怛羅斯之戰——一石激起千層浪(東西方文明的對決)

導語:公元751年,這是大唐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年份,開元盛世仍在持續,但在大唐遙遠的邊疆卻發生了一件影響世界進程的大事。

怛羅斯之戰——一石激起千層浪(東西方文明的對決)

時代背景:

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寶十年),唐國國力達到鼎峰,而遠在阿拉伯半島的阿拉伯帝國(唐朝稱黑衣大食)的疆域也在向東方迅速封擴張,對大唐勢力也是虎視眈眈。

怛羅斯之戰——一石激起千層浪(東西方文明的對決)

唐朝時期歐亞大陸倆大帝國

  • 唐帝國方面:

當年薛仁貴徵西失敗後,得以殘喘的吐蕃休養生息十數年,元氣逐漸恢復,面對物產豐富的大唐邊境,吐蕃經常出兵騷擾國境。

唐玄宗於是派大將高仙芝率領倆萬精騎去收拾下這個經常騷擾邊境的小國,並提升大唐對中亞的影響力,高仙芝攜王者之師,千里出擊,不負皇帝所託,輕鬆打敗吐蕃,同時周邊小國再次歸順大唐。

大唐疆域一度與阿拉伯帝國疆域接壤,這也引起倆大帝國間的矛盾。

怛羅斯之戰——一石激起千層浪(東西方文明的對決)

阿拉伯帝國和唐帝國邊境摩擦

  • 阿拉伯帝國方面:

中世紀歐洲伊斯蘭教文化盛行,在極度狂熱的宗教文化薰陶下,阿拉伯帝國征戰開啟。通過戰爭向外擴張,阿拉伯地域逐漸外擴,人口的掠奪和資源的獲取使阿拉伯勢力也在不斷加強,陸續增強的國力也使得阿拉伯帝國對鄰界大唐有了非分之想。

怛羅斯之戰導火線:

在高仙芝征戰中亞的幾年中,不斷征服小國,小國如龜茲,疏勒,伊吾等小國皆不戰而降。其中有個國家叫石國,因“無番臣之禮”被高仙芝征討,國王被俘,石國太子僥倖逃脫,向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求救,野心勃勃的阿拉伯帝國也想向東擴張,藉此契機,阿拔斯王朝上下意見統一,很快決定對唐帝國用兵,面對幾萬人的唐軍,阿拉伯帝國派出20萬精銳,想一舉殲滅高仙芝所部,奠定自己中亞的霸主地位。

巔峰對決:

唐朝大將高仙芝在獲悉阿拉伯帝國出兵的情報後,“戰神”高仙芝沒有退縮,他分析出阿拉伯帝國戰前動員初期,人員配合和物資供應都屬於磨合期,同是地形的熟悉也給了唐軍不少優勢。

《資治通鑑》:仙芝聞之,將蕃、漢三萬眾擊大食

  • 制人以先:

高仙芝果斷決定先下手為強,帶領三萬精兵(唐朝倆萬和附屬國一萬,說法不一)主動出擊阿拉伯地域怛羅斯(這裡不得不說高仙芝軍事素質過硬、高瞻遠矚,可評的上大唐前五大將軍,若有他在,也許“安史之亂”就不會產生那麼大影響)。

面對阿拉伯帝國20萬精銳,高仙芝視若無物自己率領60%聯合軍,副將率領40%聯合軍,左右合圍阿拉伯人,正常情況下來說這麼少的人數是形成不了合圍之勢的,但是大唐利用強大的強弓硬弩,靈活而又多變的形成了連續密集的火力網,再箭如雨下的攻擊下,阿拉伯人不斷龜縮,無法前進對唐軍形成威脅。

怛羅斯之戰——一石激起千層浪(東西方文明的對決)

弓箭火力網

  • 地理優勢:

怛羅斯位置四面環山,並且處於山中腰不是山頂,在面對攻擊時候阿拉伯人無法繞後迂迴攻擊。

高仙芝利用箭雨從左右圍攻的同時,又讓附屬國鐵勒人從右側進一步攻擊敵軍,此舉意在打破阿拉伯大軍防守陣型,撕開缺口,這樣阿拉伯軍潰敗之勢就會形成。

怛羅斯之戰——一石激起千層浪(東西方文明的對決)

阿拉伯軍

阿拉伯方面退無可退,唯有硬拼,阿拉伯軍數量是唐軍數倍之多,想利用人數優勢打破唐軍火力包圍,聰明的高仙芝在強大火力網下,派遣200人一隊的騎兵梯隊循環收割,不斷射殺伺機破籠而出的敵人,阿拉伯人倆天下來毫無破敵良策,按這樣的打法,不出三天唐軍即可打垮敵人。

風雲突變:

阿拉伯軍高層,逐漸注意到影響戰場勝負的關鍵在於鐵勒人,只要策反鐵勒人讓鐵勒人突然陣前倒戈,必能轉敗為勝,在阿拉伯威逼利誘之下,鐵勒人反叛唐軍。(主要是由於唐朝勢力離中亞較遠,而阿拉伯勢力已經逐漸吞噬中亞,阿拉伯戰敗後,鐵勒人會面臨被報復的風險,阿拉伯戰勝,鐵勒人則可以保全自身)。

怛羅斯之戰結局:

激戰數天的倆大帝國,在鐵勒人反叛下,勝利的天平逐漸向阿拉伯帝國傾斜,阿拉伯帝國聯合鐵勒所部迅速破開唐軍火力網,並在唐朝軍隊後方屯兵對高仙芝軍團形成三路反包圍之勢。

高仙芝見大勢已去,軍心士氣已洩,失敗在所難免,於是組織部隊突圍,最終只有2000到5000的士兵帶回長安。可謂雖敗猶榮,反觀阿拉伯方面則是死傷保重達8萬之巨。

怛羅斯之戰——一石激起千層浪(東西方文明的對決)

怛羅斯之戰

此次戰役失敗,可謂是阿拉伯有心算無心。先是策反鐵勒人陣前倒戈,後是屯兵唐軍隊後方,只為等唐軍到來,真是煞費苦心啊。結果大唐暫時無法染指西域,附屬國轉投大食(唐朝稱阿拉伯為大食),這也加快了中亞的多元化發展。

一石激起千層浪

怛羅斯之戰對倆大帝國來說可以說是一場“無關痛癢”的一場交鋒,這場衝突相對未知,對該地區的初步影響較小,但是怛羅斯之戰所產生的波紋在後世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影響了世界歷史進程。

  • 怛羅斯之役後,不久阿拉伯方面高級將領阿布因功高震主而被設計謀殺,數名大將也被處死,阿拉伯帝國內部由此引發小規模叛變,此時阿拉伯帝國忙於平定內亂,並沒有乘勝追擊唐軍並向東擴張,只是進一步鞏固了他們在中亞取代唐朝建立的霸權。
  • 唐朝方面自怛羅斯之戰後再也沒有到達蔥嶺以西,唐帝國的影響力在逐年削弱衰退的跡象已經出現了,此時大明宮中的唐皇帝仍然在盛世的迷霧中痴迷於藝術創作。幾年後爆發安史之亂,之後還有朱泚之亂、藩鎮之禍、牛李黨爭、甘露之變,唐朝不斷內鬥,國力嚴重消耗。盛世唐朝不復存在。
怛羅斯之戰——一石激起千層浪(東西方文明的對決)

阿拉伯內亂


  • 怛羅斯之戰造成的直接影響就是佛教在中亞地區影響力下降。公元755年唐朝爆發“安史之亂”無暇顧及西域地區。阿拉伯帝國出現政權動盪,內亂紛爭。由土耳其所宣傳的伊斯蘭教勢力開始顯現,並組建“十字軍”東征,由此衍生出新的宗教矛盾和文化,一場數千年的宗教爭端在中東拉開了序幕。
怛羅斯之戰——一石激起千層浪(東西方文明的對決)

十字軍東征

  • 造紙印刷技術快速傳播,有著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稱的造紙印刷術技術經過這場戰役後,開始向中東乃至歐洲傳播,為歐洲文明奠定了基礎。怛邏斯戰役促進了中國文明的向外傳播,也為了歐洲文藝復興的興起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
怛羅斯之戰——一石激起千層浪(東西方文明的對決)

中國古代造紙的過程

《阿拉伯帝國史》:唐帝國此役戰敗,共計一萬餘唐兵成為戰俘,其中包括一些造紙工匠。之後不久唐朝以外第一個造紙作坊就出現在撒馬爾罕。同時巴格達也出現了造紙作坊,之後逐漸擴展到大馬士革、開羅,以及摩洛哥與西班牙的一些城市。巴格達也好,撒馬爾罕也好,造紙技術是由來自中國的工匠師傅傳授的是無疑的。中國的造紙工匠除了被俘後流落它鄉傳播造紙技術,也可能是作為文化交流使者在怛邏斯戰役之前就到達了那裡,或者兼而有之,但是怛邏斯戰役至少是推動了造紙術的西傳一種手段了。

結語:

怛羅斯之戰是中國文明與阿拉伯文明的一場對決,其影響力真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一場驚心動魄而又無關痛癢的帝國對決,卻引發了中亞的宗教勢力、政治格局重新洗牌,一次以戰爭為媒介的造紙技術傳播,帶給歐洲文明新的生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