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初的德國和1937年的中華民國相比,誰更強一些?

界限征服者


1945年的德國陸軍雖然已經虛弱到了極點,但是紙面上還是有283個師,總人數在500萬左右 ;而中華民國在1937年總兵力也不過200萬人,共計有183個步兵師。就算是把德軍人數打個折扣,也是遠在國軍之上的,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國空有四億的人口,在沒有國力和制度的支持下,軍隊人數肯定是上不去的,即便人數上去了裝備又從哪裡變成來了呢!


比兵力上存在差距更要命的是,中華民國陸軍完全是由步兵所構成,坦克、大炮基本都上沒有,除了能夠自主生產一些步槍、機槍和迫擊炮之外,其他的武器都需要進口。二戰期間,德國陸軍是由多兵種構成的軍隊,步兵師,摩托化步兵師和裝甲師要什麼有什麼,雖然1945年德軍缺編十分嚴重,但是打打國軍的步兵師還是綽綽有餘的,就憑一個德軍最強大的黨衛軍第六裝甲集團軍應該就可以單挑所有的國軍了。

有了上面的比較後,德國和中華民國兩國,誰強誰弱的答案已經很明確了,簡直是一個天一個地。別說是積貧積弱的中華民國,就算是1937年的日本也不是那個時候德國的對手,日本除了海軍佔有極大的優勢外,其他可以說都被德軍吊打。


浮沉的歷史


關於這個問題,答案很簡單,還是德國強。

1945年初儘管德國處於崩潰邊緣,不過武裝力量總兵力依然還有942萬人,裝備132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11.01萬門火炮和迫擊炮、7000餘架作戰飛機,主要作戰艦艇434艘(2艘舊式戰列艦、8艘巡洋艦、30餘艘驅逐艦、近400艘潛艇)。

經濟上來說,煤產量1945年1月下降到1180萬噸,軍工生產根據統計,德國1945年1-4月共生產步槍和卡賓槍66.5萬支、衝鋒槍7.8萬支、機槍11萬挺、火炮2.7萬門、迫擊炮280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4400輛、作戰飛機7200架和主要作戰艦艇93艘。

而1937年的中華民國即全面抗戰爆發前鋼鐵產量4萬噸、煤產量2800萬噸(外資55%),無法自己生產坦克、大口徑火炮、汽車和飛機。總兵力210萬人,擁有600架飛機(作戰飛機305架),艦艇66艘總噸位5.9萬餘噸。

由於自身缺乏軍工生產能力,1934-1937年從德國訂購83輛坦克、96門105毫米榴彈炮、16門40毫米/90門37毫米/192門20毫米高射炮、138門37毫米反坦克炮。然而由於工業落後、技術羼弱,國內兵工生產“一切必需之重金屬木材以及硫酸、酒精諸宗,悉仰給自外來,所用機器,且多賴於外購”。“各兵工廠製造步槍及輕重機槍所用鋼料向系購自外國”。

軍工廠所能提高產量與質量的只能是步槍、重機槍、迫擊炮等一些已有相當生產基礎以及防毒面具等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步兵常用兵器,而對於光學器材、通信器材、軍用車輛的生產則是無能為力。即便是槍械類的生產,與對手日本相比,所造的機關槍不僅沒有間瞄設備,連安置瞄準鏡的底座都沒有;生產能力更是“遜色尤多”:1937年頭3個月機槍的產量為2,460挺,而日本在同一時期的產量據保守估計也當在37,500挺以上。

從以上數字對比不難看出,1937年的中華民國依然不是即將崩潰1945年初德國的對手,完全不在一個比較層次。


榮華之武器堂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我們可見簡單的進行一個對比。

1942年2月,德國軍備彈藥部托特部長因飛機失事而去世,他的意外離世把軍備彈藥部長這個“肥缺”空了出來,而當有資格競爭這一職位的納粹黨高層還沒有準備好競爭這個職位的時候,希特勒卻火速任命了他的好友,斯佩爾出任該職位。

斯佩爾是一個天才組織大師。

斯佩爾後來不無得意地指出:儘管空襲不斷,工業生產的上升勢頭依然保持到1944年秋季。這一年,新生產的武器足夠裝備200萬人,包括130個步兵師和40個裝甲師。德國經濟研究所算出的數字更高:僅1944年生產的軍火,就可以裝備225個步兵師和45個裝甲師。

大家知道,1937年中華民國武器產量是什麼?

重武器基本是0,輕武器來說也是很少。

其實我們也不要盯著1937年,按照整個8年抗戰來說。

重慶第21工廠研製的24式馬克沁重機槍、82迫擊炮等武器,性能精良,享譽兵工界,在中國抗日將士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整個抗戰期間,第21工廠為前線抗日將士提供各種型號的機槍27900餘挺、迫擊炮9960門、步槍293300餘支,還有其他10餘種輕武器和大批彈藥,武器產量達全國輕武器的一半左右。

大家注意,這個輕武器產量佔全國一半的21工廠,8年生產30萬支步槍、9000門迫擊炮、2萬多挺輕機槍。

大家知道這是什麼概念?

且不談納粹在1944年生產了270個師的重武器。就算最基本的毛瑟98k步槍,也是30年代開始生產,到1945年停產,生產時間同21工廠差不多。

然而,德國一共生產了1200萬支毛瑟98k步槍,是21工廠的40倍!是全國中步槍生產總數的20倍!!

大家可以想一想這是什麼概念?

德國軍工拔根毛,也比中華民國軍工的腰還粗。


薩沙


德國在1938年佔世界製造業產量的14.3%,超過法國英國生產的總和。到1938年,德國的鋼產量達2330萬噸,居歐洲第一位。到1939年,德國的鋁產量為19.9萬噸,佔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一位。德國控制了資本主義世界顏料生產的2/3和顏料輸出的90%。在30年代,德國控制了全世界鉀輸出額的70%。德國是世界上人均擁有收音機數量最多的國家。1945年初雖然是敗局已定,但是其工業化與現代化程度是遠非民國能比的。


雜談小部落


個人見解,提問者將45年的德國和37年的德國做出了對比,但具體對比是哪方面沒有詳細說明,姑且我們按綜合國力來計算吧。

所謂的綜合國力我們從政治經濟軍事方面來考慮。

1政治

1945年德國處於潰敗的前期,民心不穩,部分政府職能已經失去,而國民政府也好不到哪裡去,中國國民政府只是名義上的政府,各個地方還是有類似山西閻錫山,雲南龍雲,四川劉湘,山東韓復榘,這樣的地方實權派軍閥,國名政府真正的勢力範圍也就南方一些省份。所以這時候37年的中國和45年的德國政治上半斤八兩,這時候我們先按對等來算吧。

2經濟

經濟這個領域比較寬泛,我們以工業總產值來衡量比較穩妥,45年雖然處於戰敗前,但德國各方面軍工的生產總值,還是在碾壓,國民政府,所以德國佔一分。

3軍事

軍事德國就更不用說了,在後期我們知道,固守柏林的殘兵給蘇軍造成了上百萬的傷亡,而蘇軍吊打日軍,日軍吊打國軍,所以軍事還是德國佔1分。

所以德國佔2分,綜上所述還是德國比較強


南看天下


鳥毛問題。


影子傳說162655520


德國


起點222


四五年的德國,就是炸爛了,也比三七年的中國強,基礎,基數都在那,


胡扯六拉的


單純從兩國進行戰爭考慮,37年中華民國強一些,主要勝在人口。


豐噠


德國更強,強大的工業基礎、科技人員、高素質人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