叫上同伴。

這種心理狀況就導致孩子們在出現問題後,第一時間想的不是找家人或朋友求助,而是怎樣讓事情不報出去。她們害怕被嘲笑,被孤立,害怕自己的形象受到影響,哪怕只是拍了一些照片,她們也不願意讓家人和朋友知道的。

(插播一條廣告:如你對人生從胚胎到墳墓的發展歷程和心理變遷感興趣,或在某個階段遇到了難題,歡迎參加第十四屆中國心理學家大會,本屆大會重點策劃的心理嘉年華活動,將和你一起探索心理學解決方案。現在還能享受早鳥價優惠!點擊【

閱讀原文】預約瞭解更多大會內容)

嫌疑人也正是利用這一點作惡。像多數性犯罪一樣,利用了人的心理發展規律,利用了人們的羞恥之心,也利用了社會的偏見。

一條繩上的螞蚱

近些天看到不少人控訴26萬會員觀看視頻卻無人報警,難道只是隱藏在群體之後失去了責任感嗎?

N號房間:性剝削這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也不盡然。

記得小時候看的香港警匪劇上經常上演這樣的情節:一個人想要加入黑社會,第一件事就是被要求搶劫、傷人甚至殺人防火,過了這一關才能正式加入,成為真正的“兄弟”。

拋開是非判斷,這樣的設置有其合理之處。

手上沾上血,我們成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同類人,避免出現“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情況;另一方面,要求入會者這麼做是在測試對方的決心和忠誠度,入會者選擇實施,是在以行動向組織示弱並展示自己的決心和忠誠;當然更重要的是,沒有法律保護的情況下,單靠信義無法有效約束成員,人心複雜,沒什麼比我們彼此手上都抓著對方的小辮子,更有威懾力更安全。

N號房事件的會員管理,也有類似的現象。據披露,想要成為會員,除了交高昂的費用,還要上傳同類視頻。也就是讓觀看者成為參與者,大家都是一條繩上的螞蚱,真正是利益相關,防止舉報。

坦白講,N號房間所有的報道中,這個細節最令我訝異和恐懼。

如果披露屬實,那這26萬會員所上傳的視頻又是怎樣獲得的,受害對象又是誰,會員身邊的女性親友?不敢深思。

趙博士的社會形象

N號房間:性剝削這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先說一組有關數據,2019年3月2日,“女童保護”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發佈了“2018年兒童防性侵報告”,報告顯示,2018年全年媒體公開報道的性侵兒童(18歲以下)案例317起,受害兒童超過750人。

美國社區人口調查結果顯示,70%~90%以上的性侵犯者是兒童認識並信任的人,30%~40%的兒童被家人性侵犯。

很多人認為自己生活的環境十分安全,身邊都是高素質的人,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認為事不關己,對此類事件不予重視。

如果你真這樣想,可能過於自信了,身邊的人究竟怎麼樣,是善是惡,什麼時候會作惡,你一無所知。就像這次事件的主要嫌疑人。

N號房主要嫌疑人趙主彬(音),一個25歲高材生,愛好文學曾發表文章,犯罪過程中還在做志願者。就這樣一個表面熱心公益的知識青年,背地確實一隻魔鬼。

相信每個人身邊都會有符合這些特徵的人,有誰會把這樣的形象跟性剝削嫌疑人聯繫在一起,但事實就擺在那裡。安全不是絕對的,希望大家都能多一份警醒,少一點兒傷害,也希望大家對別人的傷痛不要置之不理。

曾看到過一個澳大利亞交通安全宣傳片,主持人說,我們州去年有479人死於車禍,你能接受的數目是多少?受訪者回答70吧。接下來有70個人走過來,這些人是受訪者的父母、妻兒、親人、朋友......這時候主持人問,如果是他們,你能接受的數目是多少?受訪者遲疑片刻回答:0結束語說:人人都會被牽掛。

放到性剝削事件也是一樣,那個被父母呵護長大的孩子,又怎麼能容忍她收到這樣的殘害。對所有人來說,都不能是事不關己,只是還未降臨,你看那一條條傷痕,分明就蜿蜒著指向你。

N號房間只是被報出來的一個性剝削案件,雖然我們不願意相信,但也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事實,總有陽光照不到的地方,總有類似的案件在生長,哪怕你最認為生活在陽光下,也難保證不會有一片烏雲飄過來降下罪惡。

大規模的性剝削事件可以被爆出來,被正視,但那些針對一個人的傷害,也能被拉到陽光下嗎?

漠視本身就是傷害

N號房間:性剝削這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嫌疑人的行為確實令人痛惡,但很多時候比起這些犯罪行為,社會歧視和家人的態度才更讓人絕望。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中,主人公在收到侵犯後問媽媽性教育缺失的問題,得到的答案是,性教育是給需要性的人。換而言之,孩子不需要性,不應該被教育。

房思琪的悲劇絕大部分是老師造成的,但從這個回答來看,與家長對性教育的漠視不無關係。

房思琪只是詢問了相關的問題,就被答案打回去沒再與母親進行交流。但也有些孩子在經歷了內心的反覆鬥爭與煎熬後,終於鼓起勇氣向父母說出事實。

但得到的反應是,事情不要說出去,咱家要面子,你以後還要嫁人;或者你不要瞎說,一定是你誤解了......

面子大於天,能嫁出去最重要,忍下來就好,這些話都帶著刀子,旁觀者聽起來都感覺疼,更何況當事人。落入枯井受害者很多時候等來的不是救她們出去的力量,而是一個焊死的井蓋。本來就可能出現自我厭惡的受害者,在聽到這樣的回覆後,更是萬劫不復。

很遺憾這些不是故事而是事實,並不斷髮生著,哪怕女孩長大後想要申訴,也會面臨取證難,追訴期已過等問題。

但這一個個悲劇,不應該只換來一聲聲嘆息。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侵犯者在實施性侵犯之前,會用相當長的時間接近並引誘受害兒童。

調查顯示,同一侵犯者通常是長期多次侵犯多名兒童。兒童性侵犯不止發生一次,而是持續相當長的時間。

所以,一旦發現孩子有出現被侵犯的跡象,及時處理,及時進行科學性教育也可以減少傷害。

疫情來了,我們可以戴口罩生活,可是面對人為惡行的這片烏雲我們逃無可逃。也不應該逃,安穩的生活不應該靠運氣獲得,需要我們共同努力,至少從學會自我保護開始,從減少偏見開始,從科學的兒童性教育開始,從讓受害者能夠開口開始。

願每一個受傷的孩子,在隨後的生命中,不必再遭受言語暴力的凌遲。

在找資源的人

N號房間事件出現後,雖然絕大部分的聲音是震驚、痛心、聲討,但也有人彷彿發現了新大陸般在尋找視頻資源和相關APP。

最後也想對對這些人說一句,不管是真行動還是開玩笑,都極不合適。你或許你認為這沒什麼,或許你認為法難責眾。多數人作惡或許在認知上有責任會分散,但法律上的責任不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