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三年業績承壓 長虹美菱受困市場低迷?利潤受“價格戰”衝擊

連續三年業績承壓 長虹美菱受困市場低迷?利潤受“價格戰”衝擊

家電企業業績承壓,曾經的家電大王長虹集團,也面臨困境。最新數據顯示,長虹美菱2019財年歸母扣非淨利潤暴跌1505.41%。對此,業內人士認為,家電行業寒冬仍在,在2020年,相關企業業績增長的壓力依然很大。

連續三年業績承壓

扣非淨利潤為負

日前,長虹美菱披露年報顯示,公司去年營收165.53億元,同比減少5.3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5644萬元,同比增加46%。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扣非淨利潤方面,公司去年虧損5045.47萬元,同比大幅下降1505.41%。

也就是說,長虹美菱2019年淨利潤大增主要依靠的是非經常性損益。在非經常性損益明細表中,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為1.04億元,此外還有2768.59萬元的投資收益以及應收款項減值準備轉回等,在計算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953.79萬元之後,非經常性損益合計1.07億元。

如果沒有政府補助,長虹美菱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將繼續大減。事實上,連續近三年,即2017年至2019年,雖然長虹美菱的淨利潤均實現盈利,但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母扣非淨利潤均為虧損狀態。

2017年,公司營業收入為167.97億元,實現增長34.09%,不過在增收的同時淨利潤卻大幅下滑85.35%至0.32億元,扣非後淨利潤虧損0.97億元,同比大幅下滑161.66%。2018年總營收為174.90億元,同比增長4.1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0.37億,相比2017年的0.32億同比增長19.05%,扣非淨利潤為-314.28萬元。

主營業務受市場“冷年”影響

利潤受“價格戰”衝擊

公開資料顯示,長虹美菱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誕生,1993年上市,產品線覆蓋冰箱、洗衣機、空調、廚衛、小家電等,同時長虹美菱還進軍無人零售和生物醫療等領域。

對於長虹美菱淨利潤下滑的原因,開源證券資深投資顧問劉浪分析,核心問題是主營業務收入的下滑。

華商報記者注意到,報告期內,長虹美菱收入主要來源於冰箱(櫃)、空調、洗衣機、小家電和廚衛等,合計收入為152.42億元,佔公司營業收入的比例為92.08%。其中,冰箱(櫃)實現營業收入為79.05億元,同比下降3.22%;空調業務實現營業收入約59.09億元,同比下降12.81%;洗衣機業務實現收入約4.34億元,同比下降15.53%;公司小家電及廚衛實現營業收入約9.94億元,同比增長44.24%。

梳理其產品鏈可以發現,在長虹美菱的主營產品中,冰箱業務佔比最高。歷年財報顯示,冰箱業務2013年至2017年毛利率呈持續下滑狀態,分別為24.01%、24.33%、22.95%、21.6%、19.05%。

而另一項主營產品的空調業務,業績下滑也非常明顯,報告期內營業收入同比下降12.81%,實現59.09億元。

對於空調業務的發展不順,公司方面解釋為空調行業在2019年遭遇“冷年”。從需求端來看,房地產市場萎靡,三四線市場需求釋放不足;從供給端來看,空調市場品牌數量持續增加,行業產能過剩,龍頭企業產能不斷擴張、業績增長訴求等多方因素都導致了行業供大於求的局面,構成了價格戰爆發重回市場的必然背景。

劉浪分析,從數據也能看出來,去年下半年國內家電行業競爭趨向激烈,價格戰爆發影響很大,特別是在銷售不景氣的大背景下,廠商為去庫存而進行降價銷售,也對相關產品的利潤形成衝擊。

家電行業寒冬仍在?

今年業績增長壓力依然很大

劉浪認為,在多重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冰洗、空調和彩電等傳統大家電的業務發展均面對不同困境。此外,壓力還來自疫情造成的停產停工以及銷量下滑,因此家電企業2020年業績增長也面臨較大壓力。

以空調行業為例,根據西南證券研報顯示,受疫情影響,空調產銷均出現下滑,一月份空調產銷均下滑30%左右,二月全月處於開工受限、出行受限的影響下,下滑幅度加劇,產銷分別下滑51.6%、41.5%。

另據奧維雲網推總數據預計,2020年冰箱、洗衣機、空調全渠道零售額同比分別為-7.6%、-7.1%和-7.3%,家電行業寒冬仍在。

當大環境不可改變時,企業只能從自身找原因和出路。家電行業觀察人士劉步塵認為,目前看來,長虹白電依舊沒有走出上揚曲線,而黑電業務也呈現下行態勢,“品牌形象老化,產品創新跟不上是最關鍵的因素。”

事實上,在2019年的財報中,長虹美菱也提出了今年的計劃。華商報記者梳理發現,公司將主要從產品開發研發、提高新品上市成功率、推動營銷業務數字化轉型、鞏固海外市場等方面下功夫。

“家電行業承壓是事實,但產品作為剛需型耐用消費品的特性不變,因此就看企業能否明確自身定位,找到與市場匹配的最佳契合點,才能完成突圍。”劉浪認為。

從資本市場表現方面來看,3月31日當日,長虹美菱下跌0.92%,股價收報3.24元。今年以來,其股價下跌超過5%。 華商報記者 李王豔


分享到:


相關文章: