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等來的知音

設若一定要在鄉間遠足時,一邊跋涉一邊聽音樂,那我的第一選擇就是馬斯卡尼的《鄉村騎士》間奏曲。因為鄉間遠足可以讓思緒隨鄉間景色轉換遷移,從世事中掙脫出來,變得遼闊悠遠。而這首優美得能讓煩躁情緒平靜下來的間奏曲,竟會將濃濃的鄉愁以及難以言狀的孤寂和憂傷帶到眼前。

百年等來的知音

  彼得羅·馬斯卡尼1863年12月7日出生在意大利鄉下里窩那。在跟隨鄉下老師學習了幾年管風琴和樂理知識後,1876年馬斯卡尼進入凱魯比尼音樂學院學習。1889年,26歲的馬斯卡尼偶然聽說出版商松佐尼奧主辦了一場歌劇創作大賽,他以《鄉村騎士》為藍本創作了同名歌劇參賽,結果榮獲第一名。1890年5月17日,《鄉村騎士》在羅馬孔斯坦齊劇院首演,大獲成功,馬斯卡尼迅即被任命為羅西尼音樂學院院長,後來又擔任羅馬國家音樂學校校長。

  《鄉村騎士》是意大利作家維爾加的經典短篇小說之一。這位意大利真實主義文學主將,剝開經過粉飾的社會假象,向人們袒露社會的真實景象。

  故事發生在西西里島。退伍軍人圖裡杜回到西西里鄉下,那裡有他的母親露琪婭、未婚妻桑圖扎和已經嫁給擁有四頭大騾馬的車主阿爾菲奧的舊情人蘿拉。生性風流的蘿拉與圖裡杜舊情復燃,被桑圖扎發現。開始她希望圖裡杜回心轉意,卻被拒絕。絕望之下,桑圖扎把一切告訴了蘿拉的丈夫阿爾菲奧。怒不可遏的阿爾菲奧與圖裡杜在決鬥中殺死了圖裡杜,得知消息,桑圖扎暈了過去。

  間奏曲出現在第8場與第9場之間。那時,阿爾菲奧已經得知了圖裡杜與蘿拉的姦情,圖裡杜不聽母親勸告,執意要去與阿爾菲奧決鬥。

  間奏曲響起時,憂傷悲憫寫滿在母親露琪婭臉上。與兩個男人騎士般決鬥前的氛圍截然相反,樂曲不是緊張侷促,而是平靜恬淡。絃樂齊奏中雙簧管在其間幾次呼應,讓人胸中陡然升起惆悵百轉的思緒,悠遠沖淡中是孤寂滄桑,蕩氣迴腸裡有莫名鄉愁,甚至還隱藏著絲絲懺悔。優美的旋律與此後發生的悲劇形成強烈反差。

  其實,在維爾加的小說裡就已有暗示。接受挑戰的當晚,圖裡杜回到家中對等候許久的母親露琪婭說:“媽媽,你還記得,我當兵去的時候,你很悲傷,覺得我永遠不會回來了,是嗎?現在,你好好地吻吻我吧,就像當年你吻我那樣。明天一早,我就要離開你,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了。”

  在答應決鬥的那一刻,圖裡杜就已經懊悔了。不是懊悔答應決鬥,而是懊悔自己的輕浮。幾年前從軍當兵上戰場,可能一去不復返,但那是責任。現今的決鬥同樣可能一去不返,卻是因為自己的輕浮浪蕩。為了男人的尊嚴和騎士榮耀,他又不得不接受不可預知的決鬥,去面對死亡。藏在尊嚴和榮耀背後的是圖裡杜對平靜生活的嚮往和留戀。馬斯卡尼用平靜悠緩的間奏曲來鋪陳兩個男人決鬥前的氛圍,實在扣人心絃,高超至極。

  馬斯卡尼做夢也不會想到,《鄉村騎士》問世100年後,他終於等來了一位知音。1990年美國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拍攝《教父3》時採用了他的《鄉村騎士》間奏曲。步入中年的教父邁克爾厭倦了黑幫生涯,想使家族生意合法化,卻引來諸多仇殺。在帶著家人去劇院觀看兒子演出時,仇家在散場時的劇院門外上演了刺殺,女兒為了掩護邁克爾中彈身亡。中彈時女兒對著父親喊了一聲:“爸爸!”頹然倒地死在臺階上。邁克爾衝上前抱起血泊中的女兒,泣不成聲。此時《鄉村騎士》間奏曲響起,平靜得如一泓清水,恬淡悠遠的音樂與現場血腥場面和邁克爾悲痛欲絕的表情形成強烈反差。音樂中,主演阿爾·帕西諾將邁克爾的悲痛、絕望、懊悔、無助表現得淋漓盡致。

  反差越大對比越強,藝術效果越能震撼人心。同樣是死亡悲劇,卻用同樣悠遠遼闊、平靜優美的旋律來作陪襯,兩位相距百年的大師心靈如此相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