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村有了“二環路”……

貧困村有了“二環路”……

共和村四通八達的“二環路”

綿陽新聞網訊 吃過母親煮的早飯,駕車20多分鐘到縣城開門經營彩鋼生意,晚上打烊後,再開車回家和父母吃晚飯——這就是梓潼縣觀義鎮共和村村民敬森林的幸福生活。

然而在共和村“二環路”修通以前,陡坡、急彎、泥土路,讓敬森林心裡犯怵,常年居住在城裡,幾個月才回村裡見父母一次。

共和村是省定貧困村,有貧困戶34戶121人。在聯繫幫扶領導梓潼縣委常委、紀委書記、監委主任唐揚的大力爭取下,2016年共和村啟動“環村路”建設,先後投入400多萬元進行村道社道修改建。到2019年底,共和村村內水泥路長度超過了6.5公里,全村80%的村民都通了入戶水泥路。四通八達的村社道路,根據建設週期,被村民自豪地稱為“一環路”“二環路”。

“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日子一去不復返,環境也越來越好,敬森林花錢把房屋裝修了,從城裡搬回村裡住:“村裡不僅空氣質量好,還能陪伴年邁的父母,關鍵是村裡開銷沒有城裡大,一箭三雕。”

就在2016年開始修路的時候,70歲的曾懷陽也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種了9畝柚子,唯一的“員工”,就是65歲的老伴兒羅素瓊。2019年,柚子開始半掛果,11月果子上市的時候,因為交通便利,水

果商販主動到他家收購,半個月賣了3萬多元。“去年才半掛果就賣了這麼多錢,以後的收入完全有望翻番,再也不用靠子女給錢養老,還能攢錢給孫子花。”曾懷陽心裡盤算著,對未來充滿希望。

古稀老人的“創業事蹟”,影響著很多人,外出務工,已經不是他們的唯一選擇。

貧困戶羅登順一家,也隨著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逐漸把家裡的生產搞得火熱。他們養了2頭牛、上百隻雞鴨,還種了7畝多地,農產品時產時銷,實現了“年有餘糧、歲有餘錢”,完全不像之前“月初愁月末、年首愁年尾”。兒子也不打算走遠了,就在縣城找了一份工作,去年還買了轎車,把城裡租的房子退了,每天開車上下班。

73歲的羅正凱,最近很忙——在外地工作的大兒子出資建新房,說是將來要回鄉來養老。近三年,共和村先後修了十幾棟新房。以前,村民都一門心思“走出去”,現在想“落葉歸根”的人越來越多。

“以前,路不好、水不通、愛鬧事是大家的共同感受。現在,大家關心最多的是誰家建起了新房,誰家買回了新車。”村支書蘇生奎說,村裡已經有70多戶買了轎車。

共和村的變化是看得見的:灌溉用的是“武引水”,生活用的是“自來水”,做飯用的是“天然氣”。蘇生奎說:“貧困村有了‘二環路’,村民都踏上了‘致富路’。”

□陳巧 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趙斌 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