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教授一語驚人:40歲之前掙不到4千萬,別來見我

前幾日看到一條新聞,說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董潘直接教導學生:40歲之前掙不到4千萬,別來見我,更不要說是我的學生。更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對於高學歷者來說,貧窮意味著恥辱和失敗”

北師大教授一語驚人:40歲之前掙不到4千萬,別來見我

看到這段話,我不禁感到驚詫和疑問,一是這位董教授口氣真大,想必教書育人的本事不小,能做他的學生必須都要是千萬富翁。二是現在中國高等學府裡的教授教導學生都是這種功利化、物質化的教育方法嗎?


北師大教授一語驚人:40歲之前掙不到4千萬,別來見我

不知道這位董教授是不是已經是千萬富翁了,也不知道董教授了不瞭解,想成為一個千萬富翁有多難!

根據招商銀行和貝恩公司聯合發佈的《2017年中國私人財富報告》數據顯示,中國個人可投資資產一千萬人民幣以上的高淨值人群規模為158萬人,而中國有14億人,差不多剛好千分之一。也就是說1000各中國人裡可能會出現一個千萬富翁,如果是4000萬富翁,估計人數更少。

財富的積累程度確實可以成為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準,但這個標準不是唯一的。每個人通過不斷學習,取得高學歷,可以加快財富積累的速度,也可以使個人財富積累的目標實現有所保障,但這並不意味著高學歷就必將會有高收入,一定要有高收入。全國那麼多老一輩的科學家、藝術家、兩院院士,一生清貧,兩袖清風,那一個不是高學歷,但有幾個擁有4千萬的身價?難道他們在董教授眼中都不算成功者嗎?


北師大教授一語驚人:40歲之前掙不到4千萬,別來見我

高等學府在教授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更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的地方。董教授的言論或許可以激勵學生創造財富的鬥志,但這種過於功利化、物質化的教育理念,會不會培養出“精緻的利已主義者”呢?就如同前段時間網上熱議的“跑步梁女士”和“攜病毒回國的黎女士”。她們都是從國內名牌大學畢業,又去外國深造並且定居、工作,拿著幾百萬年薪的高學歷人士,可她們的所做所為卻讓人不恥。

激勵學生創造財富沒錯,但拿具體擁有財富的數量來衡量是否是人才和成功,難免會產生爭議。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